最美麗的妖精美人魚和狐貍精我已經(jīng)寫過了,這回出場的是同樣艷幟高張的美女蛇。
魯迅的文章《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里有一段說到美女蛇:
“長媽媽曾經(jīng)講給我一個故事聽:先前,有一個讀書人住在古廟里用功,晚間,在院子里納涼的時候,突然聽到有人在叫他。答應(yīng)著,四面看時,卻見一個美女的臉露在墻頭上,向他一笑,隱去了。他很高興;但竟給那走來夜談的老和尚識破了機關(guān)。說他臉上有些妖氣,一定遇見‘美女蛇’了;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喚人名,倘一答應(yīng),夜間便要來吃這人的肉的……結(jié)末的教訓(xùn)是:所以倘有陌生的聲音叫你的名字,你萬不可答應(yīng)他。”
民俗學(xué)家研究美女蛇時,當(dāng)然要研究中國最有名的美女蛇——白素貞①,得出的結(jié)論是《白蛇傳》的傳說源于印度這個耍蛇的國度,并說英國作家濟慈《拉彌亞》中的印度故事,于公元2世紀傳到希臘,于12世紀傳到西歐和中國,而馮夢龍的敘述只不過是濟慈筆下的“拉彌亞”故事在中國的異文。②
殊不知中國的美女蛇無須進口,最古老的美女蛇就是人類始祖女媧。《山海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郭璞注:“女媧,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變。”這個形象和魯迅小時聽到的美女蛇一樣,魯迅后來在他的小說《補天》中,用少見的旖旎筆調(diào)描繪了這位美女蛇始祖:
“伊在這肉紅色的天地間走到海邊,全身的曲線都消融在淡玫瑰似的光海里,直到身中央才濃成一段純白。波濤都驚異,起伏得很有秩序了,然而浪花濺在伊身上。這純白的影子在海水里動搖,仿佛全體都正在四面八方的迸散……”③
人類的的誕生總是與蛇有關(guān),在圣經(jīng)里人類也是因為蛇才來到人間的,而且總是和女人相關(guān)。《詩經(jīng)》之“維虺維蛇,女子之祥”的句子,就將夢中出現(xiàn)了蛇,看作是生女的吉兆。④
但人類總是對美麗至極的女性有戒心,正如魅力的“魅”字的原意正是引誘的魔鬼。西方的美女蛇美杜莎⑤的名字,后來便有“致命誘惑”的意思。這也是為什么長媽媽告誡少年魯迅,“如果有陌生人喊你的名字,萬不可答應(yīng)他。”
民間相信這些有魅力(或是有魔力)的事物都是有巫術(shù)的,但巫術(shù)施與某人必須知道某人的名字。自己的名字被魔鬼知曉,很可能在冥冥之中自己的命運和靈魂會被其他人所主宰⑥。比如《搜神后記》里記載:東晉時的貴公子周子文喜歡打獵,常入山間,忽然,山岫間轉(zhuǎn)出一巨人,白如霜雪,手執(zhí)弓箭,出聲喚曰:“阿鼠!”(周子文的小名)周子文不覺應(yīng)道:“喏。”此人便牽弓指向周子文,周子文便失魂而倒……這種情景和現(xiàn)代漫畫《死亡筆記》何其相像。
對美女蛇的戒心,到了明朝馮夢龍那里,已化身為法海,成了世人眼里的笑話。我現(xiàn)在終于明白歷史學(xué)家為什么總是說明代是資本主義的萌芽期,因為那時已經(jīng)有“祛魅”的現(xiàn)代性了。那時的人就對美女蛇(誘惑)坦然了。
現(xiàn)代的孩子更加無所畏懼,他們?nèi)绻犃碎L媽媽的故事,會叫喊:神啊,多賜些美麗又癡情的妖精吧!
[ 注釋 ]
① 從色戒到愛情
《白蛇傳》與《牛郎織女》、《孟姜女哭長城》、《梁山伯與祝英臺》一起,被譽為四大民間傳說。但《白蛇傳》的故事成型最晚,最早見于馮夢龍的《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白娘子永鎮(zhèn)雷峰塔》。故事里,白娘子畢竟是以色誘人的妖,被法海鎮(zhèn)壓后,男主許宣徹悟出家,死后留下色即是空的警世偈子。
清代初年黃圖珌的《雷峰塔》(看山閣本),或是最早流傳的戲曲本子,只寫到白蛇被鎮(zhèn)壓在雷峰塔下。二十余年后,出現(xiàn)的梨園舊抄本(可能是昆曲藝人陳嘉言父女所作,現(xiàn)存本曲譜已不全),是廣為流傳的本子,有白蛇生子的情節(jié)。至此,蛇精故事已由誘惑的妖怪變成了有情有義的女性。
清朝乾隆年間,方成培改編了三十四出的《雷峰塔傳奇》(水竹居本),共分四卷,第一卷從《初山》《收青》到《舟遇》《訂盟》,第二卷是《端陽》《求草》,第三卷有《謁禪》《水門》,第四卷從《斷橋》到《祭塔》收尾。《白蛇傳》故事的主線綱架自此大體完成。這出戲的本子,在乾隆南巡時被獻上,名聲大噪,使得社會各個階層的人,無人不知《白蛇傳》的故事了。
從明代小說,到清末的戲曲里,男主本都叫許宣,到民國時才改稱許仙,一直流傳至今。
②白蛇的緣起
一般說《白蛇傳》故事的起源,總會推溯到唐傳奇《白蛇記》。
《白蛇記》也叫《李黃》,最早見于唐代的《博異志》,后來收錄在宋代人編纂的《太平廣記》里。男主李黃,隴西人士,官宦人家。一日,見路邊牛車里坐一婦人,“白衣之姝,綽約有絕代之色”,驚艷之余便去搭訕,才知白衣娘子是個寡婦。兩人互通眉眼,李黃竟跟去了寡婦郊外的家……當(dāng)然成就了好事,一連三日方歸。回家便一病不起,仆人覺其身上皆是腥氣。不久身死,家人掀被子一看,僅剩頭,下身化為膿水矣……差人去郊外尋那白衣寡婦的院子,只有一個大皂莢樹,周圍的村人說,這樹上曾住過一條大白蛇。
《白蛇記》的故事過于簡潔,且發(fā)生在長安,所以宋代話本《西湖三塔記》才更像《白蛇傳》的源頭。
《西湖三塔記》的男主奚宣贊(奚宣逐漸演變?yōu)樵S宣,又演變?yōu)榻袢盏脑S仙)。說這奚宣贊二十余歲,淳熙年間(1174年-1189年)某個清明節(jié),于西湖邊救下了一個走丟的小丫頭,姓白,小名喚卯奴。很快卯奴的家人來領(lǐng)人,乃一鶴發(fā)雞皮的老嫗。老嫗感謝奚宣贊,便邀他到家里做客。奚宣贊去了白府,才知白府的主人是一孀居的白衣寡婦,長得“綠云堆發(fā),白雪凝膚。眼橫秋水之波,眉插春山之黛。桃萼淡妝紅臉,櫻珠輕點絳唇。步鞋襯小小全蓮,玉指露纖纖春筍”……既是答謝,自是少不了一番宴飲。只見那白衣娘子談笑風(fēng)生,在案上壓一年輕男子,持刀割取心肝,吃一半還分給奚宣贊一半,直嚇得奚宣贊魂不附體。宴飲之后,白娘子道:“我今丈夫又無,情愿將身嫁與宣贊。”奚宣贊哪敢不從?如此住了半個月,搞得奚宣贊是面黃肌瘦……好在有卯奴幫助,終于逃跑成功。卻說奚宣贊有一個在龍虎山修道的叔叔,正好下山,大展神威,把白家三口,打回原形——卯奴是烏鴉、老嫗是獺、白娘子是條白蛇,鎮(zhèn)壓在西湖三塔(即三潭映月)下。
但唐宋之前,對中國志怪文化影響至深的事件,便是東漢時佛教的傳入。使得人鬼之間的曖昧都成了神魔之間的角力,總藏著一個教化或悟道的面目,所以趙景深先生在《彈詞考證·白蛇傳》(商務(wù)印書館1938年版)里認為,《白蛇傳》有更早的原型,源自印度。英國詩人濟慈根據(jù)希臘傳說寫的長詩《呂美亞》(Lamia,又譯“拉彌亞”,講的是一個蛇妖化人與美男子戀愛,而被一個智者揭破的故事),便是從印度傳至西方的《白蛇傳》的異文。
③魯迅之補天
魯迅在1922年11月創(chuàng)作了《不周山》,作為短篇小說集《吶喊》的壓軸之作,后來把它收到《故事新編》時,將其改名為《補天》。
《故事新編》是魯迅小說集里的異數(shù),詭秘的腦洞、跳脫的思維、瑰麗的語言……但魯迅自己似乎并不滿意,說“那時的意見,是想從古代和現(xiàn)代都采取題材,來做短篇小說”,卻“從認真陷入了油滑”。所謂油滑,就是魯迅忍不住說的一些影射時局的怪話,偏這些怪話今天依舊生動。
小說里性感裸體的女媧,覺得無聊,才創(chuàng)造了人,感受著新奇和創(chuàng)造者的喜悅。但是不久,她發(fā)現(xiàn),在她胯間出現(xiàn)了一個小人在嘀嘀咕咕告狀,說別人的壞話。大概人都喜歡做這種事。女媧心里就煩了,我怎么造出這樣自私的、委瑣的東西呢?頓時一種無聊感襲上心頭,不想造人了。但人間大難,女媧還是出來救世,直到身死……她剛死,就有一彪人馬來了,打著一個旗號——女媧之嫡系,在她的肚皮上安營扎寨。因為那里脂肪最多,是最豐腴的地方。好像有點滑稽,細細一想,又透出殘酷:女媧是人類之母啊,人卻連她的死尸都要利用,還打著“嫡系”即所謂忠實的繼承者的旗號。小說開頭的壯闊場景、綺麗色彩,全都轉(zhuǎn)為荒誕,荒誕背后有一種說不出的悲涼。
④蛇的符號學(xué)
許多宗教、神話和文學(xué)中,蛇很多時候都代表豐產(chǎn)或者創(chuàng)造生命的力量。因為蛇可以蛻皮,故而也成為再生、轉(zhuǎn)化、不朽和治愈的象征。銜尾蛇是一個自古代流傳至今的符號,大致形象為一條蛇(或龍)正在吞食自己的尾巴,結(jié)果形成出一個圓環(huán),是一種宇宙循環(huán)觀的精神體現(xiàn)。北歐神話中,耶夢加得是一條非常龐大的銜尾巨蛇,圍堵了整個人類世界。
在亞伯拉罕諸教中,蛇象征著性欲。根據(jù)猶太教傳統(tǒng),在伊甸園中的蛇確實是性欲的象征。
在印度教中,昆達里尼是一條蜷曲的蛇,被認為是一種有形的生命力,是性力的來源。
在佛教中,蛇會被當(dāng)做寺廟或者神圣地點的守護者目真鄰?fù)印髡f佛陀開始在菩提樹下冥想靜坐時,天黯七日而有暴雨,于是目真鄰?fù)訌牡氐咨觯刈o在佛陀身邊。
在中國,蛇被當(dāng)做龍的低階存在方式。所謂伏羲女媧人首而蛇身,不如說是龍身,如此才能理解“龍的傳人”中的含義。
⑤美杜莎
美杜莎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悲劇。
美杜莎本來是雅典娜的神廟的女祭司。雅典娜是希臘諸神中,唯一有禁欲氣質(zhì)的大神,所以她的女祭司一生要保持貞潔。
美杜莎長了一張美麗至極的臉,被海神波塞冬看中了。海神意圖用強,美杜莎跑進雅典娜的神廟內(nèi)祈求庇護,但還是被波塞冬變成的大鳥在神廟內(nèi)被奪去了貞潔。
雅典娜看見了自己的祭司在自己的神廟內(nèi),竟然與動物交合(雅典娜應(yīng)該沒有意識到那鳥竟是自己的叔叔波塞冬)……大為震怒,下了一個詛咒——凡是看到美杜莎臉的男人都會變成石頭,而美杜莎的頭發(fā)都變成了一條條蠕動的蛇。從此變得嚇人的美杜莎被放逐到冥界的盡頭,最后被希臘英雄珀爾修斯殺死,砍下頭顱。
⑥姓名的巫術(shù)
巫術(shù)的本質(zhì)就是關(guān)聯(lián)術(shù),強調(diào)種種關(guān)聯(lián)。比如一個人的姓名與靈魂與命運的相聯(lián)。
古今中外,都有有關(guān)姓名的咒術(shù)(比如叫魂),原理類似。舊時鄉(xiāng)野間的孩子只取小名賤名,正式名字入了學(xué)堂或入籍入族譜時才取,只說為了好養(yǎng)活。因為那時孩童的夭折率太高,被理解為孩子或是受了敵人或惡鬼的詛咒。如果孩子沒有正式的名字,詛咒將無從下手。
《西游記》里最幽默的場景之一,就是銀角大王手持紫金紅葫蘆,問孫悟空:“我叫你一聲,你敢答應(yīng)嗎?”孫悟空編了一系列假名,應(yīng)對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