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55年,一個夏候家的男丁呱呱墜地,東漢末年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一代梟雄曹操曹阿瞞橫空出世。也算是生不逢時吧,在不久之后,父親夏侯嵩投靠當權宦官曹騰做了養子,舉家皆改姓為曹。這成了曹操一生最大的痛點。曾經有人拿這個給他整事,他只能莫奈其何的回復:“干君何事?”
這是一個爭議頗多的人,但無損他的偉大。《三國志》里有描寫:有人說他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他哈哈一笑,欣然應之。
這人是幾乎是一個全才,文武兼備,他屯田備武,用“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大戰略奠定了一個王朝的基礎。他的詩詞豪邁輝煌,是中華文明中最閃亮的星星之一。同時,亦擅長書法,被唐朝張懷瓘《書斷》評為“妙品”。
那一年,秋九月,遼地平定。曹操凱旋。他特意登上河北昌黎附近的碣石山,遠遠的眺望大海,面對遼闊的大海,迎著潮濕的海風,見蒼茫如幕。人們總會結合自己的人生境遇而遐思萬千。曹操也不例外。在人生的秋天,他在極目遠望時,感受到海天之遼闊,宇宙之無邊無際,想人生之渺茫。生命至此,誰能不動情?于是,那首淡然而又百味雜陳的《觀滄海》躍然紙上: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從這里我們看到了曹操的風骨,他是浪漫的,是感性的,是大氣的。
他與他的敵人煮酒論英雄,傳下千古佳話。打著赤腳就跑出來歡迎他的朋友。他可以和他的朋友抵足而眠,當然,你和老曹一起睡得擔心他半夜跳起把你給咔擦了。
魏晉開篇在這樣一個浪漫的統治者身上,后面的故事自然是多精多彩。因為有了這樣的統治者,這才有了后來所謂魏晉風流。
有人說“建安風骨,只不過是曹操一人之風骨。”也許有些許的夸張,但也不遠。
在曹操死后,曹丕取代漢室而建魏國,他采納尚書陳群的意見,建立了“九品中正制”。曹丕的才情雖不及父親和弟弟,卻也有著異于常人的風范。
據《世說新語》記載,“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文采斐然,深受曹丕喜愛。在他死后,曹丕大為悲傷,親臨靈堂,對身邊大臣說:“王粲在時,喜歡聽驢鳴,你們可以各學一聲驢鳴,為他送行。”
一時間,靈堂上響起了此起彼伏的驢鳴,就連曹丕本人也在其中。
當然,曹丕也有不當人的時候,他將老曹家的兄弟外派的外派,流放的流放,讓他們統統離自已的權力中心遠遠的。對于覬覦王位的曹老二曹植,千方百計的要除去這個心腹之患。
大名鼎鼎的七步詩就是這么整出來的:他讓曹老二在宮殿里走七步,走完了就得做出一首詩來,做不出來就家法伺候。
結果又是千古名篇: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聽罷曹植所作的詩,曹丕到底還是動了些許惻隱之心,放過了弟弟。
曹丕的兒子曹叡是大美女甄妃所生,但甄妃被曹丕所殺。曹叡因為母親死非善終,心中對撫養自己的郭皇后心懷不滿,曹丕看在眼里,自然對曹叡也不是很喜歡。因此一直不立曹叡為太子。
但是,有一次,曹叡曾經跟從父親曹丕狩獵,見到一只母鹿帶著小鹿。曹丕彎弓射殺了鹿母,然后命令曹叡射殺子鹿,曹叡沒有聽他的,并且哭著說:“您已經殺掉了母鹿,我實在不忍心再殺掉它的孩子。”說完哭泣不已。
曹丕于是放下了弓箭,因為此事深感曹叡的仁孝,于是立其為太子的心意已經確定。
226年曹叡當上了皇帝,他西拒諸葛孔明,使西蜀的幾次北伐都是鎩羽而歸。南擋孫權,讓碧眼兒在南邊也沒有占到什么便宜。麾下的眾將包括司馬懿在內的名臣武將都服服帖帖。
后世的史學家裴松之也在他的《三國志注》里寫:魏明帝,一時明主。
經歷了三位勵精圖志的帝王幾十年的努力之后,在公元239年,帝位傳到了曹芳這里,一個8歲大的娃娃登基做了皇帝。
這個時候,司馬一家的野心開始慢慢的彰顯于外,249年,司馬懿收拾了同為輔政大臣的曹爽,一手把持了軍政大權。 也是在這個時候,一種文化現像慢慢的茁壯成長了起來。得益于老曹家三代人的潛移默化之下,中華文明中唯一一種不同于其他時期的文化現像出現了。其中,有代表性的就是“竹林七賢”,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
這七人是當時文化上的代表人物,是魏晉時期的超級巨星。他們在生活上不拘禮法,清靜無為,聚眾在竹林喝酒,縱歌。但是,他們的思想傾向也有些微的不同。嵇康、阮籍、劉伶、阮咸始終主張老莊之學,“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濤、王戎則好老莊而且也鉆研儒學,向秀則主張名教與自然合一。后來他們寫的作品也有很多是揭露和諷刺司馬朝廷的虛偽。
他們有很多膾炙人口的故事:
比如嵇康的“廣陵散絕”,嵇康善彈奏《廣陵散》,這首曲子非常的好聽,很多人聽過后都很崇拜他。
后來嵇康因罪被判死刑,在東市行刑前夕,他視死如歸,還要了一把琴,現場彈奏一曲《廣陵散》。很多人聽了淚如雨下,但嵇康的臉色不變。
彈奏完畢,嵇康說:“袁準曾經請求學習這首曲子,我十分吝嗇,不肯傳授給他。從此以后,《廣陵散》就成了絕響啊!”當時有三千太學生上書,請求以嵇康為老師想用這種方法來救嵇康,朝廷不允許。
嵇康被殺后不久,文王司馬昭也后悔了。
嵇康這個人,喜歡回歸自然,超然物外得自在,不為世俗所拘,而且又十分看重情誼。
《晉書·嵇康傳》寫道:“(嵇)康居貧,嘗與向秀共鍛于大樹之下,以自贍給。”
《文士傳》里也說嵇康“性絕巧,能鍛鐵”。
傳說中嵇康愛好打鐵,鐵鋪子在后園一棵枝葉茂密的柳樹下,他引來山泉,繞著柳樹筑了一個小小的游泳池,打鐵累了,就跳進池子里泡一會兒。而且他和向秀兩個人經常光著身子在竹林里打鐵,見到的人不是贊嘆他倆“蕭蕭肅肅,爽朗清舉”,就是夸他們“肅肅如松下風,高而徐引”。
比如劉伶,這是一個十分有趣的人,他沒有什么文章詩篇傳世,也沒有做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他只是把一件事件做到了極致,那就是喝酒。
有個關于劉伶的故事叫“荷鍤任埋”;劉伶喝酒,每次叫家人拉著小車跟在后面,他對家人說,我總有一天會喝酒喝死,你們跟著我,那天看到我倒下,就在原地挖一個坑,把我埋掉就好了。
后來,李白在他的千古名篇《將進酒》里寫“古來圣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這里的“飲者”寫的就是劉伶。
阮籍,《晉書·阮籍傳》里寫:司馬昭為了拉攏阮籍,就想和阮籍結為親家,阮籍為了躲避這門親事開始每天拼命地喝酒,每天都是酩酊大醉,不醒人事,一連喝了60天,天天如此,那個奉命前來提親的人根本就沒法向他開口,最后,只好如實回稟司馬昭,司馬昭也只能無可奈何地說:“唉,算了,這個醉鬼,由他去吧!”
山濤,一個氣度非凡的男人,他和嵇康是好朋友,后來嵇康因為意見不合與他決裂。并寫下《與山巨源絕交書》,但是嵇康死后,他依然非常的照顧他的兒子,待他如同親生的一樣。
早些時候,山濤和嵇康、阮籍一見面,就情投意合,好得像一個人。他的妻子韓氏覺得山濤和這兩位的交往超出了尋常的友誼之情,于是問他怎么回事,山濤就說:“眼下能做我的朋友的,就只有這么兩位了。”這句話更激起韓氏的好奇心。她對丈夫說:“我也想看看他們,可以嗎?”有一天,嵇康和阮籍又來了,韓氏就勸山濤將兩個人留下來住宿,并給他們準備了好酒好肉。韓氏便遠遠的偷偷看著他們。后來,當山濤問起韓氏的觀看感受時,韓氏坦直地對他說:“你呀,你呀,才智情趣比他們差遠了!不過以你的見識與氣度和他們交朋友,還差不多!”山濤大笑,就說:"是啊,是啊,他們也總認為我的氣度勝過他們啊!”
時間慢慢的推移,254年九月,司馬師聯合公卿中朝大臣上奏郭太后,言及曹芳年長不親政、沉迷女色、廢棄講學,將曹芳廢去帝位,改立曹髦為帝。
曹髦于241年,生于東海王宮,自幼聰明好學,才慧早成,正始五年244年,封為高貴鄉公。他精通繪畫,為中國第一位成為畫家的皇帝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目曹髦為中品。
可惜的是,此時的大魏國,大權旁落,皇帝已經淪為了傀儡。登上皇位的曹髦十分不滿司馬氏專權秉政,他下定決心要改變這一切。
一個悶熱的早晨,曹髦義無反顧地揮劍登上了輦車。
他召見散騎常侍王業、侍中王沈、尚書王經,下了詔書給他們三人,要他們組織兵力起事,擊殺司馬昭。
那三人知道這是以卵擊石,忙勸曹髦不要沖動,可是曹髦不聽,老曹家所受到的屈辱已經讓19歲的他不堪重負,他對三人說道:“行之決矣!正使死何懼,況不必死邪!”
這個勇敢的少年不知道的是,他剛出了宮門,王沈、王業馬上跑出去就把詔書給司馬昭送去了。
而曹髦了帶領著宮中的十幾名宮廷儀仗兵外,還有幾十名宮廷侍從和太監,沖出了皇宮南闋下,就遇到了司馬昭得到消息后派來的中護軍賈充率領的甲兵。
曹髦的烏合之眾哪里是正規軍的對手,見狀后嚇得潰散后退,曹髦急了,高喊:“我是天子,誰敢攔我!”
曹髦說完,手提寶劍,左右亂砍,司馬昭那邊的將士哪里見過皇帝親自上陣砍殺的,不知所措,紛紛躲避,
這樣一來,司馬昭的手下忌憚于曹髦皇帝的身份,不敢下手。眼看著形勢漸漸不利于已方,成濟問賈充:“中護軍,你說這怎么辦?”
賈充回答說:“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司馬公養你們這些人,正是為了今日。今日之事,沒什么可問的!”
成濟略一思考,提著鐵矛拍馬就向曹髦刺去,曹髦作為一個生長在皇宮里的少年皇帝,哪里是成濟的對手,當即被長矛從胸中刺入,血濺宮墻,當即身亡。
大魏帝國到了這里,老曹家算是氣數盡了,那個寫下“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的男人,費盡了一生心血,打下來的江山,終于要落到司馬氏的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