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為大概念教學的目標設計,整整50頁,花了一個上午才看完。關書,什么也想不起來。那就靜下來,一個點一個點梳理。如果連書中最基本的概念都不知道,如何走向理解?沒有理解,又如何走向實踐?雖然覺得學習很緊迫,心急吃不了熱豆腐,老老實實地梳理,熟悉相關內容,再聯系昨天晚上導師的講解和榜樣學員的分享以及自己的教學實踐,增強理解,再嘗試去做設計,進課堂。
1.導讀頁
素養目標是一種行動模型,由多種成分構成。而大概念是素養目標的內核。它就像雞蛋里的蛋黃,盡管需要蛋白的支撐,但蛋黃的內涵是最豐富的。沒有大概念的素養目標是空洞的,只有理解了大概念,我們才能行動。
根據這里面的關鍵詞,引出幾個問題:(1)素養目標的行動模型是怎么樣的?(2)大概念是如何在這個行動模型里體系?(3)教育教學實踐中,我們可以怎么行動?
既然讀了前面兩章,勾畫了,批注了,梳理了,寫了預習作業,也聽了第一次講座,可是這三個問題,當我想要試著去回答時,大腦一篇空白。第一問里的那個素養模型是前面呈現的那張單元概念圖嗎?隱約記得左邊是本質問題,右邊是單元大概念,中間有概念,有案例,很多圖形關聯起來。如果是,第二問就應該變成:在單元概念圖里,那些本質問題和單元大概念是怎么提煉出來的?第三個問題可以轉換為:給你一個單元學習內容,你怎么作出一個單元概念圖的案例呢?看來我前面學習的都是一堆惰性知識,無法遷移運用?不著急給結論,先去細讀書籍。
2.第一小節,指向素養的目標設計
2.1認知目標轉型
最近在共讀安德森的《學習、教學和評估的分類學》,對于認知層次和認知類型的內容理解起來比較輕松。從布魯姆的六層次(知識、領會、應用、分析、綜合、評價),到安德森等的二維目標分類中的認知過程維度(記憶、理解、運用、分析、評價、創造)和知識維度(事實性知識、概念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反省認知知識),到后面埃里克森提出的二維(教學知識點/技能本位模式)與三維目標模式(KUD 模式,圖見P126),再到威金斯和麥克泰格的提出的明確內容優先次序的框架(圖見P127)我們能看到整個認知目標的轉型歷程。尤其是最后一個框架,三個嵌套的橢圓形,外層是需要熟悉的知識,中間層為需要掌握和完成的重要內容,核心層是大概念+作為理解所建構的大概念+核心任務,與我們馬上要做的大概念教學聯系越來越緊密。這里還涉及到具體目標的書寫,即預期學習成果分為三層:學習遷移、理解意義、掌握知能,中間層的理解應該是指向對大概念的理解,沒有理解,就不可能發生遷移。原文說到理解大概念“統攝著掌握知能”,我不是很明白。沒有一定的知識與技能,理解會發生嗎?這里“統攝”的本意是要說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最終要指向大概念的理解嗎?
本書反復提到《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那本書就在床頭,是一本400頁的厚書,應該是學習《大概念教學》這本書應有的背景書籍,我一次也沒有翻過。因為疫情、地震、網課,無形中多了很多教育教學任務。最近要完成學校的任務,領導還給我布置了一個額外的任務,10號之前完成,預估要20個小時,要完成學術團隊的作業,要完成語文研課的作業,還要完成每周一次的小組共讀,上哪兒找時間看呢?我看得懂嗎?先把所有問題擺出來,再來安排自己的時間。既然選擇了這個團隊的學習,一定要全力以赴。
大概念這么好,我是不是也應該找幾個大概念來統籌一下最近十天的工作呢?開個玩笑,娛樂一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