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化的世界,不變的原則
人的本質是四維的——身體、頭腦、心靈、精神。
做人原則很重要
七個習慣的簡要定義與框架
個人領域:
習慣一:積極主動(愿景)
采取主動,為自己過去、現在及未來的行為負責,并依據原則及價值觀,而非情緒或外在環境來做決定。
習慣二:以終為始(目標與計劃)
所有事物都經過兩次創造——先是在腦海里醞釀,其次才是實質的創造。
個人、家庭、團隊和組織在做任何計劃時,均先擬出愿景和目標,并據此塑造未來,全心投注于自己最重視的原則、價值觀、關系及目標之上。
習慣三:要事第一(行動)
實質的創造,是夢想(你的目標、愿景、價值觀及要事處理順序)的組織與實踐。把要事放在第一位。
公眾領域:
習慣四:雙贏思維
基于互敬、尋求互惠的思考框架與心意,目的是分享更多的機會、財富及資源,而非敵對式競爭。
要從互賴式的角度來思考(“我們”,而非“我”)。
習慣五:知彼解己
不急切回答,改以誠心去了解、聆聽別人,便能開啟真正的溝通,增進彼此關系。
知彼需要仁慈心,解己需要勇氣,能平衡兩者,則可大幅提升溝通效率。
習慣六:綜合綜效
創造第三種選擇——既非按照我的方式,亦非遵循你的方式,而是采用第三種遠勝過個人之見的辦法。
(1+1>2).
習慣七:不斷更新
如何在四個基本生活層面(身體、精神、智力、社會/情感),不斷更新自己。
成熟的模式:有依賴到獨立,再到互賴,不斷進步
摘要:
溝通與認知的中,我們對思維定式的形成、思維定式如何影響觀點、觀點又如何左右行為等問題。
思維定式:廣義上講,是指我們“看”世界的方法,主要指我們的感知、理解與詮釋。
俗話說:思想決定行動,行動決定習慣,習慣決定品德,品德決定命運。
習慣:定義為“知識”、“技巧”與“意愿”相互交織的結果。
知識是理論范疇,指點“做什么”及“為何做”;
技巧告知“如何做”;
意愿促使“想要做”
要養成習慣,三者缺一不可。
效能在于產出與產能的平衡:產出/產能平衡(P/PC)原則
人類所擁有的三大類資產:物質資產、金融資本、人力資本。
習慣一、積極主動
弗蘭克爾指出人生有三種主要的價值觀:一是經驗價值觀,來自自身經歷;二是創造價值觀,源于個人獨創;三是態度價值觀,即面臨絕癥等困境時的回應。態度價值觀境界最高。
采取主動是實現人生產能與產出平衡的必要條件。
關注圈與影響圈:
積極主動的人專注于“影響圈”,他們專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積極主動的人雖然更看重自己的影響力,但他們的關注圈往往不小于影響圈,這樣才能有效發揮影響力。
我們面對的問題可以分為三類:
可直接控制的問題(問題與自身行為有關):可通過培養正確習慣來解決。
可間接控制的問題(問題與他人行為有關):可通過改進施加影響的方法來解決。
無法控制的問題(無能為力的問題,如過去或現實環境):可通過改變心態來接受現實。
習慣二、以終為始
以終為始說明在做任何事之前,都要先認清方向。
兩個原則:
一個原則基礎是“任何事都是兩次創造而成“。先構思,后付諸實踐。
另一個原則基礎是自我領導。
領導與管理
領導不同于管理。領導是第一次的創造,必須先于管理;管理是第二次創造。
領導與管理就好比思想與行為。
領導關注高層,思考的是”我想成就的是什么事業“。
管理關注基層,思考的是”怎樣才能有效地把事情做好“。
領導是做正確的事,管理則是正確的做事。
管理是有效地順著成功的梯子往上爬,領導則判斷這個梯子是否搭在了正確的墻上。
帶著清晰的方向和價值觀來扮演自己的角色或其他角色。
以終為始最有效的方法:撰寫一份個人使命宣言。
宣言主要說明:自己想成為怎樣的人(品德),成就什么樣的事業(貢獻和成就)及為此奠基的價值觀和原則。
以原則為中心:保持冷靜和客觀,不受情緒或其他因素干擾,眾觀全局——工作需要、家庭需要、其他相關因素以及不同決定的可能后果,深思熟慮后才做出正確的選擇。
以原則為中心的人幾項特征:
首先,主動選擇,沒有受環境或他人影響。通盤考慮后選擇的最佳方案,是有意識的明智選擇
其次,最有效的選擇,基于原則,其長期后果可以預料。
再次,根據原則所做出的選擇,能提高自身價值。
再次,平時建立相互依賴關系
最后,對自己的選擇胸有成竹,無論結果怎樣,都能專注于此,并心安理得,內心沒有羈絆。
習慣三、要事第一,有效管理
有效管理指的就是要是第一,先做最重要的事情。領導者首先要決定的,就是哪些事情最重要的。而作為管理者,就是將這些重要的實務優先安排。
自我管理的實質就是自律和條理,是對計劃的實施。
時間管理四象限:
1、重要,緊迫
2、重要,不緊迫(偏重此類事務)
3、不重要,緊迫
4、不重要、不緊迫
自我管理的四步驟:
1、確認角色:寫出你自己的關鍵角色
2、選擇目標:思考下一個周計劃中每一任務攔下你最想做的一兩件事,作為你選定的目標
3、安排進度:為每一項目標安排具體的實施時間。
4、每日調整:以第二類事務為中心的周計劃進項每日調整
從獨立到互賴。
情感賬戶的六種主要的投資方式
1、理解他人
2、注意小節
3、信守承諾
4、明確期望
5、正直誠信
6、勇于致歉
7、無條件的愛
問題的反面是契機。
習慣四:雙贏思維——人際領導的原則
雙贏思維的五個要領
雙贏可使雙方互相學習、互相影響及共謀其利。必須具備足夠的勇氣及與人為善的胸襟。
培養這方面修養,需要有過人的見地,積極主動的精神,并且以安全感、人生方向、智慧與力量作為基礎。
雙贏的原則是人際交往的基礎。包括五個獨立的方面:雙贏品德》雙贏關系》雙贏協議》雙贏體系》雙贏過程。
雙贏品德三個基本特征:誠信、成熟、知足。
雙贏過程,可采用的四個步驟:
首先,從對方角度看問題。真正理解對方的想法、需要和顧慮,有時甚至比對方理解得更透徹。
其次,認清主要問題和顧慮(而非立場)
再次,確定大家都能接受的結果
最后,尋找實現這種結果的各種可能途徑。
習慣五:知彼解己—移情溝通的原則
知彼解己——首先尋求去了解對方,然后再爭取讓對方了解自己。
你真的聽懂了嗎。
移情聆聽
先診斷,后開方
有效溝通
適時扮演知音(理解和感知)
表達也要講技巧
一對一溝通
習慣六:統合綜效——創造性合作的原則
與人合作最重要的是,重視不同個體的不同心理、情緒與智能,以及個人眼中所見到的不同世界。與所見略同的人溝通,益處不大,要有分歧才有收獲。
對關鍵事務——團結,對重大事務——求變,對所有事務——寬大。
習慣七:不斷更新——平衡的自我提升原則
人生最值得的投資就是磨練自己。因為生活與服務人群都得靠自己。
具備良好的思考、學習、創造與適應能力,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身體:鍛煉、營養、壓力調節
智力:閱讀、想象、規劃、寫作
精神:實現價值、忠誠、學習、冥想
社會/情感:服務、移情、統合綜效、內在安全感
反思:自己在這七個方面都做的不好。需要在這七個方面下功夫,多學習多實踐。
2016.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