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可謂近代最倒霉的人物,日本人恨之入骨,中國人罵他賣國,兩頭不討好,可謂罕見。
在日本人眼里,袁世凱屢次破壞“皇國大計”,對日本的態度一直不好;但在國人眼里,袁世凱投敵賣國,出賣國家利益,只為換取自己的榮華富貴。事實果真如此嗎?
或許,有人能說出袁世凱和“二十一條”,但除此之外的親日賣國行徑,你還能想出哪些?況且,“二十一條”另有內幕。
從19世紀80年代,袁世凱就和日本打交道,屢次破壞日本“皇國大計”。
1882年,朝鮮大院君(太上皇,如溥儀父親)策動壬午兵變,清廷和日本爭分奪秒,想搶占先機。
吳長慶率清軍入朝,張謇協助,袁世凱實現清軍“飛翔”之夢,強行抓捕了大院君,平息了朝鮮兵變。
日本人介入朝鮮的良機,被袁世凱的扼殺在萌芽狀態。
1884年,清法戰爭爆發,中國南方形勢危急。吳長慶率兵回國。朝鮮內部再度出現混亂跡象。
朝鮮當時有兩個黨派,保守黨親華,開化黨親日。清軍回國,讓開化黨逐漸占據優勢。
1884年12月4日,甲申政變爆發。手段很老套,設下鴻門宴,帳后埋伏“三百刀斧手”,摔杯為號。
由于袁世凱察覺危機,所以沒有赴宴,最終逃過一劫。但日軍和開化黨人卻由此控制了皇宮。
(袁世凱在朝鮮,中間是袁世凱)
1884年12月6日,袁世凱在沒有得到上峰命令情況下,果斷攻入皇宮,身先士卒,大獲全勝。
相反,日本再度遭遇袁世凱當頭棒喝。但在十年后的東學黨起義中,日本終于贏得了甲午戰爭勝利。
1884年,伊藤博文在與李鴻章交涉時,提出懲辦袁世凱問題。日本對袁“憾之刺骨,百般排陷之”。
甲午戰爭中,袁世凱對日本態度強硬: 大丈夫當效命疆場,安內攘外,豈能齷齪久困筆墨間。
日俄戰后,美日俄激烈爭奪東北,袁世凱采取“以夷制夷”之策,聯美德制日本,引起日本的強烈不滿。
1908年,漢冶萍公司成立,盛宣懷向日本借款,日本要部分管理權,袁世凱卻要將公司收歸國有,最終議不成,日本恨袁刺骨。
武昌起義后,袁世凱在外交上依賴英、美等西方列強,對日本仍持抵制立場,讓日本強烈不滿。
1915年1月18日,日本提出“二十一條”,袁世凱強硬拒絕。在日本檔案中,簽約者另有其人。
袁世凱功勛卓著,眼光長遠,是近代化的改革者
客觀的說,日本人恨袁世凱的地方,一定程度也是袁世凱對中國的貢獻之所在。袁世凱究竟有哪些功勞呢?
一,穩定朝鮮局勢。換句話說,如果不是袁世凱,日本侵占朝鮮的時間,可能向前推10年。朝鮮壬午兵變期間,袁世凱還曾建議李鴻章,將朝鮮納入國土,不然遲早會出問題,可惜被拒。
二,清末新政最重要的推動者,也是近代化的改革者,除了編練新軍外,建立現代警察制度,他還設立天津商務局、鼓勵開廠、整頓金融,發展工商業,廢除科舉制,推廣免費的學校。
三,辛亥革命以后,迫使清帝退位,廢除封建制度,實現南北統一。
四,他在位的時候,維持了中國一定程度上的穩定。但他死后,卻出現了軍閥混戰局面。
既然如此,袁世凱為何卻遭到國人痛罵?
既然袁世凱功勛卓著,卻為何遭到國人痛罵呢?筆者看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但其中的一、二、三點都存在巨大疑問。
一,出賣維新黨人,用維新黨人的頭顱,換取了自己的頂戴花翎。
二,袁世凱刺殺宋教仁,被視為想獨裁的證據之一。
三,1913年4月,他與英法德日俄5國銀行秘密簽訂了《善后借款合同》,出賣了國家利益。
四,袁世凱逼清廷退位,導致滿洲權貴攻訐他。但在另一面,革命黨人也厭惡他。兩頭不討好。
五,袁世凱稱帝,逆時代潮流而動,成為他最大的污點。
(袁世凱次子袁克文,京城四大才子之一,才華橫溢,秒殺現在的小鮮肉)
尾聲
當然,猶如清朝對明朝的抹黑,后繼者也不允許袁世凱很光鮮。
只是,袁世凱的時期,畢竟不是康雍乾時期,康熙乾隆能夠一手遮天,可以肆意篡改歷史。
從國外的很多資料上,可以看到袁世凱并非歷史描述的那么不堪。
是非功過后人評說,有時候浮云遮蔽眼,未必能一時就能看清的,而作出正確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