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原書鏈接:《城市社會學:城市與城市生活》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人的地方即是社會。人類社會即是人類個體之間彼此依存的關系總和。社會學作為一個研究社會事實的學科出現卻是很晚。1842年,奧古斯特·孔德在《實證哲學教程》的第四卷中首次提出“社會學”這一概念,他也被譽為“社會學之父”。他所提出的實證主義方法論 從最開始就奠定了社會學的研究基調。
奧古斯特·孔德(1798-1857)
這之后,社會學三巨頭卡爾·馬克思的階級理論、馬克思·韋伯的政治、宗教社會學、埃米爾·涂爾干的社會分工,奠定了社會學學科的基石。
馬克思(1818-1883)、韋伯(1864-1920)、涂爾干(1858-1917)
1900年,世界城市人口比重僅為9%,1950年上升到30%。2009年已經超過50%,預計2030年城市將成為地球上60%的人的家園(UN Population Division 2012)。城市生活已經成為常態,是最普遍的生活方式。研究城市就是研究我們自己。
研究城市,也就是研究一種獨特而強大的人類居住方式:一種既可能滿足又可能挫敗人類所有需要的物理與社會環境。
城市并非完全可以自足自立存在,它們是其所在的更大社會的不可分割的、無法逃脫的部分。
城市社會學的研究和探索必須超越描述與統計,去揭示城市生活那更廣泛、更深刻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