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亦濃)
曾經看過一個電視廣告,一位正在宴會上吃飯的爺爺四下看看無人注意,偷偷將一個餃子放到了口袋里,說要捎給兒子吃“兒子喜歡吃餃子”,因為老年癡呆癥他忘了所有人,唯獨沒有忘記兒子喜歡吃餃子。
老年癡呆癥即“阿爾茲海默癥”,是“認知障礙癥”的一種,是一種大腦中樞的病變性疾病,人都說“寧愿得癌癥也不愿得老年癡呆癥”,可見這種病有多可怕。
得了老年癡呆癥,就像在大腦里安放了一個橡皮擦,所有的記憶和能力都會慢慢被擦掉,所有的能力、基本的生理機能會逐步減弱直至退化。
記得小時候一位很精明處事穩妥得當的鄰居,嫁女兒的時候,他親自送嫁,并握著親家的手,說“老哥哥,以后,我閨女也是你閨女了,這就是自己家的孩子,該打該罵你說了算。”
后來,他女兒生了大病,婆家都想放棄了,因為當地醫院治不了,去外地大醫院沒錢折騰,他親自指揮兩個兒子叫到面前,說:“跟著我去接你們的妹妹,咱們到北京去看病。”
這個被判死刑的女兒被父親賦予了第二次生命。
就是這位父親晚年卻得了阿爾茲海默癥,據說到最后誰也不認識了,被家里人給鎖在了屋子里,因為曾經脫光衣服偷偷跑出來。
得了這種病的人晚年如果得不到細心到位的照顧,他們已經喪失了基本的自理能力,失去了記憶,大腦里一片混沌,在其他人看來,他們作出的事情,已經將一生的廉恥丟到了腦后。
作為家人來說,不僅要照顧他們,從吃喝拉撒、穿衣活動等等需要一個人整天寸步不離地細心照料,有的兒女會將得了這種病的父母送到敬老院,卻時時牽掛著。
這時候的老人是不是像極了小孩子,沒有自理能力,甚至穿衣吃飯還不如一個孩童,因為小孩子會慢慢成長起來,會慢慢地從不會到會,從需要人照顧到慢慢自立。
但是老人不會,他們的病情只會越來越厲害,從部分依賴到最后的完全依賴,最后,需要兒女全身心地投入進去,沒有了自己的時間和空間,即使全憑一腔孝心也難免又看不到希望的絕望。
如何照顧認知癥的老人呢?已經有人走出了一條經驗之路,并通過這條路,消除了與母親的多年隔閡,走上了自我療愈之路。
01. 被打亂的退休計劃
《給媽媽當媽媽》講的就是一位照顧自己母親的女兒的親情隨筆記錄。
《給媽媽當媽媽》的作者陸曉婭,通過35篇隨筆,記錄了母親從認知癥初現端倪到離開人世這一段時間的生命歷程中,她作為至親之人陪伴的整個過程。
面對罹患認知癥,逐漸失去感知能力的母親,作者憑借自己學到的心理學知識和一腔孝心,通過理解、接納、親近、呵護與愛,去延緩病魔對母親的傷害,修復母女多年隔閡、重建母女親情,從而也撫平了母親幼年的創傷,重新詮釋了愛的意義。
正如作者開篇所言:“人生中很多事情是不請自來的,你沒法提前想好怎么對付,只有當它發生了,你才明白,在未來的日子里,你的人生將不再按照你的預期前行”。
陸曉婭本來有很多的規劃,忙碌了一生,退休后終于可以有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了,可這時候母親的認知障礙給她出了一個大難題,她不得不舍棄自己的時間去騰出大部分時間和精力來照顧日漸變得弱小的母親。
本書中,她在《父母在,不敢老》這篇文章中寫道:“父母在,不敢老,這是高齡社會對我們的要求。好好鍛煉身體,,努力鼓足勇氣,背起、抱起、扛起父母,去走下一段人生路。與其把照顧老人當做責任,不如當做'修煉'、'修行'”。
但在剛開始準備照顧媽媽的時候,她也有顧慮,“我早就期盼著退休,因為我早已經準備好和朋友在公益領域創業……但如果全職、全天候照顧媽媽,我的一部分生命潛能就沒有機會發揮了。為此,我大概很難不產生一些負面情緒。帶著這些負面情緒,我能照顧好媽媽嗎?”
而且女兒也在高考之年,也需要更多的陪伴與關愛。
還好,最為難得的是,作者的弟弟妹妹三人互為支持,一起輪流值班陪伴母親,還有小時工,母親也尚在病發早期,給了她們更多的時間去適應。
02.媽媽不認識我了
2013年,作者60歲生日之日,她對公益機構的同事宣布了自己第二次退休的決定,因為此時她的媽媽認知障礙病癥已經到了中期。
媽媽開始藏東西,將飯菜燒糊了,惹得鄰居開始投訴,擔心燒了房子等。于是,陸曉婭開始與弟弟妹妹們商議,提出了將媽媽送進養老院或是請住家保姆兩個方案。
帶著媽媽去養老院參觀,有很多媽媽之前外交部的同事,但當妹妹與媽媽商議的時候,媽媽不喜歡住養老院,只剩下請住家保姆這一個方案了。
為了讓媽媽能夠同意住家保姆的事情,姐妹倆頗費心機,先是打電話給小姨過來看媽媽,后是告訴媽媽喜歡有個保姆能夠照顧小姨的飲食等。
保姆請來了,媽媽似乎也很排斥,慢慢地,卻開始適應了保姆的照料。
先后換了3個保姆,終于找到了一位愿意照顧且讓人放心的保姆了。能燒出母親喜歡的飯菜,還能一天兩趟帶著媽媽去散步。
當然此后,陸曉婭也多了一件營生,就是除了陪媽媽,也抽出時間陪保姆聊天,畢竟保姆每天陪伴一個越來越糊涂的老人也需要緩解一下情緒,保姆晚年的奔波都是為了上高中準備考大學的女兒掙學費及自己的晚年攢點錢。陸曉婭曾經學的心理咨詢也派上了用場。
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陪伴照顧母親的過程中,陸曉婭也慢慢了解到了媽媽童年時的傷痛,上有三個姐姐下有弟弟,不被寵愛的女兒,導致倔強好強的母親18歲就離開家鄉,并在解放區被稱呼為小鬼,在解放區被同志們呵護的時光成了她最幸福的過往。
作為1歲零八個月就被媽媽送到了外婆家,此后媽媽一直在國外工作,陸曉婭與媽媽之間并沒有太多的親情,在陪伴照顧媽媽過程中,媽媽因為病癥的折磨導致的不近人情和脾氣,也令陸曉婭痛苦。
但親情及多年心理學知識、加入的認知癥家屬群同伴們的開導和分享,讓她感同身受地了解到母親的痛苦,心智能力逐步退化,似乎被世界拋棄了的感覺令媽媽感到了孤獨和惶惶然吧。
得了認知癥,人也變得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看到陸曉婭與保姆說話,就感到了被冷落而發起了脾氣,心里也會有委屈,畢竟媽媽時而清醒時而糊涂,大多數時候已經不認得她了,而陸曉婭也想擁有自己的時間。
“想讀書想寫作,想有自己的創造力,而現在為了媽媽,一個不再認識自己精神上已經荒蕪的人而犧牲自己的創造力”而耽擱時間究竟值不值得,是不是送進養老院每周去看兩三個小時也算孝順了。
但是“進了養老院,她要是尿了能找到馬桶嗎?她不會刷牙,會有人給她示范嗎?她半夜起來有人哄她睡覺嗎?……離開了自家人,她會不會覺得被拋棄在一個陌生的世界上?”
一系列排比句,句句表達出一位孝心滿滿的女兒對罹患認知癥的媽媽的擔憂和焦慮。
不放心媽媽一個人住在養老院,只能在住家保姆的協助下自己貼身照顧了。
即使媽媽不認識自己的孩子們了,但只要他們在身邊,她的情緒就會好很多,這或許就是血緣的感應吧。
“爺爺,奶奶都不認識你了,讓保姆照顧她吧。”“她認識我了,可我認得她啊!”
是啊,媽媽不認識陸曉婭了,可是陸曉婭認識媽媽呀,怎么忍心媽媽一個人在孤獨里彷徨無助呢。
03.送養老院是為了更好的照顧和陪伴她
臨近春節,保姆回家過年,陸曉婭開始住在媽媽家里全天候照顧媽媽,此時,她也想通過觀察了解媽媽的身體機能的退化程度,以便為即將到來的變化做好準備。
媽媽的洗漱能力退化了,刷牙時候漱口水不會吐出來,那就換溫開水,吞進去也不怕,跟媽媽一起刷牙,演示給媽媽看如何刷牙、漱口后吐出來;把擠好牙膏的牙刷遞到她手里,再把牙刷放到她嘴里左右動一動,激發她的記憶閘門,用耐心和智慧開啟她的刷牙力。
穿衣力也逐步喪失了,因為穿衣問題,情緒變化也很大,用羽絨棉襖以減少冬季衣服的層次、松緊帶褲子方便穿脫,如廁前后幫助她穿脫衣物,鼓勵她慢慢來。
對于認知癥患者來說,“吃”這種生存的本能也會逐步喪失,到了末期,會逐步喪失吞咽的能力。
在寫到此處的時候,陸曉婭的媽媽還未喪失這一技能,但到了最后也是成了被喂飯一族了。
認知癥就是這樣一步步地抹殺掉人之為人的尊嚴,如果有孝順的兒女,而這兒女也夠耐心的話,這種處境會好很多,否則,真的是一生要強,到老了卻不得不落得凄慘境地。當然,最殘酷的是,他們自己或許并不知道。
后來,隨著陸媽媽認知癥的加重,陸曉婭與弟弟妹妹商議后還是將媽媽送進了養老院,因為母親的病癥專業的護理成為必須的了。
但姊妹三人還是輪流到母親身邊陪護,送到養老院是為了得到更加專業的護理,并不是解脫自己的照顧。
每次喂飯,他們還是輪班到媽媽身邊去親自照顧。陪她聊“沒得聊”的天,給她按摩、帶她散步……
作者陸曉婭通過自己的點滴記錄讓我們看到了,兒女反哺,用孝心、愛心、耐心,將認知癥母親當做嬰兒一般地去呵護和寵愛,承受她的無厘頭的哭鬧與壞情緒,在媽媽一步步變得羸弱的時候自己慢慢變得強大,成了媽媽的“媽媽”。
這種強大,不是一般人能夠承受的,是眼看著自己的至親之人逐步邁向死亡的目的地的過程中變得越來越遲緩、遲鈍、僵化,而不得不付出越來越多的精力和時間去陪伴和呵護的絕望。
還好,作為有多年心理知識基礎的陸曉婭,可以從精神層面自己給自己鼓勁兒,也通過認知癥患者家屬群互相鼓勁互相支持來獲得慰藉與力量,走出了一條可以作為后來者借鑒的經驗之路。
04.給媽媽當媽媽
人們常說,父母對兒女的愛和父母對自己的父母之愛是無法比擬的,每對父母總是把更多的愛給了孩子,而把極少一部分關心給了自己的父母,甚至有的連這一點的也從父母那里剝奪了。
都理所當然地認為這是“天性使然”,并說這是“一輩傳一輩”啊,父母之恩情這輩子是無法償還了。
但本書中,陸曉婭卻用行動告訴我們,對于父母我們做得還遠遠不夠啊。
起初,她也有憂慮和彷徨,退休之后也想有一番新的事業和作為,做一些對于自己的生命更加輝煌的二次發光,但最后卻還是因為母親的病而放棄了。
其實,通過35篇隨記我們反而看到了她照顧自己的母親的意義的重大了,隨著社會上老齡化越來越嚴重,這種“小老人”照顧“老老人”的現象必定司空見慣屢見不鮮了。
如何讓自己的老父老母有相對幸福的晚年,如何讓此生對父母恩情能無所虧欠和遺憾,是我們每個為人子女應該深思的問題。
不是給他們錢、不缺衣食,就是孝順,真正的孝順,是陪伴;真正的孝順,更是,在父母喪失了自理能力之后,不嫌棄不厭惡,而是選取更加有利于他們最大限度地舒適生活的方式去呵護他們,烏鴉尚知反哺,何況生而為人呢!
當然,從文中我們也可看出,作者的生活條件是很不錯的,可以請住家保姆,可以選擇優越的養老院協助自己親身照顧媽媽,可以退休后不必為了錢財苦惱選擇放下一切去照顧自己的老母親。
但不可否認,陸曉婭是付出了全部的心思、精力和大部分時間去照顧自己的母親。
孝心無價,呵護的心思無價,只要有了想要父母體面度過晚年的念頭,此后的一切問題都會有辦法去解決的。
父母撫育兒女的時候不也是在盡自己的最大能力嗎?
那就把父母當做孩子來呵護,盡你的能力去做你能做到的,把她當做你的孩子,你就會有辦法解決一切問題而不去想任何借口。
時光多可怕啊,在要強的媽媽大腦里安放了一個橡皮擦,讓她蛻變成了沒有任何能力的孩童。
可是,這本書的字字句句告訴我們,陸曉婭用孝心、愛心和耐心想到了很多很多辦法。
因為,她是媽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