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載寒窗苦讀,一朝苦盡甘來。可是現在,整天無所事事。作為一個二十一世紀的大學生,我們似乎還需要為將來做什么而冥思苦想。不禁感慨,這苦盡甘來的甘,甜的好像又有些發苦了。
我們應該做什么?面對畢業即失業的大時代背景,與數千萬的的同齡大學生同臺競爭,我們又有著什么與眾不同?問題似乎過于嚴峻,然而,事實就擺在我們面前,這是一個競爭的時代,弱肉強食,弱者注定是強者的墊腳石。
大學是一個紛亂的的小社會,有的人起早貪黑學習,積累社會知識,為將來步入社會做準備。有的人起早貪黑,干的卻是,處對象,玩游戲,看連續劇,為過上了“無憂無慮”的生活而暗自竊喜。學習并不能代表一個人的成就,但卻可以看出一個人對待本職的態度。我們的本職工作就是學習,難道我們不應該將有限的時間投入到學習中去么?學校圖書館電梯中的一句話點醒了我,學習可能是一時的痛苦,不學習卻是一生的痛苦。是啊,我敢肯定,如果我荒廢了四年的大學生活,我將必定悔恨終生。
當然,也可能會有人提出學習無用論,大學無用論。但那畢竟是是個例,而且,我也不 推薦只學枯燥乏味的專業課的大學生活。我認為,大學最重要的是看書,交友,參加活動。這些都是提升自身能力的比較有效的方式,也是我認為大學的魅力所在。和數萬來自不同地區,操著不同方言,學著不同的知識,向著不同夢想前進的“新青年”們,同臺競技,合作進步,這本身不就是大學的意義所在么?這本身不就是一件令人熱血沸騰的事情么?
試問自己,人生共有兩萬多天,你今天又做了什么?馬云曾云:“你整天玩著手機,刷著微博,宅在家里看電視,上著網,做著八十歲以后都能做的事,你還要青春干什么呢?在你二十歲的時候做著八十歲的事情,那你八十歲做什么呢?”二十歲左右的我們不得不面對和思考這一現狀。
最后用季羨林老先生的一句話作結:有些事情,當我們年輕的時候無法懂得。當我們懂得的時候,已不再年輕。希望這篇粗文能夠對你有所益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