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產品基本信息:
體驗產品:MONO貓弄IOS版本
軟件版本:2.0.3
設備型號:iPhone 6
操作系統:ios 9
報告撰寫時間:10月31日
二、公司背景:
看它的格調,很容易想到跟“豆瓣”是有關系的。其實,這個app就是跟豆瓣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前豆瓣資深產品設計師于向飛(豆瓣閱讀、豆瓣廣播的推出者)創辦樂隊之余,覺得互聯網還沒有一個優質內容的承載平臺,因此親自操刀,推出了這款產品。名字取自高端雜志Monocle,“MONO 就是想讓用戶找回雜志時代用戶可以將閱讀領域延伸到未知領域、開拓眼界的功能,并且讓用戶看有限的內容?!闭麄€團隊初期只有6個人,如今的團隊介紹在網上找不到。
三、市場定位
在市場的角度上看,目前市面上的新聞類 APP 已經做得很好,當然也有一些打算承擔雜志功效的資訊類APP,但無論是聚合類 APP,還是個性化推薦和用戶推薦 APP,都還做得不夠好。比如很多人喜歡的zaker。在MONO官網上,我們可以看到MONO 的內容合作方里,包括許多優秀的傳統媒體。“MONO 就像一本移動時代的《周末畫報》,提供給大學生、白領等人群,殺死時間又能增長見識的快速消費品?!庇腥嗽u價說。
MONO和韓寒的“一個”,在app store中屬于“生活”類別,跟我們熟悉的同樣是內容推送的flipboard、一刻都不相同,前者是新聞,后者是圖書。暫時不說這種分類對于APP的下載量和曝光率的影響,僅從選擇的分類來看,我覺得MONO的市場定位就不太合理(當然,在這個分類是不是因為蘋果的審核機制什么的,我就不得而知了)。我認為MONO其實應該和“一刻”的類別有些像(除了內容來源和“訂閱”功能),也應該分到“圖書”中。
貓弄(MONO)的slogon是“用有趣定義自己”,這句話就表明了這個產品對自己的定位詞:有趣。而其實做到“有趣”是很難的,不夠有趣,則往往貧乏沉重;過于“有趣”,又會顯得低俗無感;假如理解錯“有趣”的意思,很容易變得矯情高冷。好在,貓弄還好。它歸根到底就是個信息流篩選整理推送介質,而通過它的消化吸收,你可以再針對自己的喜好進行訂閱。
總計而言,MONO的市場定位其實就是將優秀的傳統媒體內容以及線上優秀內容進行分發,成為移動端的代替紙質雜志的精品閱讀。
三、產品目標人群及需求分析:
根據MONO的內容設置以及界面交互方式判斷,MONO的用戶人群定位應該是18-35歲之間,只有較多碎片化時間,但對于不能及時獲取知識感動恐慌、對于社交談資的缺乏感到焦慮的、對新鮮事物有別樣追求的文藝青年、大學生和白領。當然,其中還涉及了“逼格”這樣一種存在,有著年輕態、獵奇態的趨勢。
有了上面的用戶定位,那么用戶的模糊輪廓也能出來了。
簡言,今年25歲,廣告公司白領,大學畢業3年,人緣還不錯。但是因為工作時間比較長,沒有什么大塊時間來看書。再加上自己的工作性質原因,需要跟很多人打交道溝通,所以逼迫她要對很多事情有所了解。而另外,作為一個廣告從業者,她多多少少有些文藝氣息,對生活品質的要求并不低,隔三差五的跟朋友們去看個話劇和電影,偶爾在社交平臺發表一些文章。。
而這樣的用戶需求也非常明顯:懂得越來越多,越來約有談資,而且身邊的朋友還都知道我的這些變化。
基本需求:對“干貨”的獲取。這里是對內容的基本要求,那就是不要“水的”,要“干的”。
中級需求:對“干貨”有逼格的、專題性的、多樣化的、方便獲取。有逼格就要求干貨本身要夠文藝、偶爾還要冷門,并且我們拒絕碎片,最好是專題性的,并且總看一種東西會煩得,多樣化但是不能一鍋端。而最重要的還有方便。比如,你都幫我挑好,或者根據我的行為來推送,不要全部依靠我自己來選擇。
高級需求:讓別人知道我正在獲取“干貨”。這里一方面是表明提供的內容本身具有分享性,另一方面要求我能分享啊,讓我朋友圈的人知道,我看的東西多么高格調。
根據用戶需求,那么我們可以判斷,用戶最初使用這個app的驅動因素,肯定是對內容的認可(不排除一部分是被人安利了好看的界面),而能夠長期留下來的,一個是對單篇內容的認可,尤其是發現推的內容越來越符合自己的口味,但是同時也能讓我一點點突破自己的關注圈(這跟音樂推薦不太一樣,知識是需要不斷的擴展的);另一個是對內容整理的認可,這就要求強大的編輯能力。流失的原因就很多了,總是找不到自己喜歡的內容,或者這些內容我在別的地方都看過了,再或者交互混亂。留下了的原因就是內容高質量有針對性的持續更新和對用戶黏性的培養,但是用戶流失可能有各種各樣的原因。
談及使用場景,根據本產品的一直以來的推送時間,分別是上午9點整和下午5點整,如果把我們這些互聯網民工的工作時間拋開去,其實就是正常的朝九晚五上下班時間。我猜想團隊成員是想著湊這個時間。但是這里至少(至少噢)有兩個問題。
1、9點鐘要上班的用戶(目標用戶,不包括上班就看報紙的那一群),會到了公司打了卡,就開始看MONO嗎?不會,我一般是早上起床上洗手間以及在上班路上看,所以9點的定位我覺得是不合適的,應該更早一些。而在MONO的用戶群體中,能夠5點下班的,應該也是少數吧?
2、如果團隊希望利用用戶在上班路上,也就是移動中的碎片化時間,那么就應該考慮到大多數是無wifi情況的,但是MONO的設計,完全忽略了流量的硬傷啊,所以我在非wifi的情況下,從來不打開這個app。
針對上面的用戶定位、用戶需求、使用場景等,來判斷為何MONO在哪里能夠把用戶的需求解決的比別人好。一方面,內容目前而言還是比較高質量并且新穎的,而且專題性的更新能夠或多或少的打破碎片化閱讀(但是這個版本跟第一個版本相比,唉);另一方面,滿足用戶一定的情感訴求。MONO已經一定程度上成為一種高質量閱讀的符號(雖然不是唯一的,但是有了一席之地),上下午茶的制度,雖然在我看來有些不合理,但是據我了解,的確影響了身邊一些朋友的閱讀時間習慣,而界面設計上,看上去也比較出彩(我之后再來噴它混亂的交互方式)。
四、結構梳理和框架分析
結構梳理和框架分析(不是那個框架分析理論啦),我是根據我對《用戶體驗要素》這本書的理解來區分的(《比用戶更準確的理解他們的需求——讀<用戶體驗要素>》)??蚣芊治觯瑒t指這個app在框架上所表現出的模塊區分。而結構梳理,則是從用戶的角度來看,這個app如何滿足了他怎樣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這么理解。MONO是一款信息型兼功能型產品,所以會有自己的信息結構和功能邏輯。
首先附上MONO的框架分析:
其次附上MONO的功能結構:
順便說一句,畫上紅線的,只是我做一個記號,因為我下面要吐槽或者贊許的。
五、功能、界面及交互
為什么把功能、界面以及交互放在一起說呢?因為在我的PM經歷中,一個界面如何設計、交互如何安排能夠非常大的影響到功能如何實現。
1、功能
①依舊重視內容的主動推薦,但是逐漸鼓勵用戶主動尋找內容;
盡管乍一看,mono主要是在像用戶推薦內容,但是從上面的結構圖看,其實相較于之前的版本,mono后來的版本,正在逐步鼓勵用戶主動尋找內容。但是這個決策,可能每個人有不同的看法,對于我,我是不太喜歡的。這樣導致我存在一種焦慮感,感覺很多東西需要閱讀,卻又讀不完。我不想自己選擇,這也是為什么我很喜歡一刻、一個和知乎日報的原因。請不要給我選擇,篩選應該是app做的事情,而不是用戶。你篩選完了,給我看就好,別的,我不管。
關于主動推薦,我覺得問題主要在于內容篩選上,小的交互問題很多,但是大的功能問題倒是沒有,本來也不是偏功能型的。當然有些人提出要對用戶的口味做個性化推薦。我覺得倒是可以有這個功能,但是app的無偏差推薦是不可少的,你說你又不是聽音樂,有個自己的口味愛好才舒服,看信息得知識的這種事情,尤其還是碎片化閱讀,如果都跟“今日頭條”那樣,只推用戶喜歡的,那么他的關注視野又回到了之前的樣子,求知的需求就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
但是這個給用戶尋找內容的入口,不知道是產品還在嘗試過程中,還是想作出一些新意,給用戶一些驚喜,入口實在是有些坑爹。
比如,藏在推薦頁頂的那四個小button(玩個游戲、聽首歌那些),只有在下拉刷新的過程中能看到,我只能一個手保持下拉的狀態,另一個手在放開下拉的同時,點上這些button,才能觸發,這個真的很反人類。
另外,對專題的和造物主的羅列有些粗糙,尤其是造物主,提供的信息不夠多,給用戶選擇的決策較少,只有一個簡介,沒有他們的文章數量,也沒有對文章質量和受歡迎程度的一個展示。既然一個產品是為了碎片化閱讀,那么你給了我這么多選擇,讓我一個個的去試,會讓我有一種煩躁感。太多了,試不過來,不試了,于是這個占了一個導航tab的功能,使用率就低了。
所以與我而言,造物主和專題,二者最多存在一個,給用戶一條順藤摸瓜的線就好,我的傾向是去掉造物主,有專題就夠了。多了,什么都做的話,跟別的訂閱app有什么區別?再或者,兩個不要都放在這么明顯的地方,占空間。
②鼓勵用戶對內容進行管理力度不夠大,而且貌似不太上心?
首先,只有訂閱的專題和收藏的文章可以看到。訂閱的專題在個人中心還是收起來的,這個讓我很奇怪,為什么我到達自己訂閱的專題,中間還要多一個步驟?完全可以羅列出來啊。
其次,評論其實也是一件消耗用戶比較多精力的事情,也是我想要留下痕跡,才會主動評論,這樣的記錄是不是也應該留下來?好讓我回頭去尋找?
最后,管理雜亂,沒有提供好的機制。這個可能因為產品還在迭代吧,難道真的要做成像朋友圈的收藏那種,什么都堆在一起,不會主動幫用戶進行整理分類。比如讓用戶給自己建專題?有點像花瓣的畫板設置。
③社交功能部分入口非常深,而且有些雞肋
怎么感覺我都是在批評?后面會夸獎的啦,而且也是愛之深責之切啊。。。
貓弄有個比較隱藏的功能,就是點開造物主的主頁面后,可以復制造物主的微信號,然后關注公眾賬號。我覺得這個不太合適,無論是功能本身,還是對這個產品的發展而言。首先誰現在沒關注過幾十個微信號,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愛追求信息,所以你又推薦這些在你的平臺上有內容的公眾號,很雞肋啊,沒多少人會去關注吧?另外一點,我剛剛也說了,在你的平臺推薦這些,人家都去公眾號看了,誰還回來?何必搞得那么麻煩?
又或者,這是你們之間的合作協議?
還有一點,為什么不可以回復別的用戶的評論,而要采取單獨開對話的方式呢?既然是評論,就是一個交流的地方啊,你可以通過別的方式去保證評論區的文明等,但是不能關掉這個功能。而對話的功能,會不會造成騷擾?我不知道,因為我一直潛水。一個閱讀的app,為什么要做這么直接的對話?
④自我管理體驗不夠好,待改進。
不知道為什么我要這么說的人,可以去點一下mono的更換頭像和昵稱,整個屏幕只有1/5的地方是可以操作的,剩下的全部留黑寫了一句莫名其妙的話。喂喂喂,這里是給人操作的,有逼格也是在整體設計風格和交互上,而不是把可操作區域集中在頂部的那一小塊地方啊。
大的功能設置上暫時說這些,下面說說它一直為人稱贊的界面設計和交互方式吧,在這里我還會談談小的功能點,順便吐槽某些界面設計和交互的。
2、界面和交互
首先申明,下面的分析提到的那種小的動效或者交互方式不多,因為有些小亮點真的需要自己去領會,有的時候會給你驚喜,這個方面,mono做的很細致很貼心,也有很多人是因為這些所以一直保留這個app吧。
①今日推薦
今日推薦這個模塊,是mono的第一個頁面,也算是主頁面。
頁面最頂部,隱藏著4個icon,分別對應玩個游戲、看個文章、看個視頻、聽首歌。每次點進去都是隨機的相應的一個單品。當然,玩游戲那里,我現在還沒見過第二個游戲。還是上面我說的,這里雖然能給用戶一點驚喜感,但是能不能用更好更方便的操作?你可以藏起來啊,但是你得讓我找到之后好操作啊喂。除非你就是故意跟用戶開玩笑?可是從這個“受虐”過程中,得到的最后快感也沒那么大啊。
頂部有著1/3的地方,是banner區,一般是推薦單篇內容。右上角的小icon,是打開上午茶/下午茶入口。如果最新更新的是上午茶,那么這里只能看到剛推送的上午茶,而且如果你還沒有打開看上午茶,那么點進去就是最新的上午茶封面,如果已經看完,那么就是一個上午茶列表,下午茶也如同此理。這里的icon,我覺得可以優化,當時剛進這個頁面時,我覺得這個頁面到處都是可點的地方,點了之后回去到哪里我也不知道。所以icon應該更明顯。右上角還有一個不長存在的icon,光盤,是表明當前你正在mono聽歌,打開這個就是歌曲的播放器頁面。
再下方是真正的每天更新的內容,每日簽到+20篇左右的更新。推薦的文章都會以上圖下文的方式展示,那些推薦度不高的,就是左圖右文的樣式。我覺得這樣不同的搭配,能夠降低單調,增強多樣性,而且mono的這個不顯得亂。但是有一個小問題,大圖和大圖之間的區隔不明顯,建議在單個的圖文混排下面的灰色條上方,再加一根灰色的線,和灰色條上方融合,能顯得模塊有立體感,區分度會更明顯。
另外,我認為相同的或相似的操作應該放在一起,在上圖下文的樣式中,同樣是表明文章來源的,專題和造物主卻被放置在上下,相隔很大,一方面顯得這個樣式中,元素過多,而且容易造成混亂。其實如果都放在圖的上方或者文字的下方,用文案區隔一下就好。
最后,《寫給大家的設計書》(唉,原來是本可愛的教科書哇)中,也強調了重復。這里有個小問題,在banner處,文章的造物主位置,在標題下方,但是下面的瀑布流中,造物主位置在摘要下方。這些雖然都是很小的細節,可是如果擺放的位置過于隨意,在這么一個元素非常豐富的頁面,用戶的注意力沒有形成習慣,體驗不太好。
②專題主頁面及詳情頁
專題詳情頁
專題首頁上,有整個app中,唯一出現的搜索框。我覺得將搜索框放在這里而不是完全放出來是非常好的。第一,這里的內容是主動推薦為主,減少用戶的操作;第二,所有的搜索內容,都來自app推薦,內容量肯定沒有那么海量;第三,有多少用戶會來一個以內容推送為主的app里進行搜索呢?就算有,這個功能的頻率也是比較低的。另外,這里有個bug噢,我搜索出結果后,點擊搜索框右側的×,經常導致app閃退。
專題首頁可能是為了追求這種大圖片的展示效果吧,所以選擇每個專題分類下,只展示4個專題,剩下的收起來。我覺得也還可以,我目前沒有想到更好的樣式,雖然這樣會導致有些內容藏的過深,而專題卻是這個app主推的一個部分。
專題詳情頁也還中規中矩,有點像一些社交app的個人主頁。但是這里提一個小問題,還是主頁的那個問題。小元素的擺放不夠統一。比如這里左圖右文的樣式中,標題的上方,有時候是專題名字,有時候是文章/音樂/視頻的內容屬性。我知道這個設置呃邏輯,那就是這個內容沒有被加入到任何專題中去??墒沁@種時候,我覺得應該空出專題那一行,而不是用別的代替。另外,專題所述和造物主不應該呈上下包圍之勢,圍住這個內容。
③造物主首頁及詳情頁
造物主首頁的問題,我在功能那里已經分析了,提供給用戶的決策依據過少。也就是說,我時間這么緊張,你到底要用啥說服我點開這個造物主。這個和我下面說的文章不一樣,你點進造物主,面對的是一票文章,所以對于用戶而言,面對的壓力有些大。
造物主詳情頁整體不錯,但是也是元素擺放位置的問題,至少從我的角度來講,我覺得滿眼的可點擊。不過比較好的是,這里沒有放這個文章的時間啊、分享人次啊、評論數啊什么的??赡苡行┤擞X得放出了,會更吸引人去看??墒俏矣X得從mono的定位而言,這里吸引的,是依靠對文章本身的興趣而點開讀。所以那些東西加上之后,不僅會讓用戶覺得臃腫,而且也沒有什么必要,又不是玩社區帖子。當然,這個只是我自己的觀點。
④我
“我”這個頁面,我覺得還比較干凈緊湊,可是我不明白的是,為什么要把我訂閱的專題給收起來,需要我再點擊一次才可以?還有為什么只有訂閱的專題和收藏的內容展示在這里,而且是完全沒有分類的放置著,幫助用戶進行內容管理很重要,要不然這里又會成為一片荒草。
對于那個更換頭像和昵稱的界面,你們隨意看看,從頭到尾都追求視覺感,用大圖的這個app,為啥這里是這樣的?。?!
⑤內容詳情頁
文章詳情頁的設計我覺得非常好看,這種重新排版也很好。有一點我需要梳理,那就是文章的最后,先放收錄這篇文章的專題、然后是這個文章的提供方、然后是評論,然后是其他推薦。有沒有覺得這個順序有一點奇怪?這樣安排的內在邏輯是什么?其他推薦為什么放在最后?
其實視頻詳情頁也就是帶著視頻的文章詳情頁,所以沒什么可說的,但是有一點,當我正在MONO聽歌的時候,播放視頻并不會讓音樂停止,我必須先去主動關了音樂,這點體驗我覺得不好。
這兩個頁面我都覺得好好看啊,真的!但是音樂播放器那里,一開始真的不知道,點中間的光盤icon才是返回啊。。。我找返回找了好久呢。
⑥上午茶/下午茶(只收集了下午茶)
下午茶的頁面設計我不多說,剛開始看到它的起始頁,有些被驚艷到了,很好看啊。但是過了一會,我開始想,這個怎么用啊,怎么收了之后找不到了,怎么滑動方式是反著的?為什么還要我學習?對,就是這個原因。mono中有很多自己的特色,可是有些是違反了用戶的使用習慣的,我覺得還是盡量不要挑戰常用的交互方式吧。
這里說的比較簡單,有很多細節還么有提到,因為我發現我寫的有點多了。
六、內容分析和運營模式
1、內容分析
從mono的內容推送和選擇上看,定位偏文藝,文章質量很高。唯一的問題是內容還不夠豐富。貓弄走的是合作媒體路線,也就是說他們刊發的大部分是其他自媒體的文章和內容,純原創較少。對于那些會喜歡貓弄內容的人來說,可能早已經關注了這些自媒體,讀過了他們的文章,那么就沒必要再在貓弄上看一遍了。不比知乎和豆瓣,貓弄背后沒有一個強大的內容生產社區,如果不把握好的話,有可能走近內容匱乏的窘境。
另外,每天的更新沒有幾個人能夠全部看完,不管你是真的文藝青年還是偽文藝青年,所以為了能夠使每篇文章有更高的到達率,又保證推送的多樣性,可以適當減少今日推薦的更新篇數,畢竟你還有上午茶下午茶。
2、運營模式
在運營的角度上看,MONO采用的是人與機器共同推薦的機制:MONO 會選擇內容提供商數據庫里點擊率在前 30%的內容,再由編輯對這些內容進行挑選、策劃。采取個性化閱讀,即是根據每個人選擇的興趣愛好,推送不同的內容。在這里,我目前并不知道機器算法在我每天瀏覽的內容選擇比例有多大,是根據我挑選的專題、還是根據我平時打開文章的屬性,每篇文章后面有多少個標簽?每種用戶行為的權重有多高?這些我是不得而知。
因為我很少有固定的閱讀點,而且這個app的許多內容,對我來說都是新的,所以可能我的軌跡在機器反映上,應該比較亂。所以自己表面上也沒有感受到它推送的東西正好是我喜歡的。當然,我也并不希望又來一個推送的都是我喜歡的內容,如同我文章上面所說,我來這里,就是想看到不一樣的東西,而不是我的審美范圍內的。不知道有些用戶是不是跟我有相似的心理。自己經??吹臇|西,并不一定是自己喜歡的,只是不知道應該看些什么。
另外, 針對如何為用戶挑選內容這個方面,我需要談談信息的“有限”與“無限”。
上午茶和下午茶的設置很好地處理了信息量的“有限”與“無限”。這個信息量是有限的,并且是精選的概念。因此我覺得這是處理信息量、提高用戶粘性的很好的用戶體驗。但是另一方面,還有一個概念,“主題閱讀”??催^《如何閱讀一本書》的人應該知道,真正獲得知識,構建自己知識體系的方法,是主題閱讀,而至今沒有一個app能夠在這個上面給用戶一些幫助,因為難度實在太高,而且你精心編纂的一個主題閱讀,有些用戶根本不感興趣,或者有些用戶覺得不夠深度,但是我覺得還是可以去嘗試的,至少,有了主題性閱讀,所有的碎片化閱讀,都可以有一個歸屬,或者,也有了舍棄的標準。
七、盈利模式
從目前看,MONO應該是瞄準廣告市場的,無論是硬廣告還是軟廣告,甚至有些造物主就是廣告主。這種方式我覺得無可厚非,如果做得好,甚至可以出彩。另一方面,我覺得是否可以往原創集合出版的方向走?
八、產品數據
MONO在app store里生活類排名228名,在app store總排名為1000之后,也還好,畢竟小眾,另一方面是,mono是放在生活里的,那些最契合人類基本需要的吃喝玩樂app都在這個分類里,所以排名低也是應該的。
排名情況比較好的是豌豆莢里,642名。但是安卓市場的排名混亂大家都知道的,所以看看就好了。MONO其實從數據上看,沒有特別可喜的地方,也可能是目前我還沒有找到比較好的數據收集方式,不知道小伙伴們有沒有什么建議。
九、小結
不知不覺間寫了好多,到后面我明顯有些偷懶了哈哈,寫了我兩個周末,實在是有些困倦?,F在來總結一下吧。
整體而言,MONO是個很有特色并且值得下的app,但是從功能上看,如何讓用戶看到更優質的內容這一點還有待提高,我個人的看法是降低用戶的主動選擇,提高官方精致推薦,并且協助用戶做好內容管理。同時,減去不必要的一些社交功能,保留基礎的即可。從交互上看,希望能保持一致風格,無論是元素的擺放還是頁面切換方式。從內容上看,現在的內容推薦有時候過于不接地氣,并且還是比較散亂,光靠專題,是無法讓內容之間更有聯系性,只是將差不多有關系的內容丟到一個桶里而已,如何讓它們自行還能聯系起來,這是個很大的問題。
之前的舊版本不知道多少人看過,我打4顆星;現在這個,有功有過,但是學習成本更高了,3顆星半吧。
以上都是自己的觀點,喜歡就留個贊,不喜歡請文明發言,我們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