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嗚呼!固鬼蜮之為災,豈神靈而亦妒”?
“鬼蜮”指“暗中害人的鬼和怪物”,比喻“陰險的人”。
可悲可嘆啊,原本就是那些陰險狠毒的人制造出來的災禍,哪里是說天上的神仙也嫉妒你呢?
很多東西原本就是因為人為,怨天怨地不過是找個借口罷了,還非要推脫說是天不容人。
“箝诐奴之口,討豈從寬?剖悍婦之心,忿猶未釋”。
“诐(bì)”是“偏頗”、“邪僻”的意思,所以這里的“诐奴”應當就是說那些“奸佞陰險的奴仆”。
“悍婦”就是指“兇狠潑辣的女人”。
鉗住那些奸邪奴仆(散布流言)的嘴,哪里能討要從輕發落?即便剖開那些兇狠潑辣女人的心,我生氣憤恨的情緒仍舊沒有釋然。
因為寶玉身邊的大多數女子就是那些大觀園里的女孩兒和那些媳婦老婆子們,而女孩子大多冰雪靈巧,那些老嬤嬤卻大多喜歡狗仗人勢。
所以在寶玉眼里:女孩兒未出嫁,是顆無價之寶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變出許多的不好的毛病來。雖是顆珠子,卻沒有光彩寶色,是顆死珠了。再老了,更變的不是珠子,竟是魚眼睛了。
就像王善保家的在王夫人面前污蔑晴雯,周瑞家的對被趕出園子的司棋毫不留情面。
她們都是這里的“诐奴”和“悍婦”。
有人說,這里的“诐奴”應當把“襲人”也罵在里邊了。
晴雯被趕走后,寶玉就問過襲人:“怎么人人的不是太太都知道,單不挑出你和麝月秋紋來?”
還說:“你是頭一個出了名的至善至賢之人,他兩個又是你陶冶教育的,焉得還有孟浪該罰之處!……只是晴雯也是和你一樣,從小兒在老太太屋里過來的,雖然他生得比人強,也沒甚妨礙去處。就是他的性情爽利,口角鋒芒些,究竟也不曾得罪你們。想是他過于生得好了,反被這好所誤。”
襲人細揣此話后,也覺得寶玉有疑她之意。
但我個人覺得寶玉應當不至于把“诐奴”二字扣到襲人頭上,他可能還是耍小孩子脾氣向還在他身邊的襲人抱怨。畢竟,素日他倆的關系還是挺好的。
也許很多人會不喜歡襲人,認為她太有心計,把無論是黛玉和寶玉的悲劇,還是晴雯被趕出大觀園,諸如此類的很多事情一大部分都怪罪給她。
其實你若問以前的我是否喜歡襲人,那我可以明確告訴你,我對她也是很有偏見的。可能也是我自己性格的關系,我覺得襲人太過順從,甚至說看上去隱藏太深,不如晴雯司琪之類性格鮮明。
但自從我用一種相對平等客觀的眼光去賞析人物的時候,便參悟了一些別的道理。具體可參考我的那篇《襲人:其實我所做的這一切也是因為賈府給了我“歸屬感”,而我侍奉誰眼中便只有誰》。
或許她所做的一切的根源在于她侍奉誰便只想為了誰好,因為把自己的命運同主子拴在一處了。
“在卿之塵緣雖淺,而玉之鄙意尤深。因蓄惓惓之思,不禁諄諄之問”。
“鄙”在這里是“謙詞,用于自稱”。
“惓惓(quán quán)”在這里可以表示“深切思念”、“念念不忘”。
“諄諄(zhūn zhūn)”在這里可以表示一種“忠謹誠懇貌”。
我和你在這塵世間的緣分雖然淺薄,但我對你的心意特別深厚。因為我對你懷有深切的思念,所以忍不住忠謹誠懇地前來問候你的情況。
正是因為情深意重,所以才來關切問候。晴雯的人雖然去了,但這名字和以往的回憶是去不了的。
“始知上帝垂旌,花宮待詔,生儕蘭蕙,死轄芙蓉”。
“旌(jīng)”本義是指“旗子”,不過也有“表揚”的意思。
“儕(chái)”一般是“等輩”、“同輩”的意思,在這里也可以就說是“一起”。
現在我知道上帝垂憐表彰(也可以就說是“表彰”,因為“垂”可以表示上對下)你在百花宮中等待詔命,(也可能“花宮待詔”就是一個職位的名稱)你活著的時候和蘭草蕙草生活在一起,死后就讓你去管轄芙蓉花。
“蘭蕙”都是用來比喻美好品德的香草。有一個叫“蘭心蕙質”的成語就是用來“形容女子心地純潔,品質高雅”。
美好的人,質本潔來還潔去。
“聽小婢之言,似涉無稽,據濁玉之思,則深為有據”。
我聽了小丫頭說你去當“芙蓉花神”的話,聽起來像是無稽之談,但經過我仔細思考過后,卻覺得這種話是十分有理有據的。
其實一開始寶玉問一個小丫頭晴雯死前說了什么的時候,小丫頭說“晴雯叫了一夜的‘娘’”。
還是旁邊一個小丫頭伶俐,知道寶玉的心事,便說晴雯也問到了寶玉,只是她趕著要去天上當花神,所以就等不得寶玉了。
當聽得小丫頭說是“芙蓉花神”之后,寶玉反倒稍覺寬慰。
乃指園中池上芙蓉花笑道:“此花也須得這樣一個人去司掌。我就料定他那樣的人必有一番事業做的。雖然超出苦海,從此不能相見,也免不得傷感思念。”
對亡故的人的去處有一個美好的想象也是對活著牽念他們的人的寬慰。
實際上晴雯死前是叫了一夜的“娘”,而晴雯的家人好像也只提到了她有一個哥哥和嫂嫂,還是那個“多渾蟲”和水性楊花的“多姑娘兒”。
他們兩個,一個糊涂,一個整天風騷不檢點,哪里來管晴雯的死活?她在他們那里,只能忍受折磨。
晴雯自幼沒有父母,而她在臨死前最念念不忘的事物就是她一生最缺失的事物。
她叫“娘”就表達了她潛意識里,或者說這么多年總是孤身一人的她對母愛的渴望。所以她死前想到的是“娘”,而不是“寶玉”。
當然,缺失母愛的在大觀園里也不止晴雯一個。
比如惜春。
在《紅樓夢》第四十回《史太君兩宴大觀園 金鴛鴦三宣牙牌令》里,因為劉姥姥引發的笑話,眾人就有不同的表現。
當劉姥姥站起身來,高聲說道“老劉,老劉,食量大似牛,吃一個老母豬不抬頭”自己卻鼓著腮不語時,惜春就離了座位,拉著她奶母叫揉一揉腸子。
惜春“拉著她奶母叫揉一揉腸子”,就像一個孩子拉著媽媽的手在撒嬌。而惜春是從小沒有得到過母愛的,但她拉著她奶母自然而然地想要索要關愛的表現是可以體現出那是她潛意識里一直想要也一直缺失的東西。
說明,想要被愛是每個人的天性。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