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總是習慣先入為主,就像我總相信一見鐘情一樣。《島上書店》看了一半,我始終覺得A.J.F先生是一個落魄瘦弱的老人。直到他快跟阿米莉亞表白時,讓女兒瑪雅猜自己多大年紀,我才知道,哦,原來他才四十四歲。
照理來說,男人四十一枝花,在這樣的年紀,為何A.J.F會有如此老態(tài)?他深愛的妻子一年前因車禍去世,剩下他獨自一人守著承載著他和她妻子共同夢想和興趣,但現在卻冷清凋敝的小島書店。到小島的路程并不直接,除了夏季有些游客,其他時候鮮有人問津。A.J.F先生把日子過得很混亂,很無望,常常借酒度日。
A.J.F讀書,但口味怪異。很多書他都不讀,即使他是開書店的,有義務向每位顧客唾沫橫飛地介紹各種各樣值得讀的書。為了避免那樣可想而知的尷尬,他只賣自己喜歡的書。所以當在出版社工作的阿米莉亞辛辛苦苦地跑來推銷她出版社的夏季書單時,她并沒有得到A.J.F的好臉色,和熱情好客。畢竟A.J.F還沉浸在喪妻的悲痛與獨居的孤獨之中。雖然他自己也不會想到四年之后他會和阿米莉亞走進婚姻的殿堂。
某一天,在A.J.F先生的書店里出現了一個兩歲的小女孩兒。被可憐的早孕母親扔下的女孩兒。A.J.F先生從未養(yǎng)過孩子,于是他開始Google怎么樣給一個兩歲的小女孩兒喂食、洗澡、穿衣服…突如其來的未知讓A.J.F很慌亂,只能請自己的妻姐伊斯梅幫忙。當然,故事還是很有意思。因為這個小女孩兒是伊斯梅的作家丈夫在外偷腥后的結果。但A.J.F先生是不知道的,小女孩兒也很喜歡他,很喜歡他身后的書店。
故事從這里發(fā)生轉折。A.J.F先生本想把女孩兒送去福利院但卻不舍,于是自己領養(yǎng)了她,取名瑪雅。瑪雅讓A.J.F的生活充實起來,在給瑪雅讀書的過程中,他發(fā)現書店或許需要補充更多種類的書,于是他想到了很久之前給他推銷書的阿米莉亞,想起了阿米莉亞給他強烈推薦的《遲暮花開》。
就這樣,一來二往,A.J.F發(fā)現自己想了解阿米莉亞的生活,他們有著共同的情趣。多么不容易啊。阿米莉亞正是因為和她前男友沒有共同語言,才分手。A.J.F向阿米莉亞表明心跡,有情人終成眷屬。三口之家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本來快樂的故事應該結束,然而多年之后,A.J.F先生得了一種罕見的癌癥,動了手術也無濟于事,最后還是離開了瑪雅和阿米莉亞。
整本書節(jié)奏敘事緩慢,故事甚至到了后半段才真正開始。我一度懷疑,這本書為何會如此暢銷。看完后,發(fā)現有人說此書的中文翻譯極差,我想可能是因為此影響了我對此書的評價。
讀書,愛情,小島與書店。讀書為了排遣孤獨,讀書讓我們不孤獨。在A.J.F鰥居的日子里,他靠讀書來緩解內心的苦悶。也是因為讀書,抑或是經營書店讓他遇到了瑪雅和阿米莉亞。
A.J.F和阿米莉亞的愛情并不轟轟烈烈,他們聊得來,他們有共同的愛好,他們覺得彼此就是那個對的人,他們在一起。所以愛情要主動把握,還要興趣相投。
在A.J.F收養(yǎng)瑪雅之后,漸漸的和島上居民交流多了起來,書店成了大家常常光顧的地方。書店成了小島的標志,成了小島居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A.J.F去世之后,居民們甚至還關心著書店的存亡。沒了書店,這也不是原來的小島了。小島書店已是一個象征,小島文化的象征,也是愛的象征。
阿米莉亞和瑪雅給A.J.F的生活帶來了諸多變化。A.J.F先生彌留之際,對瑪雅說是愛,愛能讓他一直存活下去,“我們會成為我們所愛的那樣,是愛成就了我們。”
這本書的推薦語是:“每個人生命中,都有最艱難的一年,將人生變得美好而遼闊。”一開始我并不能明白,A.J.F先生是否真的獲得了人生的“美好而遼闊”。按照自己淺薄的理解,即使他離開了人世,但他卻得到過愛。經過一次的喪妻之痛,讓他更加珍視那些來到他身邊的、和他親近的人。比如瑪雅、阿米莉亞和那個警察。所以,他的“美好而遼闊”在于有這么多理解他、支持他、愛他的人陪他一起度過孤獨盡頭的日子。愛的存在讓生命得以無形的延續(xù)。同時,小島書店仍然延續(xù),也是因為還有人愛著讀書,愛著讀紙質書,愛著這個書店,以及愛著這個小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