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A.J.費克里的人生失敗,落魄,不幸,悲慘,簡直充滿挫折。
A.J.和他的妻子妮可都是普林斯頓大學的高材生。可是偏偏,他們讀博士的時候退學了,回到妮可的家鄉——交通不便、人口又少的愛麗絲島,開了這島上唯一的一家書店。
生活平靜,內心安寧,世外桃源式的生活也未嘗不是一種美好。可是人生的幕布升起的時候,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出的劇情會是什么。
書店多虧有妮可維持,才有一些生氣。然而好景不長,不久,A.J.深愛著的妮可死于一場車禍。A.J.失魂落魄,混沌度日,島上書店的經營也愈發慘淡。禍不單行。在A.J.一次大醉之后他收藏的珍本《帖木兒》不翼而飛——那是他打算將來賣掉換錢養老的依靠。真是令人沮喪。這還不算。有人趁夜把一個兩歲多的小女孩瑪雅放在了他的書店,并留言說,希望A.J.收養她;不久瑪雅的媽媽被人發現,她已經跳海了。
孤獨、困頓、貧窮、萎靡不振的一個單身男人,又被迫收留了一個來路不明的小女孩兒。
(二)
阿米莉亞無論如何都談不上人生贏家。
作為一個女人,她過于高大、粗壯、笨拙、衣品老式保守而顯得臟兮兮。因為酷愛讀書,又愛讀小說,所以三十多歲的老姑娘,經常被她媽媽埋怨“都被小說給害了”。她和很多人相親,登錄相親網站,屢敗屢戰,屢戰屢敗。她作為一家圖書出版公司的銷售代表,第一次到小島書店推銷新書就被心煩氣躁的A.J.懟了出來。后來的幾年里他們疏于聯系。阿米莉亞繼續各種相親,還在最后一次和相親對象的相處中摔斷了腿……
認識書店老板A.J.的四年以后,突然有一天這個曾經冒犯過她的脾氣古怪的人又主動聯系了她,并熱情邀請她共進午餐。這個經歷改變了阿米莉亞的婚姻和命運,使她更加清醒的覺察到,她想要找的是一個能夠“心意相通、分享激情”的人。
后來阿米莉亞嫁給A.J.,搬到了愛麗絲島,共同撫養著小瑪雅,共同經營著島上書店,他們甚至湊齊首付買了自己的房子。生活終于美好起來。
可惜,又是好景不長。A.J.又一次在跑步中突然昏倒,被查出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
(三)
沒有人是命運的寵兒。
瑪麗安曾經是一個聰明美麗的姑娘,她從孤兒院走出來,拿著獎學金讀了斯坦福大學。可是太年輕的她愛上了不該愛的丹尼爾,生下了瑪雅,結束了本該逆襲的人生,走向了生命的終點。
伊斯梅過著表面光鮮的日子,她工作安穩,生活講究,家境殷實,老公是個有名的作家。“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上面爬滿了蚤”,說的就是她——她家的財務收入并不像表面那么光鮮,更重要的是她的老公風流成性毫不在乎她的感受,即便她為他懷孕六次又流產六次,最終失去生育能力,他也毫不在意。甚至,他的情人找上家門,帶著一個兩歲大的私生女……
丹尼爾的處女作一舉成名,讓他成為一個有名的作家。而后他再也沒寫出什么厲害的作品,卻勾到了很多美麗的女人——包括瑪雅的媽媽,還是大學生的瑪麗安。他沉迷溫柔鄉,留戀石榴裙,及時行樂,瀟灑恣意,完全沒有看到他身邊已經絕望的妻子。終于,他死于一次天災人禍的意外。
蘭比亞斯警官曾經有個漂亮的妻子,但是她太刻薄,所以他們很快就離了婚。此后他一直單身。蘭警官是個粗人,若不是因為A.J.和瑪雅,他可能一輩子也不會讀那么多書。他關心瑪雅的生活,熱心參與書店活動,救下了因絕望而想要投海的伊斯梅,幫A.J.找到了珍本《帖木兒》。直到最后,在人生最美好的青壯年時期都行將結束之時,他終于告別單身,與愛人終成眷屬。
……
(四)
A.J.的病非常罕見,而且無法治愈。他最引以為豪的大腦,阿米莉亞最愛的頭腦,他最后的資源和財富,逐漸衰竭,而至于消亡。對于一個讀書人來說,這是多大的殘忍。
A.J.的葬禮過后,太陽照常升起,阿米莉亞要離開愛麗絲島,她需要換一份收入高一些的工作,因為瑪雅馬上要上大學,那需要一筆數目不小的費用。一切似乎又回到了原點:似乎A.J.的命運又輪回到阿米莉亞的身上了……
太陽底下并無新鮮事。
(五)
我在三個月前讀完了這本書。腰封上說,此書被“30國讀者含淚推薦”;腰封上還說,“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有最艱難的那一年,將人生變得美好而遼闊。”而當時,我既沒有流淚,也不覺得書里有誰的人生因為度過了艱難而變得美好遼闊。這就是生活,沒有苦盡一定甘來的規律可言。
這真令人沮喪。
直到幾天前,我見到十多年未見的老同學。
她曾經是一個敏感脆弱的女生,年幼喪母,跟著父親生活,家里還有一個小媽。童年諸多辛酸,人生諸多不易,年少的她自尊而倔強。雖然成績優異,她卻沒有機會上大學,高中畢業就進入社會,結婚生子。離開家鄉十多年后,她才第一次重回故土。此時,她有愛她的丈夫,可愛的孩子,蒸蒸日上的事業,開朗樂觀的性格。雖然提及往事她幾度落淚,但是此時的她,飽滿生動,光彩照人,生活幸福而充盈。
還有我一直以來都很敬佩的初中老師。他上進而正直,因為家庭貧困,他中師畢業早早參加工作,一路認真而盡心,工作成果突出,有目共睹。然而在基層的學校里,他受盡了不公和冷遇。終于他決心離開。三十五六的年紀,他擔任著高三畢業班的班主任,同時把自己的專業從語文教育轉到他熱愛的哲學上來,英語從零基礎開始學起,更不要提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重擔。他背水一戰。那一年,他的頭發幾乎掉光,換來了他帶的班升學率全校第一,他自己也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中國人民大學,攻讀碩士研究生。再后來,又輾轉讀了博士。一路下來十多年,期間他的家里發生很多變故,他自己也受盡閑人的非議。最后終于落定,他做了大學老師。前幾天我見到他的時候,他正安靜的坐在窗前,專心的做著他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的課題。他見到我很高興,送了我一本他自己翻譯出版的書。
(六)
于是,在那個有風的夏夜,我又想起這本《島上書店》,想起封面上的那句話——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有最艱難的那一年,將人生變得美好而遼闊。
是的,書里的每個人都沒有取得俗世中急功近利意義上的成功。他們得到然后失去,他們經歷而后成長,他們從凄清走向溫暖,他們從孤獨走向遼闊。他們愛過,所以篤定。他們走過混沌黑暗,所以走向明亮美好。
重讀這本書,終于讓我落淚。
“瑪雅,我們會成為我們所愛的那樣。是愛成就了我們。”已經喪失了語言功能的A.J.嘗試這樣告訴他的女兒。
阿米莉亞說,“我全心全意的愛著小島書店。我不相信有上帝,我沒有宗教信仰,但這家書店對我來說,是最接近我這輩子所知道的教堂的地方。”
伊斯梅和蘭比亞斯最終接手了小島書店。他們愛書店的主人,也愛著小島書店。他們說,沒有書店的小鎮不能叫做小鎮。小島書店并沒有因為主人的離去而消失。
這不也是溫和而令人心安的結局么?
雖然經歷了很多,也沒有人打雞血般地走上人生巔峰。然而每個人的內心都平靜而充實。
正如我剛剛重逢的歷盡坎坷的老同學和多年以來從未放棄追求的恩師,他們都經歷過不幸和痛苦,如今都過著自己所愛的生活,從事自己熱愛的事業,即便沒有功成名就,然而他們的狀態告訴我:他們是幸福的。
我們會成為我們所愛的那樣。愛會成全我們。不管是所愛的人,還是所愛的事,都能源源不斷的給我們供應內心的滋養,給我們提供正能量循環流動的氣場。愛是苦難失意的慰藉,愛是平凡人生的救贖。在愛中,人獲得的幸福才是最為踏實和持久的。
費爾巴哈說:人活著的第一要務就是要使自己幸福。
我原以為,幸福必須是是快樂的,是純粹的,是現實擁有的,是以幸福開始,也以幸福收尾的。不然便算不得真正的幸福。我時常感到慌亂不安,無所依傍,又因為類似于阿米莉亞的際遇而消極和迷茫。我以為我失去了獲得幸福的能力和機會。
重讀這本書,重逢舊故人,我終于發現,原來所謂幸福,并不是完美無缺并且恒久不變的現實生活,而是內心踏實而篤定的精神狀態。
心就稍稍安靜了下來。
(七)
昨天正好讀到了畢淑敏的一篇文章——《我40歲才明白的事》。里面有一段話,讀來感觸頗深,用來總結我此刻的感受再精確不過,仿佛這篇文章就是畢先生專門替此刻的我寫的一樣。與大家相比,我的言語實在蒼白。那就用文中的原話來結束今天的這篇——
“我原來覺得幸福是毫無瑕疵的,它應該沒有任何陰影,應該那樣純粹和美好。但我現在要告訴你們:幸福其實是一種內心的穩定。我們沒有辦法決定外界的所有事情,但是我們可以決定自己內心的狀態。或者簡單地說,幸福其實是靈魂的成就。
……
在我明白了幸福以后,最重要的一個改變是:我覺得人生可以把握了。在此之前,我能把握的部分很少。因為心靈內部的那種無助感,那種隨波逐流,那種對前程的不確定感,所以常常有一種深層的不安存在著。我現在越來越安寧了,我知道世上有一些事情我無能為力,這些我們都不要去費氣力了。
……
我現在會覺得:這個世界就是如此泥沙俱下,但我依然對它充滿希望,依然可以安然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