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早的笑話書,《笑林》全文及翻譯,共29則

大家好,我是王公侯。

有朋友說《笑林》里的段子,有些地方沒看懂,在網上又找不到譯文,所以讓我幫個忙翻譯下,我就整理了下。

《笑林》的作者是邯鄲淳,三國時期魏國潁川人,書法家,因著有《笑林》三卷、《藝經》一卷而著名,被稱為“笑林始祖”

《笑林》是我國最早的笑話專書,記載的都是一些搞笑段子。《笑林》共三卷,此書已亡佚,現僅存29則,這29則還是因為被《太平廣記》《太平御覽》等書摘錄才得以保存。魯迅《古小說鉤沉》輯本較完備。

當然,有些段子現在看來不搞笑了,但是后世的一些笑話書,都受《笑林》一書的影響。

以下為原文和譯文。

“魯人執桿”原文:

魯有執長竿入城門者,初豎執之,不可入,橫執之,亦不可入,計無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見事多矣。何不以鋸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太平廣記二百六十二》

翻譯:

魯國有個人,拿一個長竹竿入城門,起初豎著拿,進不去城門,橫著拿,也進不去城門,他就沒辦法了。

過會有個老頭過來說:“我倒不是圣人,但見識的事很多。為什么不把竹竿鋸斷了,一截截拿進去呢?”

于是那個人就把竹竿鋸斷了,拿進城門。

這個故事是諷刺魯人蠢,不知道變通。也諷刺老頭自作聰明,瞎指揮。竹竿再長,放地上拖進城門就好了,不用鋸斷。

膠柱鼓瑟”原文:

齊人就趙人學瑟,因之先調膠柱而歸,三年不成一曲。齊人怪之,有從趙來者,問其意乃知向人之愚。《太平廣記二百六十二》

翻譯:

齊國人跟趙國人學“瑟”這種樂器,他不學彈瑟的技術,卻按照趙國人調好的音調,把瑟上調音的短柱用膠固定了。可是回家后,三年都談不成一首曲子。

后來有人從趙國來,他就問人家這是咋回事,那人才知道這個齊人多么蠢。

這個段子的成語叫“膠柱鼓瑟”(出于《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柱都不能移動,就調不了弦,這還怎么彈。一般是用來諷刺人教條主義,不知道變通。

“山雞獻楚”原文:

楚人有擔山雞者,路人問曰:“何鳥也?”擔者欺之曰:“鳳凰也!”路人曰:“我聞有鳳凰久矣,今真見之,汝賣之乎?”曰:“然!”乃酬千金,弗與;請加倍,乃與之。方將獻楚王,經宿而鳥死。路人不遑惜其金,惟恨不得以獻耳。國人傳之,咸以為真鳳而貴,宜欲獻之,遂聞于楚王。王感其欲獻己也,召而厚賜之,過買鳳之值十倍矣。《太平廣記四百六十一》

翻譯:

楚國有個人賣山雞,一個路人問他這是什么鳥?他騙路人說是鳳凰。

路人說:“我聽說鳳凰很久了,今天居然真見到了,你賣嗎?”

路人說賣啊!

路人給楚人很多錢,楚人不賣,要求價格加倍,路人同意,就付更多的錢,買到了鳳凰。

路人想把山雞獻給楚王,,結果過了一夜,山雞就死了。路人沒有可惜花費了很多的錢,只是遺憾沒能獻給楚王。

楚國人聽說了這事,都還以為是真的鳳凰。后來楚王也知道了這件事,楚王了解事情原委后,被路人的行為感動了,就把路人叫過來,賞賜他很多錢財,超過路人買山雞的錢十倍還不止。

這個故事不搞笑,反而像勵志文了。

“楚人隱形”原文:

楚人居貧,讀《淮南》,方得“螳螂伺蟬自鄣葉可以隱形”,遂于樹下仰取葉。螳螂執葉伺蟬,以摘之,葉落樹下;樹下先有落葉,不能復分,別埽取數斗歸。一一以葉自鄣,問其妻曰:“汝見我不?”妻始時恒答言“見,”經曰乃厭倦不堪,紿云:“不見。”默然大喜,赍葉入市對面取人物,吏遂縛詣縣。縣受辭,自說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太平御覽九百四十六》

翻譯:

楚國有個人很窮,讀了《淮南方》,知道了蟑螂捕捉蟬的時候,會用一片樹葉把自己遮蔽起來,就可以隱形,讓知了發現不了自己。

于是他就站在樹下,當他看見螳螂捕捉知了的時候,就拿走了螳螂用的樹葉,結果樹葉掉地上了,而樹底下原本就有很多樹葉,他分不清哪一片是螳螂用來遮蔽自己的了。

于是他掃了好幾斗的樹葉拿回家,一片片樹葉拿著遮蔽自己,問他的妻子:“你看得到我嗎?”

妻子一開始都說看得見,被他問了一天煩死了,就騙他說:“看不見你了”。

這個人竊喜,拿著這片樹葉到集市上,當著別人面偷人家東西,被抓住送到了縣衙,縣官審問,他把事情原委說了一遍,縣官聽了大笑不止,沒治罪就把他放了。

印象里有些電視劇用過這個段子。

“人云亦云”原文:

漢司徒崔烈辟上黨鮑堅為掾,將謁見,自慮不過,問先到者儀,適有答曰:“隨典儀口倡。”既謁,贊曰可拜,堅亦曰可拜;贊者曰就位,堅亦曰就位。因復著履上座,將離席,不知履所在,贊者曰履著腳,堅亦曰履著腳也。御覽四百九十九

翻譯:

漢朝司徒崔烈提拔上當人鮑堅升官,鮑堅即將拜見崔烈,他覺得自己可能面試過不了管,就問一個先到的人禮儀問題,有個人說跟著司儀說的就行了。

拜見的時候,司儀說可拜,鮑堅也說可拜。司儀說就位,鮑堅也說就位。

因為復(復不知道什么意思,可能是個人名)穿著鞋子上榻,快要離席的時候,不知道自己的鞋到哪兒去了。司儀就說“鞋在腳上”。鮑堅也說“鞋在腳上”。

人家說的是司儀說什么,你就“做什么”。而不是司儀說什么,你跟著說什么。

這個是諷刺不懂行,沒主見,只會人云亦云的人,很多影視劇里的傻子用過這個套路。

“作奏雖工,宜去葛龔”原文:

桓帝時有人辭公府掾者,倩人作奏記文;人不能為作,因語曰:“梁國葛龔先善為記文,自可寫用,不煩更作。”遂從人言寫記文,不去葛龔名姓。府君大驚,不答而罷。故時人語曰:“作奏雖工,宜去葛龔。”《太平御覽四百九十六》

案:《后漢書·葛龔傳》注云:龔善為文奏,或有請龔奏以干人者,龔為作之,其人寫之,忘自載其名,因并寫龔名以進之。故時人為之語曰:作奏雖工,宜去葛龔。見笑林與御覽引異

翻譯:

漢恒帝的時候,有一個官員,要請人幫自己寫奏記文(一種普通的文書),他自己不會寫。因為聽說梁國葛龔擅長寫奏記文,就照著抄了一份,結果連葛龔的名字都抄上了,上級領導都驚呆了,因為罷免了他的官職。

當時人就編了個段子“作奏雖工,宜去葛龔”。

“責人當以其方”原文:

某甲(廣記引作魏人)夜暴疾,命門人鉆火。其夜陰暝,不得火,催之急,(廣記引作督迫頗急)門人忿然曰:“君責之亦大無道理!今暗如漆,何以不把火照我?我當得覓鉆火具,然后易得耳。”孔文舉聞之曰:“責人當以其方也。”《太平廣記二百五十八》

翻譯:

有個人晚上突然得了重病,就叫仆人拿火石取火。這天晚上特別黑,仆人找不到火石,這個人就很著急的催促仆人。

仆人很生氣的說:“你責備我也太沒有道理了,今天晚上黑的漆一樣,你為什么不拿火把給我照明,要能夠找到鉆火用的工具,然后就容易得到火了。"

孔融聽說這件事后說:"責備人應當講究方法才行。”

這跟達文西發明的“太陽能手電筒”有一拼。

“爛腸而死”原文:

趙伯公(類林作翁)為人肥大,夏曰醉臥,有數歲孫兒緣其肚上戲,因以李子八九枚內臍中。既醒,了不覺;數曰后,乃知痛。李大爛,汁出,以為臍穴,乃命妻子,處分家事,泣謂家人曰:“我腸爛將死。”明曰,李核出,尋問,乃知是孫兒所內李子也。《太平御覽三百七十一》

翻譯:

趙伯公身體長得肥胖,夏天喝醉了酒仰臥在床上,他幾歲大的小孫子爬到他的肚子上去玩,

朝他肚臍眼塞了八九枚李子,趙伯公喝醉了,沒感覺到。

過了幾天后,他感覺到肚子疼了,李子已經腐爛,流出汁水了,他以為肚臍壞了,嚇得要死,趕緊叫妻子來安排后事,他哭著對家人說:“我的腸子爛了,快要死了。”

第二天,李子核出來了,問過后,才知道原來是大孫子干的好事。

“女身”原文:

伯翁妹肥于兄,嫁于王氏,嫌其太肥,遂誣云無女身,乃遣之。后更嫁李氏,乃得女身。方驗前誣也。《類聚雜說十》

翻譯:

伯翁的妹妹比他還胖,嫁到了姓王的家里,但是她夫君嫌她太肥,污蔑說伯翁妹妹不是處,女,就把她趕回家了。

后面伯翁妹妹又嫁給了李氏,李氏拿下一血,才知道她還是處,女,之前是被王氏誣告了。

這個段子應該是暗指前夫王氏性能力不行,所以誣賴伯翁妹妹太肥。

“家富性嗇”原文:

漢世有人年老無子,家富,性儉嗇;惡衣蔬食,侵晨而起,侵夜而息;營理產業,聚斂無厭;而不敢自用。或人從之求丐者,不得已而入內取錢十,自堂而出,隨步輒減,比至于外,才余半在,閉目以授乞者。尋復囑云:“我傾家贍君,慎勿他說,復相效而來!”老人俄死,田宅沒官,貨財充于內帑矣。《太平廣記一百六十五》

翻譯:

漢朝有個老頭,沒有兒子,家里富裕,但是非常吝嗇。穿的衣服很粗糙,吃也只吃蔬菜。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快半夜了才睡覺。細心經營產業,積攢錢財從來都不滿足,自己也舍不得花錢。

如果有乞丐向他乞討,不得已的時候,就回屋里拿十文錢,然后從房間往外走,走幾步就減少幾文錢,等走到門口,只剩一半的錢了。他心疼的閉上眼,把錢給乞丐。然后反復叮囑乞丐:“我把家里的錢都給你了,你千萬不要告訴其他人,免得其他乞丐都跟你學,來問我要錢。”

不久以后,老頭就死了,因為沒有后人,所以他的所有財產,都上交了國庫。

這個是諷刺吝嗇鬼的

此吾天性也”原文:

沈珩弟峻,字叔山,有名譽,而性儉吝。張溫使蜀,與峻別,峻入內良久,出語溫曰:“向擇一端布,欲以送卿,而無粗者。”溫嘉其能顯非。又嘗經太湖岸上,使從者取鹽水;已而恨多,敕令還減之。尋亦自愧曰:“此吾天性也!”《太平廣記一百十五六》

翻譯:

沈珩的弟弟沈峻,字叔山。有名譽地位,但很節儉、吝嗇。張溫出使蜀國。臨行前向沈峻告別,沈峻到里屋待了很久,出來后對張溫說:“我想找一塊布料送給你,但是沒有找到質量差的粗布”。張溫稱贊他誠實不加隱瞞。

還有一次沈峻經過太湖岸邊,叫隨行的人去取鹽水。過一會兒他覺得多了,叫人逐漸減少。他慚愧地說:這是我的天性啊!

明吾不惜,惜所與耳”原文:

姚彪與張溫俱至武昌,遇吳興沈珩于江渚,守風糧盡,遣人從彪貸鹽一百斛。彪性峻直,得書不答,方與溫談論。良久,敕左右:倒鹽百斛著江水中。謂溫曰:“明吾不惜,惜所與耳!”《太平廣記一百六十五》《太平御覽八百六十五》

翻譯:

姚彪和張溫都來到武昌,碰到了吳興的沈珩在江邊,等適合行船的風勢,沈珩的糧食吃完了,派人向姚彪借一百斛的鹽。

姚彪性格耿直,拿到借鹽的書信后,沒有立即答復,繼續和張溫聊天。過了好一會之后,命令旁邊的手下,向江里倒掉了一百斛的鹽,然后對張溫說:“我不是可惜鹽,我就是不想借給他。”

因為沈珩的弟弟沈峻,吝嗇的名氣太臭了。

“合葬”原文:

吳國胡邕,為人好色,娶妻張氏,憐之不舍。后卒,邕亦亡,家人便殯于后園中。三年取葬,見冢土化作二人;常見抱如臥時。人競笑之。《太平廣記三百八十九》

翻譯:

吳國的胡邕,為人比較好色,娶張氏為妻子,十分愛憐,不忍分離。后來張氏死去,很快胡邕也死了,家里人便把他們葬在后園中。

三年后把他倆取出來,再次埋葬(可能是撿骨葬),看到墳墓里面,兩個人好像是在抱著睡覺一樣,人們都嘲笑他們。

這個不好笑,有點感人,可能是說當時老百姓嘲笑他們這個姿勢不雅把。

“譴婦”原文:

平原陶丘氏,取渤海墨臺氏女,女色甚美,才甚令,復相敬。已生一男而歸母丁氏,年老,進見女。女既歸而遣婦。婦臨去請罪!夫曰:“曩見夫人,年德以衰,非昔曰比。亦恐新婦老后,必復如此!是以遣,實無他故。”《太平御覽四百九十九》

翻譯:

平原縣有個陶丘氏的男人,娶了渤海墨臺氏之女為妻,女的長的很漂亮,才藝也過人,夫妻倆互相尊敬,感情很好。

后來他倆生了個男孩,夫妻倆就一起回娘家了,陶丘氏一進門看到岳母年老色衰,心情不高興。回來之后,就要把老婆趕回家。

妻子臨走前問丈夫自己有什么錯,陶丘氏說:“我看到你母親,年老色衰,比以前差遠了。也怕現在年輕的你老了以后,肯定也是這個樣子,所以趕走你,沒有其它原因”

吳人設筍”原文:

漢人有適吳,吳人設筍,問是何物?語曰竹也!歸煮其床簀而不熟,乃謂其妻曰:“吳人轣轆,欺我如此!”《筍譜下紺珠集十一》

翻譯:

蜀漢有個人到吳國去,吳人請他吃竹筍,漢人覺得挺好吃的,問吳人這是什么,吳人說是竹子。

漢人回去以后,把床上的竹溪拿去煮,但是煮不熟,也不是那個味,于是他對妻子說:“吳國人太壞了,竟然如此欺騙我”

與傖人同死”原文:

吳人至京師,為設食者有酪蘇,未知是何物也,強而食之,歸吐遂至困頓。謂其子曰:“與傖人同死,亦無所恨;然汝故宜慎之。”《太平御覽八百五十八》

翻譯:

一個吳地人士到了京城(洛陽),到人家做客,桌子上有酪蘇(羊奶制品),吳人不知道是什么東西,被硬勸吃了一些,但是消化不良,回去后就吐了,吐到的精神都萎靡了。他和兒子說:“我要和北方佬(傖人)同歸于盡了,倒也沒啥遺憾,但是你以后要注意。”

吳人估計是“乳糖不耐受”,吃不慣酪蘇,他以為北方人是下毒害他,但他們都吃了酪蘇,所以說是同歸于盡。

人言不可皆信”原文:

南方人至京師者,人戒之曰:“汝得物唯食,慎勿問其名也!”往詣主人,入門內,見馬矢,便食之;覺惡臭,乃止步。進見敗屩棄于路,因復嚼,殊不可咽。顧伴曰:“且止!人言不可皆信。”后詣貴官,為設?,一引作饌因見視曰:“汝是首物,一引作戒故昔物且當勿食。”《太平御覽六百九十八又八百五十一》

翻譯:

有個南方人到了京城,人們告誡他說:“看到東西了,直接吃就行,千萬不要問他叫什么名字了!”到主人那,進入門內,看到馬屎,就吃了;感覺惡臭,于是止步。進去以后,又看到破麻鞋丟在路上,于是又嚼,實在是咽不下去。于是對同伴說:“停一下!別人說的話,不可能都相信啊。”后來拜見高官。(為設?:這句實在不知道什么意思)

“火中救物”原文:

太原人夜失火,出物,欲出銅槍,誤出熨,便大驚怪。語其兒曰:“異事!火未至,槍已被燒失腳。”《太平御覽七百五十七》

翻譯:

太原有家人夜里失火,他趕緊救出一些東西,想要救出一桿銅槍,結果誤救出了熨斗,便感到十分奇怪。和他的兒子說:“怪事,火還沒燒到這呢,槍已經被燒掉了腳。”

“善治傴者”原文:

平原人有善治傴者,自云:“不善,人百一人耳。”有人曲度八尺,直度六尺,乃厚貨求治。曰:“君且○。”欲上背踏之。傴者曰:“將殺我!”曰:“趣令君直焉知死事。”《續談助四》

翻譯:

平原縣有個擅長治療駝背的人,他自己說:“治不好的,一百個人里只不過一兩個而已。”

有個駝背很厲害的人,帶著很多錢來找他治病。

他說:“你面朝下躺下來”,然后就打算踩在駝背人的后背上。

駝背的人嚇死了說:“你這要踩死我了。”

治駝背的人說:“我只管治好你的駝背,哪知道你死不死。”

“藥方曲名”原文:

某甲為霸府佐,為人都不解。每至集會,有聲樂之事,己輒豫焉;而恥不解,妓人奏曲,贊之,己亦學人仰贊和。同時人士令己作主人,并使喚妓客。妓客未集,召妓具問曲吹,一一疏著手巾箱下。先有藥方,客既集,因問命曲,先取所疏者,誤得藥方,便言是疏方,有附子三分當歸四分。己云:“且作附子當歸以送客。”合座絕倒。《御覽五百六十八》

翻譯:

某甲是一個有地位的家族的家奴,為人對很多東西都不了解。每當有聚會,有音樂演奏方面的事,他自己都很猶豫的樣子,不知道怎么辦,又以不懂音樂為恥。歌伎彈奏音樂,其他人說彈得好,他也跟著別人說好。

當時有人請他作為宴會的司儀,同時讓他請歌伎表演。歌伎、客人還沒到齊,他就問歌伎都要表演的曲子。歌伎們寫好曲名,隨手放在手巾箱下,然而手巾箱下原來有一個藥方。

賓客已經到了,于是問所要表演的曲子。某甲錯把藥方當做是曲子的名字,便說這個是曲單:附子三分,當歸四分。某甲說:“下面歌伎將彈奏‘附子當歸’來歡送各位客人!”眾賓客為此噴飯。

“助喪禮”原文:

有人吊喪,并欲赍物助之,問人:“可與何等物?”人答曰:“錢布谷帛,任卿所有爾!”因赍一斛豆置孝子前,謂曰:“無可有,以一斛大豆相助。”孝子哭喚奈何,己以為問豆,答曰:“可作飯!”孝子復哭喚窮。己曰:(廣記引作孝子哭:孤窮奈何?曰)造豉。孝子更哭孤窮曰“適有便窮,自當更送一斛。”《太平廣記二百六十二》

翻譯:

有個人要去吊喪,并想要送些禮物幫助他們,向別人打聽可以送些什么東西。

別人告訴他:錢、布、糧食或綢緞,不管任何東西,只要你有都行。

于是送去一斛大豆,放在孝子面前。他對孝子說:沒有可以拿的,送一斛大豆幫幫你吧。

孝子哭述說我可怎么辦。

那人以為是問豆子,他說可以做飯

孝子哭述說我這么孤單窮困,可怎么辦。

那人說:你可以做豆豉。

可孝子還哭又孤單又窮困。

那人道:是相當窮困。又送來一石大豆。

鹽故不堿”原文:

人有所羹者,以杓嘗之,少鹽,便益之。后復嘗之向杓中者,故云鹽不足。如此數益升許。鹽故不堿,因以為怪。《太平御覽八百六十一》

翻譯:

有個調制羹湯的人,用勺子嘗湯汁,覺得鹽放少了,就加了點鹽。

然后再嘗“原來”勺子里的湯,又說“鹽不夠”。

又這樣來回了幾次,已經加了近一升的鹽,還是不咸,他覺得這件事情很奇怪。

現在抖音上還有人拍這個段子,這都快兩千年前的套路了。

偷肉”原文:

甲買肉過都,入廁,掛肉著外。乙偷之,未得去,甲出覓肉,因詐便口銜肉云:“掛著門外,何得不失?若如我銜肉著口,豈有失理。”《太平御覽八百六十三》

翻譯:

某甲去買肉,在路旁一廁所前停下來解手,把肉掛在外面。某乙看見,把肉偷走了。還沒來得及走遠,甲已經走出廁所,抓住乙,問乙是否看見有人從廁所旁拿走了他的肉。

乙恐甲識破,早把肉銜在嘴里,不耐煩地說:“你真是個笨蛋!把肉掛在門外,哪能不丟?如果像我這樣,把肉銜在嘴里,豈有丟失之理?”

“誰殺陳他”原文:

有甲欲謁見邑宰,問左右曰:令何所好?或語曰:好《公羊傳》。后入見,令問:君讀何書?答曰:唯業《公羊傳》。試問:誰殺陳他者?甲良久對曰:平生實不殺陳他。令察謬誤,因復戲之曰:君不殺陳他,請是誰殺?于是太怖,徒跣走出,人問其故,乃大語曰:見明府,便以死事見訪,后直不敢復來,遇赦當出耳。《太平廣記二百六十》

翻譯:

某甲想要去拜訪縣令,問手下的人說:縣令有什么喜好?

有一個人答道:喜歡《公羊傳》這部書。

后來去拜見縣令,縣令問:你讀過什么書,

他答道:唯獨研讀過《公羊傳》。

縣令又問:誰殺的陳他?

某甲過了很久才答道:我平生實在未曾殺死陳他。請您查清錯誤。

縣令聽了后再戲弄他道:你沒殺陳他,請問是誰殺的?

某甲更加害怕了,光著腳丫子便走了出來。

有人問他什么緣故,他大聲說道:一見縣令,便拿殺人的事來追問我,以后可不敢再來了,遇到赦免當然就趕緊出來了。

外學歸”原文:

甲父母在,出學三年而歸,舅氏問其學何得,并序別父久。乃答曰:“渭陽之思,過于秦康。”既而父數之:“爾學奚益?”答曰:“少失過庭之訓,故學無益。”《太平廣記二百六十二》

翻譯:

某人的父母都在世,外出學習了三年回來,舅舅問他這三年學習有什么收獲,并說一說久別父親有何感受。

他回答說:對舅舅的思念,超過秦康(秦康公的舅舅重耳逃亡在外,后來穆公召他回來時,太子秦康公送他至渭陽并寫詩敘別。后人以渭陽表示舅甥)。

接著父親一一列舉了他的不是,并問道:你學了半天有什么用呢?

他回答說:小時候得不到父教,所以學業沒有長進。

嚙鼻”原文:

甲與乙斗爭,甲嚙下乙鼻。官吏欲斷之,甲稱乙自嚙落。吏曰:“夫人鼻高耳口低,豈能就嚙之乎?”甲曰:“他踏床子就嚙之。”《太平廣記二百六十二》

翻譯:

甲與乙打架,甲咬下了乙的鼻子,官吏正想要給他們斷案,甲卻說是乙自己把鼻子咬掉的。官員說:人的鼻子在高處,而嘴在低處,怎么能夠咬到它呢?

甲說:他是踩在床上登高了咬的。

行吊”原文:

傖人欲相共吊喪,各不知儀。一人言粗習,謂同伴曰:“汝隨我舉止。”既至喪所,舊習者在前,伏席上,余者一一相髡于背;而為首者以足觸詈曰:“癡物!”諸人亦為儀當爾,各以足相踏曰:“癡物!”最后者近孝子。亦踏孝子而曰“癡物!”《太平廣記二百六十二》

翻譯:

幾個粗人想要一起去吊喪,可是都不懂得吊喪的禮儀,其中一個平時粗魯的人,對同伴們說:你們都隨著我做就行了。

到了辦喪事的人家后,粗魯的人走在最前面,趴在席子上,其余的人也隨著他依次趴在后面,粗魯的人用腳蹬了后邊的人一下罵道:蠢物!大家都以為禮節就該是這樣,每個人都蹬了一腳后邊的人道:蠢物!最后邊的人靠孝子比較近,也蹬孝子一腳說:蠢物!

癡婿”原文:

有癡婿,婦翁死,婦教以行吊禮。于路值水,乃脫襪而渡,惟遺一襪。又睹林中鳩鳴云:“○鴣○鴣!”而私誦之,都忘吊禮。及至,乃以有一襪一足立,而縮其跣者,但云:“○鴣○鴣!”孝子皆笑。又曰:“莫笑莫笑!如拾得襪,即還我。”廣記二百六十二

翻譯:

有個傻女婿,岳父去世,妻子教他怎么吊孝禮。路上遇河,就脫襪子蹚過去,可是不慎丟了一只襪子。他又看到林子里的鳥在鴣鴣鴣地叫,他就默默地背誦鳥的叫聲,把吊孝的禮節都全忘光了。

到了靈堂,他用穿著襪子的那只腳站地,縮起來光著的腳,只是說:鴣鴣鴣鴣!孝子們也都笑了,可他還說道:別笑別笑,如果拾到襪子,就快點兒還給我。

羊踏菜園”原文:

有人常食蔬茹,忽食羊肉,夢五臟神曰:“羊踏破菜園!”《紺珠集十三》

翻譯:

從前有個常吃青菜的人,一次吃了羊肉后,夢見五臟神說:“羊踏破了菜園”。

后人以喻慣吃蔬菜的人偶食葷腥美食,稱為“羊踏菜園”。

本人水平有限,翻譯有錯誤,請指正。

我是王公侯,我會經常分享幽默方法,搞笑歷史人和事。

點個贊、關個注、下次更新不迷路。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7,663評論 6 531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125評論 3 414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5,506評論 0 373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2,614評論 1 307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402評論 6 404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4,934評論 1 321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021評論 3 440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168評論 0 287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8,690評論 1 333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596評論 3 35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2,784評論 1 369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288評論 5 357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027評論 3 34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404評論 0 25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662評論 1 280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398評論 3 390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7,743評論 2 370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