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大家說一個故事:
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他4歲時候就失去了父親。家里非常貧窮,無錢上學,也買不起紙和筆。
歐陽修的母親就用荻稈做筆,在沙土上教歐陽修寫字。這就是“畫荻教子”。
在歐陽修10歲的時候,自己能讀書。他到處借書,遇到比較重要的書籍,他就一筆一畫地抄下來,有些好文章,他讀過幾遍就能背誦。
每天有時間,歐陽修就練習寫文章,慢慢他的文章越寫越好。
歐陽修體會到,好文章是下苦功改出來的。
歐陽修把文章寫出來后,把草稿掛在墻上,旁邊擺筆硯,隨看隨改,一直改到自己滿意為止。
歐陽修曾寫過一篇《醉翁亭記》,開頭用一大段文字說明渲染滁州山景優美,后來改剩余5個字,即“環滁城的都是山”。后來這篇文章成為歐陽修的代表作。
古人寫完文章都是不斷修改才完成的。
《一本小小的紅色寫作書》教我們怎么修改文章?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吧。
作者提到:直到你的文章改到無可修改,否則不能說已經完成了。
很少作家能夠一氣呵成地完成一篇完美的文章,大多數寫作高手需要至少三遍稿才能完成一篇短小寫作。
我們應該怎么修改文章呢?作者以求職者為例,教我們怎么修改
1、把想法寫下來
2、編寫內容、增加細節、串聯整篇文章并修正
3、重讀全文,再稍加改動
4、作品越長、這個過程所需的次數就越多
一部完整作品修改的次數取決于作品的長度和難度。
那什么時間才算真正完成?
你最終不愿意再增添或刪減任何東西,這時候就是文章完成之時。
我習慣寫了作文后只看2次就直接發送。
當時我只是看了2次沒修改就直接交作業給老師,希望老師有空幫我看看。
老師工作非常忙,但是她把我的作業問題全部羅列出來,并給我很多修改建議。
當時我非常感動,也非常感謝老師的指導。
后來按照老師的修改意見和建議再修改了一次。
我發現,經過修改后的文章比之前感覺好不一樣。
我才意識到好的文章都是不斷修改的。
列夫托爾斯泰曾說過:“不要急于寫作,不要討厭修改,而是把同一篇東西改寫十遍”。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