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總是充滿了迷霧和未知,而野史,則是這些迷霧中若隱若現(xiàn)的線索。近來讀了《野史未必假》這本書,它以獨特的視角解讀了中國歷史上的二十二個謎團,讓我對歷史有了全新的認識。
書中雖然沒有插圖,但是作者把歷史故事講得生動有趣,比圖片更吸引人,每一篇歷史故事的開頭都是以公元某某年開始,時間地點人物三要素集齊,以其精湛的文學(xué)功底將故事緩緩道來。
其中,“燭影斧聲”這一章節(jié)尤為吸引我。斧聲燭影說的是宋太祖趙匡胤死的當(dāng)天晚上,召見了弟弟趙光義之后,有人透過燭影,看到趙匡胤用柱斧敲擊地面,而趙光義有躲避狀。那么趙匡胤到底是怎么死的?
我們讀歷史故事時,看到“斧聲燭影”,第 一反應(yīng)這都用斧頭了,結(jié)果還需要研究嗎?其實不然,作者提到,所謂的“柱斧”,它不是斧頭,而是用水晶或金屬做成的擺件裝飾品。或者是“柱拂”,就是道士手里的拂塵,是古人用來驅(qū)趕蚊蟲的,事發(fā)當(dāng)天趙匡胤還拿這玩意兒戳雪玩呢。
事情的真相可能只有兩個原因:一是中毒身亡,二是突發(fā)急癥。兄弟倆喝酒時,趙光義可能使用了“陰陽酒壺”(就是使果郡王中毒那個),因為趙光義有疑似下毒的前科。而趙匡胤生前是個大胖子,是心腦血管疾 病的高危人群,還帶有家族遺傳。
除此之外,這背后還隱藏著兄弟間的權(quán)力爭斗和宮廷的深?層陰謀。畢竟在我們的認知里,封建王朝的皇位不就是父死子繼么?趙匡胤想把位置傳給自己的兒子,而不是弟弟,也很合情合理。而人心都是貪婪的,何況趙光義本就野心勃勃。
更多精彩,都在這本書中,例如,秦始皇的爸爸到底是誰?禪讓制的真相是什么?項羽究竟為什么不殺劉邦?楊貴妃到底死沒死?南宋福柔帝姬到底是真是假?
歷史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它既有正史的莊嚴(yán),也有野史的趣味。每一個歷史事件背后,都隱藏著無數(shù)的細節(jié)和故事,等待我們?nèi)グl(fā)掘,因為前方永遠有不一樣的答案在等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