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榮幸看完了電影《Dead Poets Society》,其實很早就知道了這部影片,不過卻不知道影片到底講了什么,只是根據它的名字猜測這可能是一部和《哈利波特》一樣的奇幻片,當我真正看到影片時才發現自己錯的很離譜。
其實說實話,《Dead Poets Society》真的沒有好萊塢標志性的特效,甚至它的畫質和清晰度也比不上現在的影片,可是它的魅力依舊不減。無論從情節的安排,到演員的表現,還是鏡頭語言的運用都堪稱完美!我很想把它和另一部也是很老的法國影片《Les choristes》【即“放牛班的春天”(其實這個譯名我很不喜歡)】放在一起比較。
首先說一下兩部影片的不同之處,雖然都是圍繞老師和學生展開的,《Les choristes》中馬修老師通過音樂打開學生們封閉的心靈,雖然最后被開除,但在這群孩子心里撒下了愛的種子。《Dead Poets Society》中基丁老師通過詩讓學生學會去思考,去聆聽來自自己內心的聲音,最終,他被學校開除,但自由之花已經在學生們的心中生根發芽。兩部影片雖然在時間相差近二十年卻彼此呼應,談不上前者抄襲后者,《Les choristes》可以說是地地道道的法國影片,影片最令人難以忘懷的是天籟般的童聲合唱,音樂是整個電影靈魂,感化了那群孩子也打動了所有的觀眾;《Dead Poets Society》惠特曼和盧梭等美國詩人的詩歌貫穿了整部影片,從“Even though it may seem silly or wrong, you must try”、“Just when you think you know something, you have to look at it in another way.”等很多臺詞不難體會影片傳遞的思想自由主題,“美國夢”中強調的自由更多的也是思想上的自由。
說完了不同,就說一下它們的相同之處。其實兩部影片都是關于教育的,兩位老師在那個時代,都因為超前的狀態不被身邊的死寂所包容,他們雖然最后都被領導解雇了,可是他們所做的一切卻得到了學生的認可,他們也用自己的行動為學生們樹立了榜樣,開啟他們人生的新天地。
影片最后尼爾為了捍衛自己的理想選擇了自殺。也許“向死而生”就是《Dead Poets Society》的真諦吧!
“But you must trust that your beliefs are unique,?your own
Even though others may think them odd or unpopular
Even though the herd may go,?that's b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