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記得還在讀書時,曾一度因為學習平庸而感到自卑和沮喪,那個時候,自己只能遠遠的仰望著那些學習好的人。感覺和他們的距離就像是兩個世界的人,普通人有普通人的圈子,尖子有尖子的圈子。
再慢慢的這種自卑被深深藏在心里并漸漸的麻木成了自嘲:人家尖子生們天生腦子聰明靈活,所以學習好。而自己腦子不聰明,學習差也是應該的。
后來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見識的增多,才漸漸意識到:當初的學習成績不理想,并不是自己腦子不夠聰明而導致的,而是有很多的因素綜合而成。
這些因素有來自家庭父母方面的,也有來自學校老師方面的,更有自己方面的。但其中最致命的一項因素還是——缺乏相應的學習策略和對學習本身的認知。
基于這個認知,我找到了這本書——《如何高效學習》,作者斯科特.揚,一個只用1年時間就完成MIT4年33門課程的學神級人物。他是怎么做到的?他有著什么樣的學習秘訣?你好不好奇?
02
這本書很薄,因為作者只講了一個學習方法——整體性學習法。對,你沒有看錯,幾萬字講了一個學習方法。而且這個學習方法也并不是教你,第一該干什么,第二該干什么。因為,它不是一種具體的學習方法,而是一種學習的策略。
說了那么多,那么這個所謂的整體性學習是什么呢?斯科特.揚說,整體性學習就是,利用我們大腦已有的豐富的神經元網絡,吸收、整合信息。整體性學習在于創造信息網絡,一個知識與另一個相互關聯,那些相互關聯的知識使你真正做到對知識的完全理解,從而輕松的駕馭知識。
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到,整體性學習的關鍵就是把散亂的知識關聯起來,織成一張知識網。因為知識并不是孤立的,事實上知識的學習從來都不是孤立的,學習任何知識(概念、定義、公式、問題、觀點、理論等)都需要聯系。你創造的聯系越多,它們就會記得越牢,理解的越好。
這就是斯科特.揚學習的最核心策略。與之相比,我們傳統的學習方法——告訴你一個知識,然后讓你去反復記憶,直到在大腦中復制出一個完整的拷貝,然后再去做題練習,這種機械學習法使你記住的都是一個個孤立的知識點,而無法做到融會貫通,所以最終也談不上真正的理解和靈活應用。
03
了解了整體性學習的基本概念后,我們再進一步深挖組成整體性學習的三座基石:結構、模型、高速公路。
結構,一系列緊密聯系的知識,也就是一個知識的體系的所有知識。例如數學結構里有代數、幾何、函數、微積分...;編程里有數據結構與算法、常量變量、函數、面向對象、設計模式等等。
把知識結構比喻成思想中的一座城市的話,有些知識就像城市中最高大的建筑,與外界有數百條道路相連;有些知識就像邊緣的小建筑,與外界只有幾條泥濘的小道路連接。我們要做的就是規劃好這座思想中的城市結構,讓各個重要建筑物(知識點)四通八達、互相連接、清晰有序,而不是各自亂糟糟的、毫無規律的隨便擺。
模型,把多個關鍵思想壓縮至一處,建立一個模型或模式,再通俗點就是形成一個通用的套路。模型是結構的簡化版,所以要形成好的知識結構,我們要學會并充分利用模型。比如很多我們眾所周知的模型:工作中采取的Smart法則、思考中采取的黃金思維圈、以及生活中常見的現象二八法則...
總之你如果能把知識提煉出來,形成有效的模型,那學習一定是高效的。我曾在學編程的初級階段提煉出來了一個移動端開發的基本模型,非常通用,至今讓我受益匪淺。這個模型是這樣的套路:創建頁面——加載數據——刷新數據。
高速公路,結構與結構之間連接的橋梁。這個有點難,要求在兩個不同的知識體系建立連接。例如,生物學的某個知識跟經濟學上的某個知識掛上勾;再例如,產品經理經常用在產品上的一招手法——最小可運行產品的思路(MVP),被運用到了很多其他領域。
高速公路的連接,使得來自不同的領域進行碰撞,有利于激發你的創造性思維。這也是知識拓展最高級的一種——縱向拓展。
如果把整體性學習比作一條龍的話,那么結構、模型、高速公路就是龍的脊柱。只有當我們站在更高的高度了解學習的策略后,以這個策略為指導原則,我們再來看我們該如何具體學習,無疑會事半功倍。
那么我們該如何進行整體性學習呢?
04
斯科特.揚把整體性學習分為獲取、理解、拓展、糾錯、應用、測試六個步驟。這個幾個步驟也不是一層不變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變動或刪減。
獲取,信息進入你的眼睛或耳朵。閱讀、聽課,課堂記筆記以及個人種種經歷都是獲取階段。這也是學習的第一步,先獲取知識。這里其實也沒什么好說的,我們大部分人基本不存在這個障礙,主要是注意三個點: 簡化(盡可能的找出真正需要的信息,即信息壓縮); 容量(簡化過后就要獲取盡可能多的信息。一年看100本書肯定比一年看3本書好);速度(獲取信息的速度,效率越高越好)
理解,了解信息的基本意思,并放在上下文中聯系,這是學習的最基本聯系。比如一個新的數學公式,你至少要知道公式里每個符號代表什么意思;一個概念,你要搞清楚這個概念講的是啥。書中把理解分為三個層次: 理解階段(初級,理解信息的表面意思);拓展階段 (中級,對知識深度進行了大量的拓展);應用階段 (高級,知識已經成了技能,自如的運用)。
大部分人止步于理解階段,想一想,你是屬于哪個層次呢?
拓展,整體性學習的真正開始,也是最難和最重要的一個階段。這個階段要做到兩步,一是跟其他信息產生聯系,二是對信息進一步擴展理解(信息的由來、與其他信息是怎么聯系在一起的)。在整體性學習學里,拓展分為三類:深度拓展、橫向拓展、縱向拓展。
深度拓展,在知識內部創造聯系,是對知識背景的探究。知識從何而來?結論來自何處?一個發現是如何做出的?事物為什么以這種方式存在?
橫向拓展,在知識周邊進行聯系。知識是不會孤立存在的,與此類似的結論還有哪些?是哪些地方類似?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同一時期還有哪些其他的發現?同一個發現者還有哪些發現,在同一個領域還有哪些發現?
縱向拓展,將不同(不相關)的知識進行聯系,要求在結構間建立高速通道。
相信拓展這個環節是我們大部分人的薄弱點,這里還是以如何學習一個新的公式作為例子,我們可以在心里面問自己如下問題:
1、理解公式的基本意思了嗎?
2、探究公式是怎么來的?
3、公式每個成分代表的真實含義是什么?
4、公式中什么成分可以做些改變?這種改變會導致結果發生什么變化?
5、其他公式與這個公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
6、我可以把這個公式用到哪些場景中去?
糾錯,錯誤的聯系可能導致錯誤的理解。這一步幾乎可以放到任何一個環節中去,學習就是在不斷的糾正自己對一個知識的認知。
應用,學習就是為了應用。學以致用,才是是學習一個知識的價值的根本體現。創造新的途徑,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這是整體性學習最后的環節,也是最終的目的。
測試,以上五個階段無論哪一個階段都需要測試。測試可以讓你了解弱點是什么,該如何改進它。
以上就是整體性學習的基本順序,我們可以看到最重要的一環是對知識的拓展,只有拓展才能建立知識之間的連接,最終形成知識網。
05
書中也提到了一些具體的學習技術:筆記流,比喻法,內在化,圖像法,信息壓縮,聯想法,掛鉤法等等,限于篇幅挑選兩個我認為最重要的進行講解。
比喻法,在不熟悉的知識和熟悉的知識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說白了就是打比方,一個陌生的概念如果能用打比方的方式理解,那一定會非常深刻。比如上面提到的為什么要進行知識關聯而不讓知識散亂孤立,這里就可以采用比喻法說明一下:關聯的知識網和散亂的知識就好比金剛石和石墨,都是同一種元素(C)構成,卻因為排列方式的不同,一種是自然界最堅硬的物質,一種確是一壓就碎。
內在化,將信息由你不熟悉的類型轉換為你容易理解和聯系的類型。要做到內在化,首先,明確你要內在化的概念。這是一個生物的過程還是編程里的函數?其次,在腦海中想象一副圖像。它是動態的還是靜態的?然后,加上其他感官,用手去觸摸它,打開它,聽它的聲音;再然后,加入更多的感覺和情感;最后,不斷重復和優化圖像,直到你一想到它就能很快的回憶起知識。
06
學習方法有千千萬萬,每個人或許都不同。而斯科特.揚的“整體性學習法”更多的是一種學習策略,值得我們每個人去學習和掌握,因為它是底層的,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在學習任何知識上都用的上。
把知識點關聯起來,形成知識的晶體,這就是如何高效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