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語》作為孔子弟子用于記載其恩師行為言行的傳世之作,全文共計十二章,開文第一句就講:“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上課時老師總跟我們講孔子這是在告誡自己的弟子們,學習一定要時常溫習,這樣你才會感到快樂。學習之后不進行溫習你就會忘記所學的知識,不會感到快樂。
學習本來是一件我們要做的事情,我們從母親的肚子里歷經十個月之久才呱呱落地,然后我們要學習爬行、站立、吃飯、走路,慢慢長大成人之后要學習新的知識。這樣一個漸漸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我們漸漸長大成人的過程,在這個過程里我們漸漸脫離了父母的懷抱,漸漸長的越來越高大。這個時候我們就不需要學習了嗎?
不是的只要世界上還在產生新的知識,而我們自己又因為學習新的知識產生愉悅的感覺,某一道不會的題、某一個現階段比較難解決的困難通過學習這件事情,我們找對了方法、找對了經驗我們會因為解決橫跨在我們面前的問題產生了愉悅的感情。學習這件事情并不僅僅只出現在我們上學過程中,在我們工作之后、成家立業(yè)之后只要我們還有面對新的困難的一天,只要我們還想解決新的困難那么我們就需要學習。
我們再回過頭看看這個“習”字,習字可做兩解,一解是溫習,一解是練習。我們學習了新的知識當然是需要溫習的,這樣才能幫助我們掌握它。我們學習新的知識同樣也是需要練習的,不然就成了紙上談兵之言,任何一個學習游泳的人都不會在陸地上掌握游泳這項技能,他需要下水來練習他所學過的游泳技能,這樣他才能學會游泳。
因此“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除開上學時老師教給我們的“學習一定要時常溫習,這樣你才能感到快樂。”我們同樣可以放大這句話,將這句話放在我們每個人的人生境遇中去解讀,我們在人生中的不同階段會面對不同的問題,只要有面對問題的一天我們就有需要學習的一天。我們只有學習了新的知識、新的經驗將它用在這個問題上多加練習我們才能夠解決這個問題,實現人生的跨越。比如說一對新婚夫妻結婚之后需要生孩子,但是他們以前沒有生過孩子,這個時候他們可以咨詢專業(yè)的醫(yī)生,或者有相關經驗的親戚并且多加練習之后,才會完成“生孩子”這件他們如今面對的問題。
學習不僅僅是我們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我們在工作中、生活等等其它領域,只要有面對問題的一天我們就有需要學習的一天,這樣才能“不亦說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