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主義理論的內容很豐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話就可以概括:
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而不是像傳統教學那樣,只是把知識從教師頭腦中傳送到學生的筆記本上)。
以學生為中心,強調的是 “學”;
以教師為中心,強調的是“教”。
這正是兩種教育思想、教學觀念最根本的分歧點,由此而發展出兩種對立的學習理論、教學理論和教學設計理論。
建構主義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亞杰。
建構主義本來是源自關于兒童認知發展的理論,由于個體的認知發展與學習過程密切相關,因此利用建構主義可以比較好地說明人類學習過程的認知規律,即能較好地說明學習如何發生、意義如何建構、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學習環境應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
傳統教學以學生被動接受、死記課本知識、教師為課堂主宰、學生個性受到嚴重壓抑為特點。
建構主義提倡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
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的對象。
知識不可能以實體的形式存在于個體之外,盡管通過語言賦予了知識一定的外在形式,并且獲得了較為普通的認同,但這并不意味著學習者對這種知識有同樣的理解。
真正的理解只能由學習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經驗背景而建構起來,取決于特定情境下的學習活動過程。
否則,就不叫理解,而是叫死記硬背或生吞活剝,是被動的、復制式的學習。
教學不能把知識作為預先決定了的東西教給學生,不要以我們對知識的理解方式來作為讓學生接收的理由,用社會性的權威去壓服學生。
學生對知識的接收,只能由他自己來建構完成,以他們自己的經驗為背景,來分析知識的合理性。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理解新知識,而且對新知識進行分析、檢驗和批判。
學習過程同時包含兩方面的建構:一方面是對新信息的意義的建構,同時又包含對原有經驗的改造和重組。
主動地建構意義,是根據自己的經驗背景,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的選擇、加工和處理,從而獲得自己的意義。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學習過程中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
由于學習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幫助即通過人際間的協作活動而實現的意義建構過程,因此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屬性。
“情境”:學習環境中的情境必須有利于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意義建構。這就對教學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說,在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教學設計不僅要考慮教學目標分析,還要考慮有利于學生建構意義的情境的創設問題,并把情境創設看作是教學設計的最重要內容之一。
“協作”:協作發生在學習過程的始終。協作對學習資料的搜集與分析、假設的提出與驗證、學習成果的評價直至意義的最終建構均有重要作用。
“會話”:會話是協作過程中的不可缺少環節。學習小組成員之間必須通過會話商討如何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的計劃;
此外,協作學習過程也是會話過程,在此過程中,每個學習者的思維成果(智慧)為整個學習群體所共享 ,因此會話是達到意義建構的重要手段之一。
“意義建構”:這是整個學習過程的最終目標。
所要建構的意義是指: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
在學習過程中幫助學生建構意義就是要幫助學生對當前學習內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該事物與其它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達到較深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