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看過很多書友讀過,據說是英國國民心理學咨詢入門書籍。之前也沒在認真關注過,這本書一直還屬于排在比較靠后的待讀書單。然而今天突然就想挑一本薄點的,就當休閑娛樂的翻翻。誰知打開就一發不可收拾,一口氣讀完了,不需要自律,也不需要完成任務,就是一種是自動閱讀的享受過程。
這本書讀來很輕松,以一種擬人的方式介紹了蛤蟆先生在蒼鷺那里做心里咨詢的過程。蛤蟆是一個充滿冒險的富二代,和我們大多數人一樣,也會遇到人生的低谷期,好在他遇到低估的時候身邊有一群朋友,這群朋友發現了他的抑郁,把他從到了心理咨詢師蒼鷺那里尋求幫助。
蛤蟆先生的這群朋友很真實很有代入感,很多人身邊都有這樣的朋友,比自己聰明能干的河鼠,善解人意的鼴鼠,嚴肅愛給別人講大道理的獾,還有專業的蒼鷺。
蒼鷺的確是一位非常專業的心理咨詢師,他對蛤蟆先生從最開始的詢問感受,鼓勵他一定可以好起來,到責任移交,幫助蛤蟆認清咨詢是自己的事,不是別人的事,要主動承擔責任,有了這個責任感,他才能思考更多的問題,而不是把所謂的問題拋給別人,被動的等著別人來營救自己。
蒼鷺是咨詢師同時也是一個教練的角色,他在蛤蟆講過程全心投入,專注的傾聽蛤蟆先生的內心世界,與其共情,通過了解對方的感受來引導對方說出自己的需求,去思考自己到底因為什么事而抑郁,找到根才能解決問題。
蒼鷺咨詢師幫助蛤蟆先生自己回顧過往,得到答案,明白了人生的三種狀態和人生的坐標息息相關。三種狀態分別是:兒童自我狀態、父母的自我狀態、最后才是成人狀態。
我不好,你好。 屬于自然兒童狀態,通常是討好型狀態。
兒童自我狀態,又分為自然兒童狀態和適應型兒童狀態。我不好,你好,就屬于自然兒童自我狀態,童年依賴父母,父母比較強勢就容易讓孩子覺得自己不行,養成了取悅型人格,長大后遇到問題習慣性把一切的不好責任歸為自己造成的。也就是所謂的習得性無助吧!適應型兒童狀態,就不說了,就是字面上的意思,適應力強。
這里有一個值得深思的話題:長期處于取悅型的反而不會憤怒,文中有一個對小孩子的憤怒的描述。說小孩的憤怒就像一個快樂爆炸的煤氣罐(我覺得大人也一樣),如果開閥放氣,可能隨時都有爆炸的危險,但如果一旦閥門開口突然一下大開,那也很容易中毒對吧?容易一下點燃,唯有慢慢的打開氣閥,一點一點的釋放,就像孩子心中的委屈不滿,如果一直解壓太多,最終小雨點就會結成堅冰,非常有殺傷力,如果每次及時解決,就不會有什么大問題。
我好,他不好。父母自我狀態,即挑剔型父母狀態。通常表現為嚴肅,指責別人,就像一個法官。
生活中有的人總是喜歡教育別人,指責別人,像個長輩一樣訓斥同輩人,這種就是屬于挑剔型父母狀態,遇到問題,習慣性把一切不如意都歸為別人的原因。我們可以思考一下,平時有沒有指責過朋友,有沒有因為朋友做錯一件事,我們就嚴厲的指責他?就像小時候挑剔的父母。書中有一句話很深沉:沒有一種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強烈,也沒有一個法官比我們自己更嚴苛。這種譴責和懲罰也可能伴隨孩子一生,變成無期徒刑。孩子在小時候是不知道自己是誰的,父母對他的批判和品論會一直跟隨著他,讓他在成長中不斷的否定自己。長大以后他不但會這樣對自己,也會這樣對朋友,具有父母自我狀態的人很多,不比自然兒童少。這個真的值得反思。就像文中的獾,總是以蛤蟆先生的父親的朋友的身份對蛤蟆先生嚴厲的苛責,教育。
我好,你也好。成長狀態,是我們用理性而不是情緒化的方式來行事。它能有計劃、考慮、決定、行動的應對現實生活中發生的狀況。
成人的狀態,是人從依賴到獨立的一個狀態過程。在成功的人生里,這三種狀態都是必要的,每一種都有人生的價值,而人只有在成人的狀態下才能學到關于自我的新知識。因為人不能一直沉浸在兒童的依賴思想里,要從過去的情緒里走出來才能成長,才能去思考當下的事情,評估自己的行為,傾聽別人的意見而不會馬上反駁。
最后分一句蒼鷺先生的話:沒有人能讓我們產生什么感受,除非他們用蠻力威脅你,說到底,是我們自己選擇了自己的感受,是我們選擇了憤怒或悲傷,別人也許會影響或說服你,可最后永遠是自己在決定要選擇什么樣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