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里,賈寶玉娶薛寶釵時,林黛玉氣絕,走前直叫“寶玉,寶玉,你好……”真是惹人心疼。要說林黛玉這人,要貌有貌,要才有才,性格脾氣還對賈寶玉的心,就是有一點:太情緒化。她情緒一上頭,不光傷自己的身子,還傷跟寶玉的感情,而這又不是她本意,于是更加作踐自己。
假如,林黛玉有“元認知”的能力,可以在一個更高層次看自己,意識到自己在想什么,不追求眼前的任性,不總是順著感覺和喜好行事,那么,她會做出很多更好的選擇,至少,不會像現在這樣,悲悲切切,無法掌控自己的人生。
當然,你會說,“那這樣的黛玉就不是黛玉了!”也是,文學作品往往需要一個多愁善感的角色,才有看頭。但在現實之中、成長之路上,你肯定不希望自己的人生如此混沌、迷茫,你希望少一些情緒化、脆弱感,多一些心智開闊、自我覺醒,活出一流的生活。
那么,要想真正覺醒,掌控自己的人生,除了元認知能力,還有哪些武器呢?最近讀到一本好書:《認知覺醒》,干貨滿滿,對我觸動很大。
要擱平時,對于這類成長、成功類書籍,我是嗤之以鼻的,因為它們大多靠給人洗腦,看時熱血沸騰,看完腦子空空,過過“腦癮”罷了;但這本居然不一樣,它用樸實的科學理論、充分的自我實踐,給人“清腦”,從混沌到警醒,從迷茫到清晰,幫你解開“方法覺醒”的秘密,讀完受益匪淺,是我目前讀過的最有價值的個人成長類圖書之一。
《認知覺醒》這本書,說清說透了人在成長和進步中的底層邏輯,絕不咬文嚼字拽干巴巴的理論,很接地氣,讓人豁然開朗:如何通過大腦構造、潛意識、元認知等思維規律看清自己?如何激發和保持自我提升的內在動力?怎樣從刻意練習、深度學習、關聯、反饋等實踐中找到最佳效果?提升自控力、專注力、學習力、情緒力的秘訣是什么?……
《認知覺醒》的作者周嶺,原本跟你我差不多,36歲之前過得渾渾噩噩,36歲開始,探索并踐行這些底層邏輯,如今只3年時間,已成為領域內佼佼者。他寫這本書不是自說自話,而是靈活引用很多名家名理來背書,信手拈來,科學實用,對于像你我一樣的普通人,有很大的借鑒作用。
我相信,每個人讀了這本書都會有自己的收獲,《認知覺醒》尤其適合以下人群:
1、人到中年、出現困惑的人;
2、想讓孩子變得優秀的人;
3、剛步入社會、缺乏人生目標的人;
4、做事想要少走彎路,直達成功的人;
一直以來,我認為,一個人最厲害之處,不是他有多少錢,也不是有多大聲譽,這些都可能稍縱即逝,最厲害的,是他有很強的認知能力,可以憑借自己擁有的一套認知體系,解決遇到的各種問題,這樣的人真是無往不利。
而這,其實也是人與人之間的根本差異,因為認知影響選擇,選擇改變命運。
一、完善的認知體系——強者脫穎而出的利器
注意,“認知體系”不等于“知識體系”。“認知”強調在知道知識的基礎上,運用它們幫自己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解決實際問題。這就是為什么“知道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的根本原因:光知道沒用,得形成自己的認知體系。
每個人都有一套屬于自己的認知體系。認知體系沒有最優、最確定、最權威,只有最適合。因此,照搬別人的認知體系,不僅浪費時間,效果還非常有限。就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穿衣風格,別人的風格再好看,如果不適合自己,全盤穿過來會很丑。
例如,很多人癡迷追求名師或學霸的知識體系、梳理每一本書的思維導圖,覺得他們既然成功那他們的體系一定是最好的,于是拿來主義、死記硬背,試圖全盤掌握人家的,花了很多錢,最后能記住的寥寥無幾。根本原因,就是對方的認知體系,跟自己不匹配。
這里有個底層理論,幾乎適用于萬物,叫“舒適區邊緣”:最佳的學習區域,在拉伸區內、舒適區邊緣,在這個區域,我們既有成就又有挑戰,進步最快。而每個人的舒適區、拉伸區、困難區是不一樣的,別人的即使再有道理,如果距離我們自己的認知或需求太遠,相當于處在了困難區,很難與現有知識進行關聯,時間長了根本記不住,只有適應、匹配自己現有的知識體系,才能關聯上,最終成為自己的。
那么,如何搭建屬于自己的認知體系并擴大它呢?真相就是:打碎各家的認知體系,只取其中最觸動自己的點或塊,然后將其拼接成自己的認知網絡,而不是全盤接收。
所以,有心的人,都是在生活中搜集各種觸動點,然后在自己的認知圈上,粘連這些觸動點,最終形成自己新的認知網絡。光觸動還不夠,還要與它們產生強連接,具體做法就是用自己的語言說出來、需要的時候能提取、經常練習并使用它們。
這樣做下來,你的認知圈邊緣會不斷往外擴展,形成更大的認知體系。認知能力增強,你也就逐漸脫穎而出,成為生活的強者。
二、正確的刻意練習——你也能成為天才
注意,此處的“刻意練習”,并非指反復做某件事,靠反復、埋頭干來提高水平,大錯特錯!重要的是一定要有正確的方法,科學的學習方法,是要遵循大腦的運行規律。
1、有定義明確的目標
目標越具體,精力才越集中。如果目標寬泛,就把它拆解成一個個小目標。
2、練習時極度專注
極度專注,不僅是為了工作時集中精力,更是為了不工作時獲取靈感。很多時候,靈感就是在你毫無期待、正在想別的事時出現的,前提是之前做事時要專注。長時間保持極度專注的能力,是普通人和聰明人最大的能力差異。
3、能獲得有效的反饋
及時反饋很重要,才能不斷精進,否則既容易走神,又容易出錯。
4、始終在拉伸區練習
跳出舒適區,避開困難區,處在拉伸區,在這個區最容易產生“心流”,效率最高。所以,我們每天都要做那些有點困難但又能克服的事兒。
利用以上四要素:目標、專注、反饋、拉伸,加上大量的練習,普通人也能進入深度沉浸狀態,從“聚焦”走向“卓越”。
心理學家都說了:所謂天才,其實并不神秘,本質就是“正確的方法”加上“大量的練習”。愿你我都能掌握這套方法,成就卓越人生。
三、早冥讀寫跑——成本最低的成長之道
《認知覺醒》另一個讓我印象深刻之處,就是把“早起、冥想、讀書、寫作、跑步”這五項平時我們需要毅力來死磕的活動,用科學的理論解釋清楚:其實可以不用這么費力堅持,遵循它們各自的規律行事,你就會事半功倍。
比如,早起。
睡眠的腦科學理論顯示,人在睡眠后的3小時、4.5小時、6小時、7.5小時這幾個節點醒來,會覺得神清氣爽、精力充沛。
如果醒來的時機不在睡眠節點上,而是在睡眠周期中,就會精神不佳,哪怕睡了很長時間。所以,最好的早起方式,不是讓鬧鐘叫醒,而是在睡眠節點上自然醒來。
比如,冥想。
冥想不是簡單的靜坐、心靈修煉,實際上,它可以讓人變得更加聰明。
冥想過程中,大腦皮層表面積增大,大腦灰質變厚,因為這兩項是影響人聰明程度的因素,所以這種練習,可以從物理上讓我們變得更聰明。
比如,讀書。
很多人都焦慮:明明讀完一本書,過段時間再想,卻什么都沒記住。其實,了解了“舒適區邊緣”理論你就會知道,讀再多書,你能記住的,最多是那些處在你認知區邊緣的、能觸動你的知識,其他內容是處在困難區的,基本與你無關,不記也罷。
所以,壓根不用在意自己讀后能記住多少,即使整本都記不起來也沒關系,只要有一個點、一句話觸動了自己,并讓自己發生了改變,這本書就沒白讀。
比如,寫作。
雖然,很多觀點早就被前人寫過,自己再寫一遍也無法超越他們,但要知道,“只讀不寫”的學習是不完整的,不要怕書上早就寫了,每個人都可以再這個世界上,刻畫出一條與眾不同的軌跡。
比如,跑步。
其實,運動更大的意義,不在于強身健體,而是健腦。運動能使大腦長出更多新的神經元,讓人在物理上變得更“聰明”,前提是運動之后,讓腦子接受充分的考驗或挑戰,刺激那些新長出的神經元,讓其形成真正的神經細胞。
所以,“運動+學習”模式,才是科學模式,會讓我們的腦子不知不覺變得越來越靈活。
正如作者所說:一流的生活,不是富有,而是覺知。
一個人覺醒的起點到底在哪兒?就是覺知。有了覺知,即使你沒有萬貫家財,也能增強自己感知世界、完善自我的能力。畢竟,生命的本質意義,在于身心合一,去覺知真實的生命過程。
最高級的成長策略,就是跟行業高手聊天,學習他們的方法技巧,提升自己。
但現實生活中,普通人很難有這樣的機會和資源,還好有另一個方式,就是讀他們寫的書,用極低的成本,獲取行業里頂級的思想。這時候,你手里拿的這個東西,可就不僅僅是本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