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麗、充滿生氣的秋景詩。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練的語言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
? ? ? 一、教學效果:古詩是小學語文教材中一類特殊的課文,從表現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練、節奏強、跳躍大;從敘寫的內容上看,它離我們的時代較久遠。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將古詩中抽象的意境,用學生喜聞樂見的簡筆畫的形式呈現給他們,直觀、便于理解,降低了學習難度,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詩人杜牧眼中,這山中的美景就像一幅美麗的畫卷。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學生說“白云生處有人家”。老師想把它畫下來,應該在黑板上畫上哪些景物?生:我覺得首先要畫一座很遠的山,要畫白云和人家。隨著學生的回答,我在黑板上畫出了一座遠山。白云應該畫在人家的哪里呢?有的學生說“畫在房子下面”,有的說“畫在山頂上”,有的說“應該圍繞在房子上,因為山很高,云在飄浮,房子只是隱隱約約而見”。“是啊,作者從飄浮的白云里隱隱約約地看到人家,所以作者用了‘生’而不是‘深’,要不就完全看不見了。”我接著說道。在后來的默寫中沒有學生寫錯字。
? ? ? 二、成功之處:1.古詩教學,要求學生讀讀背背,在讀中消化和吸收。首先我為學生營造了一個民主、輕松、和諧的學習環境。而后,又因勢利導地引導學生放飛想象的翅膀,想象詩句所描繪的畫面,并鼓勵學生不受詩句約束,大膽想象除了詩人描繪的景物外還可能看到的景物,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更為廣闊的大自然中去,從而讓學生感悟到大自然的美好春光以及更深地體會到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同時,在學生說話的過程中,既訓練了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又在無形中理解了詩意,內化了語言。2.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小組合作為古詩配畫。適當地給予點撥和引導,增強了學生作畫的信心。學生作畫的過程,正是理解和感悟詩意的一種外在表現,他們的畫再現了杜牧周圍多姿多彩、清新開闊的自然景觀,正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而畫后的展示、說畫、賞畫更讓他們由畫之美自然地體味到詩之美。這樣,學生自始至終置身于濃濃的詩情畫意之中遐想著,體驗著,感悟著,徜徉著……
? ? ? 三、不足之處:沒有充足的時間讓學生閱讀。
? ? ? 四、改進措施:留出充足的時間,發揮主體作用。讓學生自己去研讀古詩,讓他們在自讀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讀準字音,讀通古詩,初步感知大意。讓他們在成功的體驗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在讀通課文的基礎上,適時地張貼文中插圖,使詩意就蘊含在這一張張的圖片中。
。? ? ? ? ? ? 《贈劉景文》教學反思
? ? ? 《贈劉景文》這首詩作于公元1090年蘇軾任杭州知府之時。劉景文,原名劉季孫,字景文,北宋開封祥符人,當時在兩浙任兵馬都監,也在杭州。蘇軾很看重劉景文,曾稱他為“慷慨奇士”,與他詩酒唱和,交情頗深。這首贈給劉景文的詩,描寫的是秋末的景象,寓情于景,表達了對劉景文的崇敬之情,同時也寄托了詩人自己的理想。
? ? ? 一、教學效果:傳統的古詩文教學是字字落實,解釋詞句成了古詩文教學的主要任務,結果是把一篇篇充滿著深刻意蘊、豐富情感和詩情畫意的古詩文肢解得支離破碎。其實,古詩具有一詩一畫的特點。一畫,就是當初誘發詩人有所感的場景。我們學習古詩首先就要帶領學生看到詩人所感的那個場景,才能由此進入詩意的境界,誘發學生的情感。在本次教學中,我不是讓學生根據詞語意思進行組合,而是借助音樂、圖片,讓孩子先在頭腦中展開想象,浮現出相似的畫面,順應詩境的朦朧,再根據詩句中詞語的提示,按照自己習慣的語言方式表達出來,讓孩子們進入了詩所描繪的景象之中。在此基礎上,引導孩子們去看、去想、去說、去聽、去悟。學生的思維在擴張,認知在深化,每個孩子眼中有畫,心中有景,此時此刻他們的情感也在不斷積淀、不斷升華,對秋天的贊美之情自然溢于言表。
? ? ? 二、成功之處:學生在我的引導下主動體會詩的意境,感受雖然荷盡菊殘,但是“橙黃橘綠”不是另外一派喜人的景象嗎?讓學生在體會讀的意境中自己醞釀朗讀時的情感和語氣。當學生捧起書來讀時,我很享受。他們豐富的朗讀與詩融合在一起,特別是前后兩句詩的深沉與喜悅的對比,讓人從深秋凋零景象的惆悵中,很快地步入金秋果園的豐收喜悅中。此刻,學生則能夠從體會到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過渡到體會詩人對友人的激勵之意。
? ? ? 總之,在教學《贈劉景文》這首詩時,學生發言交流,師生共同討論的互動的機會比較多,注重了讓學習在朗讀中體會詩的意境,講解比較簡潔,完整,學生也能夠在學習中體會雖然荷盡菊殘,然而那開敗了的菊花枝還傲寒斗霜,那“橙黃橘綠”,更有另外一番風味的詩韻。同時,他們也能從理解詩境時感悟到蘇軾贊頌劉景文高尚的情操,明白個中做人的道理。
? ? ? 三、不足之處:在教學中仍存在著此許的不足,如講解中缺少了童趣的語言。
? ? ? 四、改進措施:課堂里增設點課堂內完成的作業或許效果更佳。
? ? ? ? ? ? 《夜書所見》教學反思
? ? ? 《夜書所見》是南宋詩人葉紹翁寫的客游在外,因秋風落葉,感到孤獨郁悶,由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小孩再捉蟋蟀,不禁回憶起自己的故鄉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種郁悶之情又被一種親切之感所代替。
? ? ? 一、教學效果:創設情境,激發學習的興趣
? ? ? 教學本課我精心準備了多媒體課件:飄落的梧桐,發黃的秋葉,稀疏的籬笆,黃昏的江面,孤單的客船,配以輕柔的音樂,讓學生走進詩人眼中的蕭瑟的秋天,走進詩人客居他鄉的那種思鄉之心境。此時無聲勝有聲,孩子們在這樣的情境中已經不知不覺中走進了文本,為理解詩句奠定基礎的同時,更是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在課前,我讓學生搜集詩人的資料,了解詩人,為學生學好古詩和走《夜書所見》進詩人的內心世界做鋪墊。在教學時,我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符號,畫下古詩中描寫的景物,并寫下自己的感受。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在理解詩意時,我又教給學生學習古詩的方法,如在導入時,我問學生,“書”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然后我告訴學生可以查字典,也可以聯系上下文來理解;在理解“促織”一詞時,當學生回答之后,又問:“你是怎么知道的?”我告訴學生借助注釋來理解意思,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方法,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運用所學方法,理解了古詩意思,培養學生語文學習的能力。
? ? ? 二、成功之處: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要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中年級的學生已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和學習能力。在本節課教學時,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選擇安排了學生自學的基本步驟,設計了這樣的過程:1、自己正確讀古詩,對不認識的字,可以查字典;2、把詩讀給小組內的同學聽,評評誰讀得好。(小組長先讀,組員依次讀);3、借助注釋、圖畫自己理解詩意;4、小組合作討論,歸納總結出完整的詩意;5、畫出不懂的地方,提出疑難問題大家解決。課堂上,學生興趣盎然,做到獨立思考,激烈討論,彼此間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在自己獲取知識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小組長先讀,組員依次讀)的要求設計,既樹立了小組長的威信,又使學生明白合作學習也要遵守秩序,才能順利地完成任務的道理,培養了學生合作學習精神。
? ? ? 三、不足之處:1、朗讀的時間可以在充分些,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2、教學時間上把握不夠準。
? ? ? 四、成功之處:語文教學光靠教材是不夠的,我靈活把握教材,拓展教材,使課堂教學得到拓展和延伸,并架起課內、課外有機連接的橋梁,豐富學生的積累。同時做到新舊知識的整合,注重語言的積累。我在課堂上復習了古詩《小兒垂釣》、《所見》、《村居》,拓展了張籍的《秋思》、張繼的《楓橋夜泊》。整堂課,書聲瑯瑯,學生學得很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