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清明節假期后,先利用兩節課時間檢查落實假期作業,接著開始學習第10課《古詩三首》,《馬詩》、《石灰吟》、《竹石》這三首古詩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托物言志,因此,本課教學除了常規的古詩學習內容外,我著重強調“托物言志”的表現手法。
? ? ? 孩子們在小組合作學習時遇到的困惑:
? ? ? 1、誦讀詩歌不能結合詩意和詩境誦讀,有拖腔現象,經過我的誦讀示范,孩子們感受到了誦讀的魅力和詩歌的語言美、韻律美和意境美。
? ? ? 2、理解詩句意思缺乏想象,不能結合詩歌創作背景和詩人生平經歷理解,能說出字面意思,不能體會深刻內涵。楊棟棋同學能夠聯系學過的詩文來理解“等閑”、“千磨萬擊”等詞語效果不錯。例如:“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這兩句用了比喻的手法來引發讀者的聯想。“沙如雪”既是從視覺上寫出了沙漠在月下的顏色,又從觸覺上寫出了夜間寒冷的感覺。“月似鉤”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武器和征戰的場景。詩人那極為豐富的想象讓人贊嘆。也讓孩子們聯系日常比喻月亮像彎彎的小船,從而體會不同環境下對同一事物不同的理解,可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 ? ? 3、特殊詞語的理解。古詩文中的“燕山”我列舉了:“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南北朝《木蘭詩》;“漸近燕山,回首鄉關歸路難。”——宋蔣氏女《減字木蘭花.題雄州驛》加深理解。孩子們不知道什么是“石灰”,也難怪,在他們的生活中,蓋房子都用水泥,難得見到石灰,孫亞邦同學還問我是石灰結實還是水泥結實……通過圖片展示和我對石灰在生活中的應用的解讀,孩子們才若有所悟。
? ? ? 4、“粉身碎骨”還是“粉骨碎身”。孩子們問究竟應該是用哪個詞,對于小學生來說,我沒有從格律上做分析,但是“粉骨碎身”這一成語唐朝時已經出現,“粉身碎骨”這一成語的出現則是在新文化運動之后,或許這也可以佐證應該是“粉骨碎身”,而不是“粉身碎骨”吧。
? ? ? 話說“托物言志”。
? ? ? 托物言志是一種常見的表現手法。所謂托物言志,也稱寄意于物,是指詩人運用象征或起興等手法,通過描繪客觀上事物的某一個方面的特征來表達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采用托物言志法的文章特點是:用某一物品來比擬或象征某種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要寫好這樣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與“志向” “物品”與“感情”的內在聯系。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點要與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種相同點和相似點。其次,描述時,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點為核心。物品要能表達自己的意愿。托物言志的寫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擬人、象征,對比等。
? ? ? 詩文中的托物言志:如“歲寒三友”松竹梅,由于它們的耐寒特性,常用于表示高潔的志向,堅強不屈的品格。荷花,由于其生長特性,常用來比喻“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蠟燭,由于“蠟炬成灰淚始干”的名句,常用于頌揚無私奉獻的精神。所以作者再采用托物言志的寫法時,對物的選擇是有要求的,必須具備與人相類似的特點。
? ? ? 我也向孩子們推薦了《石縫間的生命》一文,并當堂搜索讓任夢怡同學閱讀,還讓孩子們看了我在2016年拍攝的照片,磚墻上的生命、石縫里的生命。
? ? ? 《馬詩》 托物言志抒發建功立業、懷才不遇之情;《石灰吟》 托物言志、表達為國盡忠、不怕犧牲之志;《竹石》 托物言志書寫一身正氣、嫉惡如仇之感。
? ? ? 為了讓孩子們體驗到生命的頑強,我讓大家觀看尼克胡哲的視頻,形成強大的視覺沖擊力,讓大家感受到不僅在詩文中能夠看到頑強的生命,現實生活中更是比比皆是,也讓同學們尋找生活中見到的頑強生活、生存的人和物,從這些頑強的生命中感悟自己應該如何對待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