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焦慮是我們這代人中很多人遇到的問題,我也有。很多東西想學,又擔心學了沒用,且也沒那么多時間都學,總想有多快好省的方法又快又對的學。然而沒走到未來,誰也不知道未來長什么樣,是什么樣的結果。
學習生涯規劃最初也僅僅出于一點點想法,大約2015年左右,關注到古典老師,先從看公眾號文章開始,看了古典老師的書《拆掉思維里的墻》《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開始付費始于2016年10月21日訂閱得到專欄《超級個體》,在學習了大半年后,17年雙11購買了基礎班和實戰班的課程?;乜催@個過程,也特別符合我對自己的認知。
正是這一路探索才逐漸堅定自己往前走的決心,步調不快但適合自己。想起TED有個演講視頻《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時刻表》,每個人生來不同,自帶的資源、天賦不同,用別人的標準來過自己的人生,到頭來即便到了終點可能還會發現不是自己想要的。
訓練營的節奏我很喜歡,不算快但也不慢。對于身處二線城市的我來說,節約了大量交通成本,分組督導恰巧也是我喜歡的小規模深度討論的方式。
訓練營聚攏了一群向上的小伙伴,一群優秀的老師,一個合適的社會支持系統,讓我在生涯路上走得輕松許多。生涯在我看來,從來不是一個大師的神仙指路,自己也從來不信有這么個大師的存在,更多的是用生命去影響生命。正如突破自己,開始給別人咨詢是成為咨詢師的一道坎,而這正是這么多生涯人給我賦能才讓我能夠做到。希望自己也能夠成為給來訪者賦能的咨詢師,繼而幫助他成長為他想要的樣子。
吳軍老師認為:“個人收入最終的水平主要取決于兩個因素,一個是起點,一個是增長的斜率。通常,學位越高,起點越高。人越努力,增長斜率就越高。”我覺得可以延伸到個人成長的高度,起點低了,可以通過努力提高增長斜率進而提高成長高度,盡管起點低帶來了劣勢,但也必須看到,有人畢業就停止了努力,而有人把學習當成了終身事業。
我把人生當成一場馬拉松,追求成長,進一寸自有進一寸的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