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重聲明:本文系作者原創首發,文責自負
在2020年的一場拍賣會上,一幅四字行書齋號“愿無盡室”最終拍出了1300萬的天價。
一個字325萬。
這副字的作者弘一法師,是中國近代的曠世奇才、藝壇先驅,更是一代律宗高僧。
就連桀驁不遜的張愛玲,也拜倒在他的腳下:“不要認為我是個高傲的人,我從來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師寺院圍墻外面,我是如此的謙卑。”
風流才子
李叔同于1880年出生于天津,祖父李銳經營鹽業與銀錢業。其父李世珍,32歲考中舉人,與李鴻章交情不淺,曾任吏部主事,后來辭官承父業,成為當地的巨富。
李叔同是名副其實的“富二代”,李家雄厚的家業,不僅讓他受到良好的教育,也培養他諸多的藝術愛好,憑借出類拔萃的藝術天賦,他馳名于上海灘,結識了十里洋場的名流人士。
然而,同兄長期望他能夠學習經國濟世的“正經”學問相比,他對當時被視為“賤業”的戲班子更感興趣。
加上正值青春年少,情竇初開,對女性有著別樣的喜愛。15歲時的他,經常流連于戲院,追求各種風塵女子,寫下了諸多“艷詩”,足見他文學之才華,心性之風流。
17歲那年,他在上海“天仙園”遇見了坤伶楊翠喜,一眼萬年。
楊翠喜生就一副好嗓子,十六歲時一登臺便藝驚四座,成為紅遍京津的梆子名旦,迷倒了一大幫人,其中就有風流才子李叔同。
李叔同每天晚上都去為楊翠喜捧場,散戲后便提著燈籠陪她回家。
李叔同工詩、善畫、善歌唱、懂音律,每次都為楊翠喜解說戲曲歷史背景,指導她唱戲的身段和唱腔。
郎才女貌,志趣相投,兩顆年輕的心越走越近。在李叔同心中,楊翠喜就是可以共度一生的紅顏伴侶。
名門之子豈能結交戲子?見李叔同迷戀楊翠喜,李家趕緊為他物色了結婚對象,門當戶對的津門茶商俞家五小姐俞蓉。
俞氏比李叔同大兩歲,眉目端正,知書達禮,但李叔同堅決不同意,他憧憬的愛情是心靈契合。
但李母以死相逼,加之二哥李文熙答應他,只要娶俞氏為妻,就可以拿出30萬家產讓他出去自立門戶。
為了不讓母親傷心,也為了自由,他選擇放下楊翠喜與俞氏結婚。
后來,李叔同想方設法聯系楊翠喜,但是寄出的書信始終如石投大海,一段美好的初戀無疾而終。
文藝先驅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灑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這首《送別》是李叔同至今仍膾炙人口的名作。
李叔同20歲時,曾與許幻園等五人義結金蘭,號稱“天涯五友”,交情篤深。
在一個大雪紛飛的冬天,天氣寒冷至極,上海一派荒涼枯寂。
許幻園站在李叔同家門外,向李叔同喊話道:“叔同兄,我家破產了,咱們后會有期吧!”說完揮淚告別,連李叔同的家門也沒有進去。
此時的李叔同,望著昔日好友漸漸遠去的背影,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一念之間,離愁籠罩的心又增添了深沉的思念。
直到許幻園的背影消失,李叔同才回過身,把門緊緊地關上,滿含熱淚寫下了《送別》。
在中國近百年文化發展史中,李叔同是學術界公認的通才和奇才。
作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他最早將西方油畫、鋼琴、話劇等引入國內。
他在1907年的春節演出了中國第一部話劇《茶花女》,在劇中扮演女主角瑪格麗特。
他是中國油畫鼻祖,是最早在中國介紹西洋畫知識的人,也是第一個聘用裸體模特教學的人。
他同教育家、作家夏丏尊共同編輯了《木刻版畫集》,是中國現代版畫藝術的最早創作者和倡導者。
……
后人統計,由他在中國首次引進或開創的各類第一,多達近二十項,還培養出著名的漫畫家豐子愷和音樂教育家劉質平兩位高足,堪稱卓越的文藝先驅。
在書法領域自視“字不好,但寫出來的字沒什么毛病”的魯迅,在得到李叔同的一副字后,也忍不住贊嘆道:“樸拙圓滿,渾若天成。得李師手書,幸甚!”
民國高僧
1918年春,杭州虎跑寺外,一位年輕的日本女子,哭喊著丈夫的名字,珠淚橫流。
“你出家我怎么辦?為什么要我回日本?”
“你有醫術,想必回國生存不難。”僧人摘下手表,留給她作紀念。
“叔同!叔同!”
“請叫我弘一。”
“弘一,請你告訴我,什么是愛?”
“愛,就是慈悲。”
“你慈悲對世人,為何獨獨傷我?”日本女子悲戚責問道。
僧人默然。
這位在虎跑寺大門外苦苦哀求的日本女子,正是李叔同的第二任妻子雪子,面對李叔同近乎冷酷的決定,她無力改變,只能悻悻離去。
李叔同最終皈依佛門,跟他出生在一個信佛的家庭有關。
早在13歲時,他就寫下了“人生猶似西山月,富貴終如草上霜”的詩句,似乎比同齡人更能看透物質世界的虛無。
1916年夏天,李叔同偶然看到一本介紹斷食可以達到修身養心目的的雜志。因為自身抑郁和神經衰弱的關系,又在好奇心以及自我拯救愿望的驅使下,他前往杭州虎跑寺堅持斷食17天,并每天堅持寫《斷食日志》,記錄自己的身體變化和心境變化。
17天過后,李叔同開始吃素,感覺氣色比之前好了許多,這個經歷為他兩年后正式皈依佛門帶來極大的信心。
兩年后,李叔同斬斷世俗情緣,從此芒鞋布衲,托缽空門。
學生曾經問他:“老師為何想要出家?”
李叔同淡淡道:“無所為。”
學生繼續問:“老師難道忍心拋棄骨肉?”
李叔同答:“人事無常,如暴病而死,不拋棄怎么可能?”
此后24年間,李叔同再未與妻兒相見,也沒有任何聯系。世上再無李叔同,只有一代名僧弘一法師。
弘一法師弘傳失傳數百年的南山律宗,且自身持戒精嚴,而被尊為振興律宗一代祖師。民國四大高僧,釋弘一位列其中。
臨終前,弘一法師召弟子入室,囑咐弟子在火化遺體后,記得在骨灰壇下放一缽清水,以免過路的蟲蟻燙死。
彌留之際,他告訴身邊的妙蓮法師:“你在為我助念時,看到我眼里流淚,這不是留戀人間,或掛念親人,而是在回憶我一生的憾事。”并留下絕筆,那就是至今仍令世人悵然思索的四個字:悲欣交集。
李叔同的學生豐子愷評價其師道:“人生的境界可分三等:一曰物質生活,此大多數也。二曰精神生活,即學者之流也,此亦不在少數。三曰靈魂生活,即宗教也,得其真諦者極少數耳,弘一法師則安步閱此三層樓也。”
在俗為民國四大才子,在僧為南山律第十一代祖師,李叔同都以認真的態度,將每一段人生書寫到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