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的《逍遙游》,是莊子精神的最主要體現,而對“逍遙”一詞的解讀更是眾說紛紜,依據文本,我想,莊子的“逍遙”二字的含義有著以下幾個層面:
第一層面,在大道的前提下,像大海一樣幽深,像宇宙一樣無垠,可以承載不知幾千里大的鯤的遨游與鵬的翱翔。所以逍遙的第一個含義是無限幽深。這個算是逍遙的基本條件。這里莊子所想要表達的是,一個人的思想境界,不能被當下所處的環境限制,必須能夠突破當下的狹隘、貧窮、饑餓、困窘的限制,讓自己的思想精神遨游于幽深無垠的大海之中,只有在這樣的心靈瀚海中,人才能終有一天,由鯤化鵬,一飛沖天,實現人生境界的飛升。
第二層面,逍遙必須是“高遠”,鵬舉飛升,一定要“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要“絕云氣”,要“負青天”,而且要“圖南”——極南之地,只有達到這樣的高度,才有可能逍遙。這里莊子所想要表達的是,一個人的思想與精神,必須追求高遠,突破當下的名、利、權、位的束縛,甚至也要破空生活中的困窘。比如莊子找河監侯借糧,他只需要個幾升米解決一下今天的饑餓,他根本不考慮明天后天的饑飽。比如楚國王想把相位授與莊子,莊子直接拒絕,比如莊子好友梁相惠子怕莊子取代自己的相位,莊子直接告訴他:你的相位在我的眼中就是一只死耗子,而自己是“非梧桐不棲、非竹實不食、非甘泉不飲”的鳳凰。莊子人生境界的“高遠”要高遠到什么地步呢?超越了當下的一切名聞利養。在精神的空間上,要足夠的廣大無窮。
第三層面,逍遙必須是“永恒”。在精神的時間維度上,要足夠的無限廣大無窮。課文的第五六段,莊子便開始由前面的空間上的高遠無窮,轉向了時間上的永恒無窮。
莊子認為,逍遙,就是“以游無窮”。就要在“無窮”中逍遙,空間的無窮、時間的無窮,所以莊子的逍遙游,就是一種心靈大格局、大境界中,不受現實生活的名聞利養的約束的暢游。這一點,后來的蘇東坡是深有共鳴的,在他經歷過一系列人生命運的打擊之后,在他的《赤壁賦》里,他真切地感受到了莊子的逍遙: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
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
他最終所能走出人生陰影的根本,恰在于莊子的這種“無窮”“高遠”“永恒”“闊大”——豁達!——逍遙!在赤壁賦中,他終于明白了什么是永恒:什么英雄,什么功業,什么理想,都是過眼云煙;什么江渚漁樵,什么舉酒屬客,什么侶魚蝦而友麋鹿,這些快樂自在,也都是一瞬而過,面對永恒宇宙無限長江,那點功業算什么,那點小自在算什么?人生必須永恒,與天地同修,與日月同壽,可怎樣永恒呢?東坡說: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這是他對莊子的理解。
而莊子是怎么說的呢?
文章第五六段: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湯之問棘也是已。窮發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為鯤。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云氣,負青天,然后圖南,且適南冥也。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而彼且奚適也?”此小大之辯也。
在這兩段里,莊子著重強調的是“小大之辯”。
顯然是緊承了第四段中的蜩鳩嘲鵬,百里千里的比喻。
蜩鳩不解大鵬,
行百里者,不解行千里者
自然,莊子說: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夏蟲不知寒冰,井蛙不知大海,斥鷃怎解鵬圖,一個無智慧之人,怎么可能理解大智慧人的心,一個只能活一天壽命的生命,怎么可能理解一個能活千萬年壽命的生命,莊子在這兩段中就是運用類比思維,比喻形式,強調一個意思:貧窮限制了你的想象,不,是狹隘限制了你的想象。
一個狹隘、短淺之人,怎么可能理解高遠、幽深、永恒、無窮這些概念,怎么可能理解超脫名利權位這些境界。
莊子說: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這里的眾人,應該就是紜紜小民,市井俗人,“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之人。這樣的人去體量、比較超脫世俗之人,當然是悲乎了。
詩云: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世人有誰知莊子?給莊子相位,怕莊子搶位,這些人都是不知莊子者,他們常常不解地問:莊子,你到底想要什么啊?
莊子說:我要自由,我要永恒的自由!你能給我頓飯吃嗎,大哥?只要一頓,吃了就走,絕對不會懶你家的。
我給你一百頓飯吃你要么?
不要,我就要一頓!
世人懵圈兒了。東坡明白了。
在文中有兩個問句,真的很經典,一下子體現出了小者對大者的困惑:
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 你哪里用得著要飛到九萬里高再往南飛啊?
彼且奚適也?(此句文中說了兩遍)它將要飛哪里去啊?
這是兩個很普通的句子,但體會一下,生活中這樣的類似的問話是不是有很多:
你何苦這么折騰啊?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不一個境界、不一個層次、不一樣追求的人,是根本無法交流的。
此小大之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