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一則“女孩縱跳33層樓”的新聞報道引起了大家的關注,在這件事中各方都有過錯。首先,文具店老板問題,因3.6元擴大事態,羞辱女孩,看上去泄怒的目的更明顯;再者,老師的問題,報道中說老師得知此事后對女孩進行了安撫并告知了家長,卻模糊了老師對孩子的態度問題;最后,家長的問題,父親得知消息后本想與孩子談一談,卻見孩子睡著而作罷。如果家長多細心關注孩子一些,說不定能發現第二天決定跳樓的孩子并沒有睡好。
這件事情中涉及到的各方都應該從自身角度反思:社會、學校、家庭給孩子營造的環境是怎么樣的。今天,我想從另一個角度來談談其中的問題:父母有沒有教過孩子怎么面對挫折?孩子遇到挫折,父母應該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呢?
孩子受挫能力差,大致有兩面的原因。
1.孩子被保護的太好
一些父母隨時把孩子護在自己的羽翼之下,將所有困難和挑戰都擋在圍墻外,事事以孩子為中心。這樣長大的孩子往往自信不足,面對困難選擇逃避,聽不得批評,受不得委屈,經受不住挫折。
2.打擊式教育
父母經常責備和批評孩子,沒有滿意過孩子的努力,他們認為只有批評才能讓孩子進步。孩子做錯事,他們會說:你看看,告訴過你幾次了,還這樣,怎么就說不聽呢;孩子做對事,他們又會說:我跟你說,別翹尾巴,這有什么可值得高興的。
久而久之,做對事不想和父母說,做錯事,更不敢跟父母說。沒有父母的包容做后盾,遇到挫折不知怎么面對和解決,剩下的就只有選擇逃避的路徑。
想要培養孩子的受挫能力,作為父母一定要先管住自己。
1、包容孩子的情緒
2歲后的孩子容易發脾氣,比如,玩具放不進盒子里,勺子掉到地上等,都會引起孩子的怒氣。家長一定要理解并包容的孩子情緒,引導孩子想辦法或者給予鼓勵,千萬不可責罵孩子。
2、提供有所保留的幫助
父母對孩子的照顧都是無微不至的,在孩子走路摔跤,立刻跑去扶起來;看到孩子穿衣服找不到袖筒,立刻上去幫孩子把衣服穿好,總有一幫到底的習慣。父母一定要給孩子提供鍛煉的機會,否則孩子做事就會缺乏主動性,沒有解決問題的習慣,遇到挫折就放棄。
3、讓孩子知道你永遠在他身后
父母給予孩子的愛和尊重,是孩子自信的來源,是孩子面對一切困難的心理基礎。每次遇到困難,父母在鼓勵孩子的同時,告訴孩子爸爸媽媽在他的身邊,會一直陪著他。
父母本應是孩子最貼心,最信任的人,在遇到還沒有能力解決的問題和挫折時,應該第一時間想到的是父母。
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感受到父母的愛和尊重,讓悲劇不再發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