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繼續學習兒童閱讀指導課程,內容是第四模塊的第九部分《怎么指導兒童寫讀后感?》,這節是魏智淵老師的文章,學習筆記和心得如下。
一、聽課筆記
1.當兒童讀完一篇文章,或一本書,強烈地感覺到有話要說的時候。兒童迫切地想要表達,想要交流,這時候就需要會寫讀后感。
2.兒童寫讀后感的能力,是需要在寫讀后感的過程中練習的。在這里,老師加以適當的指導,就會事半功倍。
3.讀后感有一個基本結構,其他更復雜的結構,都是由基本結構變化而來。這個最基本的結構是:
我讀到了什么?我感到了什么?
還可以把“我感到了什么”再分為兩層:
我怎么看待我讀到的東西(認識)/我怎么感受我讀到的東西(感覺)
這種認識對我有什么啟發/這種感覺對我產生了什么影響。
這樣的話,也可以把基本的結構分為三層:
我讀到了什么?
我認識/感受到了什么?
這種認識/感受怎么啟發/影響我?
這個過程,就是一個正常狀態下的自然閱讀過程。我們讀到一個故事,形成了一個認識或產生了-種震撼,這種認識或震撼,對我們產生了影響。
4.讀后感的開頭,通常不能過長。因為重點不是“我看到了什么”,而是我的認識與感受。“我看到了什么”只是一個引子,引發了后面的認識與感受。
5.主體部分,是描述自己的感受,或者發表自己的看法,或者二者兼而有之。這一部分的關鍵,在于清晰。清晰在于,要試著把感受也好,看法也罷,能夠有秩序地表達出在這個訓練過程中。
6.讀后感經常還會有第三部分,就是將作品與我們的生命、生活聯系起來。
7.一切思考和感受都有內在模型。我們讀一篇文章或一本書,這是一個自然而然的交流過程,是一個書中的內容引發我們的思考和認知的過程,而這個思考和認知,又是建立在我們生命和生活特性的前提下。理解了這一點,就可以在掌握模型和訓練模型的同時,去獲得一種寫作的自由,即“從心所欲不逾矩”。無論多復雜的讀后感模型,都只是基礎模型的組合或鑲套。
二、學習心得
“在掌握模型和訓練模型的同時,去獲得一種寫作的自由,即從心所欲不逾矩。”這句話是這節課最大的收獲。
寫讀后感,首先要尊重自己真實的感受,其次要學習清晰地表達,最后將作品與我們的生命、生活聯系起來。為了實現以上效果,可以借鑒一些模型去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