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源氏物語---千年之謎”本是沖著被稱為日本古典文學的高峰,紫式部原著“源氏物語”去的,但看了電影,卻發現這部電影并非完全按照原著去拍。
簡單的來講一下這部電影的情節,導演是按兩條線虛實交錯的手法,來安排故事發展。
實線,則主要是以原著作者“紫式部”為主角,假設了“紫式部”寫源氏物語的原因,源氏物語里的主角源氏公子光,在紫式部的生活中的取材來源,甚至是也有交代了紫式部本人的一些愛恨糾葛等。解釋了有關于這部作品、這個作者給后人的那些想知而未知的種種秘密,也就是所謂的“千年之謎”。
而就電影來看,紫式部之所以要寫源氏物語這本書,起因是官至從一位攝政太政大臣藤原道長為了鞏固地位,命紫式部寫下源氏物語,想以她的驚世才華作為她女兒保持天皇榮寵的手段,直至她女兒生下皇子,他成為皇子的外公,以保他在朝權勢的鞏固。而紫式部筆下的光源氏也是以藤原道長為人物原型,而紫式部與藤原道長也有曖昧不明的情感糾葛。
虛線,則主要以表現“源氏物語”原著故事為主,但卻不是從頭到尾的將源氏公子光所勾搭過的女人和情節一一展現,甚至是將小說中主人公的花心給稍微美化了,他的多情中帶著點身不由己。
電影基本只交待了源氏公子為天皇最愛的桐壺更衣所生,長的非常俊美自帶光環,但桐壺更衣在他小時候就去世,所以他缺乏母愛。然后天皇又娶了跟桐壺更衣很像的藤壺更衣,自小陪伴他,這就開啟了他與他繼母的那段不倫戀。電影還較多的刻畫了他對藤壺更衣的這段不倫戀的求而不得,放之不下,因此流連花叢,不過也是為情所苦的一個可憐人。而源氏眾姬電影也只刻畫了藤壺更衣、御息所、葵、夕顏這四朵花,而看過原著的也應該知道這只是主人公看得見的后宮花叢的1/4左右。所以我個人覺的,導演有意突出的是主人公為情所苦、為情所累的悲情面,而非全面的忠于原著。
而實線與虛線相交錯的節點除了彼此故事情節不斷向前推移的配合,還有就是用女人因愛所生的嫉妒心。劇情有較多的鏡頭給到了御息所因源氏公子感其對他的關懷備至而倍感壓力,所以開始對她疏遠冷淡,開始招惹其他女子。因此御息所因愛生嫉,嫉妒之心轉化成了怨靈,弄死了源氏公子而后招惹的夕顏和葵兩個女子。而虛線中御息所所生的嫉妒之心和實線中紫式部自己心中所懷的怨靈似有不謀而合之處,而原本只處于實線中的陰陽師卻也能穿越到虛境中去收服御息所所生的怨靈。
就我個人來說,看了“源氏物語---千年之謎”,感觀上除了以上提到的,電影制作方并非完全忠于原著,甚至美化了源氏公子光的多情花心面,突出了他的悲情面。
直觀上就畫面道具安排上還是與原著所處的平安王朝較貼近的,刻畫的日式宮廷細節處也是很精細的。
都說“源氏物語”在日本開啟了“物哀”的時代,電影在“物哀”這點上還是較貼近原著的。
首先就電影配樂上,基本都是用純音樂,所有的曲調或凄清或荒冷或悲吟,總是略帶悲傷,通篇沒有一首完整的歡快旋律。
其次就是電影的畫面感了,整體都是略帶灰暗或灰黃的光感畫質,視覺上就給人一種略帶壓抑感。甚至是給到描繪田野生活的鏡頭也不例外。
還有就是人物的名字上,如夕顏,黃昏盛開,翌朝凋謝。
而原著與電影共同想要傳遞的一個主題就是“情”。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癡兒女。
情自古至今有不計其數的離人騷客寫過,但又有多少人參破過。情是甜、是苦,是纏綿繾綣時的百嘗不厭,是求而不得時的百爪撓心,是放之不下時的輾轉難眠。
情能生愛、能生妒、亦能生恨。情苦的源頭,大多不過是寂寞。情難,遇上一段情投意合的感情更難,所以能遇上就當好好珍之惜之。切莫三心二意,不然必然也是要付之相同的血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