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權力原則”的部分,重復的最多的相似原則就是“越管越亂”原則。優質的管理和領導在于發揮下屬自主的能力,而非事必躬親。這個事情,或許涉及“權力”與“管理”的本質問題,可能需要分幾個部分來探討。
1?人性喜權。吃不了的飯,人們知道選擇不吃;讀不懂的書,人們知道選擇不讀;而無法勝任的高位,卻人人希望擁有。管理是一種能力,而尋求管理者的地位卻是與能力無關的人性。權力周圍一定會聚集許多無能之人。或者想地更加生活化一點,如果自助餐餐廳可以帶走食物,那聚集在食物周圍最多的人一定不是最餓的人,而是最擅長推擠和鉆營的人。
1-1帕金森定律。無能的權力者目的是維護自己的權力,而非做好管理。歷史學家帕金森曾在1957年的《經濟學家》上總結了此定律,用以描述為何官僚機構行政效率低下。
一個不稱職的官員,可以有三條出路:
一是申請退位,把位子讓給能干的人。
二是讓以為能干的人來協助自己的工作;
三是任用兩個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來當助手。
其中,第一條不符合喜權的人性,第二條會導致能干的人取代其位置,損害其原本的權力,而第三條,就會讓其權力穩固,同時整體組織的效率越來越低下。而且等水平更低的人繼承權力之后,繼續執行第三條,就會讓整個系統水平越來越低。
一個人,可以分為能力與負擔兩方面。任何人都有能力處理一些事物,同時也會為系統或別人帶來一些麻煩,比如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時間成本,相互之間的猜忌等等。如果組織內部都是有能力的人,而且人數較少,會大大降低人帶來的負擔,發揮能力。而能力差的人聚在一起,且人數眾多時,整體的能力會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而增加的負擔卻會大大高于能力。主持一個小組項目總是要比主持大組項目容易很多。
人性的弱點會在無能力的人相處時被完全發揮,拉幫結派、推卸責任、以鄰為壑、各打小算盤等等。精力全都花在這上面,就已經夠累的了,再加上溝通成本等,更沒有什么精力做事了。在英劇《是,大臣》中就有一個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例子,一所醫院建成,但是因為資金問題無法雇傭醫生開門看病,卻為日常文書工作雇傭了百八十個文職人員,每個人都在醫院沒有醫生、沒有病人的情況下忙得不可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