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閱讀《觀呼吸》一書,受益匪淺。書里面說,禪修應該被應用在日常生活中,萬事皆可成為修行。做事情刻意放慢動作,觀察自己的動作和感受,就能起到一定的禪修的效果?;叵胱约哼@幾個月來培養的穿衣、換衣的生活習慣,算是生活中的禪修。
問題
我原來在家放東西很隨意,脫了衣服就隨手放在床上、椅背上。也因為隨便放,所以常常找不到要穿的衣服,繼而就不斷的拿洗凈的衣服穿,最后導致衣柜外堆積的衣服越來越多。有時候老公也抱怨說,寶寶房里和他房間里都是我的衣服,搞得房間很亂。
幾個月前,我在衣柜里找家居睡衣,發現衣柜里竟一件都沒有。才發現客廳餐椅椅背上、寶寶房間衣架上、老公房間衣架上、椅子上,都是我的衣服,厚的、薄的總共有十幾件。一下子我就受不了自己了。最后,我留了一套穿,所有的衣服都放洗衣機洗了。
改變
我下決心改變,就定下了家里穿衣、換衣的幾個規矩:
- 一周一套外穿衣服(除了天氣變化過大),一周一套家居服。
- 用存量解決問題,不用增量。
- 下班回家換家居服,一定有意識地及時把外面穿的衣服收納好,絕對不隨便放。
“用存量解決問題”什么意思呢?比如說,家里某天暖氣不給力,有點冷,也不刻意拿更厚的家居服來穿,直接在家居服里穿秋衣秋褲來解決。及時收納,不隨便放,是在有意識地察覺自己放衣服的動作,符合禪修中對當下保持覺知的理念。
其實,只持續了一段時間,效果就非常好。家里衣服雜亂的現象幾乎沒有了(以前也只有我一個人比較嚴重),家里空間感覺都大很多,居家心情舒暢。穿衣有了規則后,按照規則來辦事,有成就感,心理上也感覺輕松很多。
這個習慣我現在也用在了放眼鏡、找眼鏡的難題上。我不喜歡戴眼鏡,所以常常一有機會就會摘下來。但會沒意識地隨便放,想用時就找不到,周末在家里經常一天要找很多次眼鏡。婆婆估計早就看不慣,提過一兩次說我總在找眼鏡,但礙于情面一直沒大說我。最近我就刻意留意自己摘眼鏡、放眼鏡的行為,刻意放慢動作,留意眼鏡的取下和放下,有明顯地效果,很多時候不用找就知道眼鏡放在了哪里。
感想
《觀呼吸》這本書,剛開始看時感覺內容不如《佛教的見地與修道》,但看到后面,才發覺此書的精妙之處。尤其是,它將我們的日常生活融入到它倡導的禪修行為中,讓人豁然開朗,不再覺得禪修非常遙遠。
禪修,我認為就是幾年前很火的“元認知”。這兩本書,很大一部分都講的是這個。形象一點說,就是像有第3個人在看著自己的一言一行一樣去察覺自己的語言、思維和行動,這樣能極大地幫助我們平復情緒、控制注意力。不僅是生活習慣,生活中一天24小時發生的事情,都可以是禪修的實驗場,只要有意識去保持警醒與覺知,注意當下正在發生的事。這樣不僅脾氣會越來越好,時間利用率、工作效率也會越來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