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開往北京的高鐵上,望著窗外離我越來越遠的武漢長江大橋,想起一個詞“歸屬感”。
8歲那年離開故鄉,不知不覺跟著父母在已經北京生活了25個春夏秋冬。
曾經以為北京落戶,北京買房,成家立業就有了家,有了家也便有了鄉。但內心的感受告訴我,家和家鄉還有很大的距離,在北京我有房有車卻沒有鄉的感覺。
當那種莫名的失落涌上心頭時也說不上為什么,你以為屬于你的東西,伸手卻怎么都抓不住。北京它不會因為你在意它而更加疼你,也不會因為你離開而不舍。
原本以為離別時我會瀟灑的跟親人說:再見,我們明年放假再回來!
姥爺在送行隊伍旁邊握著我女兒的手,偷偷擦著眼淚說:你們再回來不知道我還在不在。
抱起女兒我默默的溜進車里,關上車門、車窗、看見我媽已經在車里哭得像個淚人。
媽媽在我這個年紀和爸爸一起來北京,那年她33歲,我8歲。
今年我33歲,我的孩子3歲。
2
右手抱著女兒,左手伸出來用食指,指向遠方被雪覆蓋的山脈、近處的田地、腳下河流自豪地告訴女兒:這是媽媽出生的地方,這里有我的姥姥,姥爺,姑姑,姨……有我全部的家人。
13歲那年回老家,手里抱的是三姨家的妹妹,那年她不到一歲,今年她20歲。
女兒說:媽媽我有一個新朋友她叫徐梓星,還有一個朋友叫悅悅。
徐梓星我外甥女今年4歲
悅悅是我妹妹今年2歲。
他們都生活在我的故鄉。
女兒說:媽媽,悅悅她是我的妹妹。
初八我們在姑父家吃最后一頓晚飯,因為第二天一大早要返程回北京
姑父說:過去喝酒拼的是酒量,現在喝酒喝的是感情。邊說邊往我們碗里夾菜,他說農村人不懂城里的那些禮儀,只知道把自己認為最好吃的東西往別人碗里夾,只要吃干凈他們就開心,只要有人夾菜我和老公都會舉起碗接著菜。
初四給姑父發短信,我們初七去給他拜年。
姑父好久才給我回復:我在家里等你們。
后來才知道,收到短信的時候他已經被堵在重慶開往武漢的高速路上三個多小時了。
姑父出生在重慶的大山里,他總是喜歡自嘲。說自己是山溝里出來的沒什么文化,為了下一代一定要留在大城市,環境對孩子的影響特別大,于是19歲在武漢當兵的他決定留在武漢,如今兩套房一輛車,兒女雙全,他的女兒叫悅悅,姑父78年出生,每晚上把女兒哄睡著了,還要看會書學會兒習,凌晨2點之前沒睡過覺。
姑父說看到短信一直在想怎么安排我們?怎么讓我們吃好住好?
姑父,小叔、老公三個人喝了兩瓶52°白酒,老公喝的話都不清,姑父喝的走路都打恍,小叔最實在,喝完趴在桌子上睡覺。
但是他們都很高興,走的時候姑父開車送我們去高鐵站,其實打車去高鐵站也很方便。
3
會成時媽媽開著車,后備箱蓋差點關不上:有雞蛋、有豬肉、有香腸、有青菜……滿滿的都是家人對我們的厚愛。
路上二姨打電話責怪我,走的時候沒路過他們家門口,她給我們準備了桃膠,我們沒帶走她說她不高興。
姑姑把雞蛋裝在鞋盒子里,鞋盒子外面纏滿了透明膠帶姑姑說:雞蛋是自家養的雞生的,拿回家給孩子吃北京買不到。
我跟我爹說(在我們老家,爸爸的弟弟我們喊爹):走的時候給我一瓶自己做的臭豆腐,快30年了忘不掉那個味道。
爹滿口答應了說:好、好、好、那個東西家里有的是。
走的時候他卻給了我們半頭自己養的豬,肉很香,不確定我們愛不愛吃腌制的豬肉,所以沒往豬肉上撒鹽,冬天天氣冷,豬肉凍成冰了,所以也不容易壞,回家放冰箱吃的時候直接切。
那個裝豬肉的麻袋里沒有臭豆腐,因為他覺得那個東西不值得拿。
姥姥從他們家菜園子里摘了一麻袋“泡泡青”說那是我爸愛吃的。
姥姥今年80多,十幾年前腰已經彎成了90°,平時靠拐杖走路,她手里拿的那根拐杖是我2014年送給她的,姥姥拿著拐杖,逢村里的老太太就咧著嘴說:這是我外孫女出國給我買的。
14年我跟老公出國度蜜月,并沒有從國外給她買拐杖,舅舅給我打電話的時候,我已經回國。舅舅說:姥姥他們村里有一個老太太,天天說兒子從武當山給她買了根拐杖,你姥姥特別生氣,問我能不能從國外帶回來一根拐杖給姥姥,人老了都喜歡攀比,比誰家的后人更好,更孝順。我從網上買了一根進口的拐杖給姥姥郵寄了回去,舅舅騙姥姥說:這是我從外國給她買帶回來的。
從此姥姥多了一個炫耀的資本,因為這個德國進口的拐杖徹底碾壓了那根武當山拐杖。
5年了,那根拐杖還跟新的一樣,姥姥舍不得用,只有出遠門的時候才用。
我說:用吧姥姥,壞了我再給你買新的。
姥姥說:好幾百塊,太貴了,總讓你花錢心里過意不去。
其實那根拐杖才三百多塊錢,我給女兒買的耐克鞋都要四百多。
有些事不感同身受,我想永遠也不會理解老一輩人過的那么節儉圖什么?就像我不理解婆婆為什么會偷偷的把我扔掉的衣服又撿回來穿到自己身上。
14年送姥姥的那根拐杖,現在就靠在姥姥的椅子旁邊,一動不動因為姥姥舍不得用,所以拐杖貼近地面的橡膠皮子幾乎沒有磨損。
而婆婆穿我仍掉的那件衣服被我發現時,是我讓她去試衣間里試衣服。
婆婆不好意思的說:看著衣服好好的,扔了可惜。
想著那件被我扔掉又穿著婆婆身上的衣服。
看著倚在姥姥身旁“新”拐杖,心里酸酸的……
媽媽拒絕姥姥送的青菜時,姥姥原本彎曲的腰一下子就直起來了,拗不過。只好看著他們往車里塞,一直塞到后備箱裝不下。
老家人的熱情,從菜的數量就能看出來,一天三頓飯,每頓都20多個菜,生怕我們吃不好,住不慣。
南方的冬天沒有暖氣,我們去超市買暖貼時,售貨員說我們這里不賣暖貼,不過我自己有一個可以送給你們。她還說一位東北的大媽來我們這邊凍哭了,這邊確實冷。
還沒回家之前,二姨已經把帶空調的臥室給我們騰出來了,說讓我們放心的回來,保證不冷。
三姨帶空調的主臥也被我們“霸占了”。
家人對你們的好,不是在言語上而是在行動里。
你無須開口,他們已經做到了。
后來擔心車超載,我們一家三口坐高鐵回北京。
高鐵上我問老公:這次跟我回老家什么感受?
他說:“難忘!”
我問女兒這次度假開心嗎?
女兒說:開心。
4
上一次回家是6年前,下一次是什么時候我不知道,我希望能夠快一些,不為別的只為那么多年一直把我們放在心里的家人!——無論多遠,也無論多久,我們都在他們心里。
2019年大年初一,我們開車行駛了1110公里從北京到武漢,用11小時,到家的時候夕陽的余光映射了整棟房子特別溫馨。
春節之所以成為24節氣當中最重要的節日,是因為春節被賦予了一個重要的意義——回家.?
字典上歸屬感是指個體與群體間一種內在的聯系,是某一個體對特殊群體及從屬關系的規劃,認同和維系。而我的歸屬感就在那里,那里有我的姥姥,姥爺,姑姑、姨、無論多久,多遠有你們在那里就是我的家,我在那里沒有房子,但是有家的感覺,在北京我房子,但卻沒有歸屬感。
有人說世間所有的愛都是為了相聚,唯有父母之愛是為了放手,姥姥姥爺把爸爸媽媽放走了,那是他們對子女的愛,我媽沒有把我放走,因為他們品嘗過離別的痛,所以他們希望我們在身邊,而我希望女兒無論多大,“歸屬感”這個詞都不會成為他內心的缺失。
高鐵上,我一直在想,如果他們來北京,我會怎樣帶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