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閱讀原文片段】
選自《非暴力溝通》,摘錄自32頁。
? ? 非暴力溝通的第一個要求是觀察。將觀察和評論混為一談,別人就會傾向于聽到批評,并反駁我們。非暴力溝通是動態的語言,不主張絕對化的結論。它提供在特定的時間和情境中進行觀察,并清楚地描述觀察結果。例如,它會說“歐文在過去的5場比賽中沒有進一個球”,而不是說“歐文是個差勁的前鋒”。
【I拆書家講解引導】
“歐文是個差勁的前鋒”,聽到這話你對歐文作為前鋒的球技如何還是沒有明確的概念,而如果對方告訴你“歐文在過去的5場比賽中沒有進一個球”,你是不是會有一個非常清晰、明確的印象了。
非暴力溝通的第一要素就是觀察。什么是觀察?觀察就是我們仔細觀察正在發生的事情,不管是否喜歡,清楚地說出觀察結果,而不作絕對化地評價。最近,很多朋友開車都被罰了,原因是在斑馬線前未避讓行人。試想,交警開的罰單,若只寫XX每次看到過斑馬線的行人都不停,扣三分,罰款兩百……你服不服?肯定不服,對不對?但如果交警拿出攝像機,給你看他拍攝到的某天某時某分某秒拍下的你違章的照片給你看,這時,你服不服?這里的區別是什么?罰單上寫的是主觀評價,相機里拍的叫作客觀事實。所以,我們在與人溝通時,對方更愿意相信你對客觀事實的描述還是愿意相信你的主觀評價?所以,在與人溝通時,使用絕對化的評價容易引起無意義的爭吵且不能讓人信服,而當我們用語言或文字描述我們觀察到的客觀事實時,更能夠讓溝通對方信服,從而使溝通更有效,這里的描述客觀事實就是觀察。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說“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所以要進行有效的溝通,第一要素就是觀察。對于大多數的人來說,觀察他人及其行為,而不評判、指責或以其他方式進行分析,是難以做到的。怎么做呢?有如下三步:
第一步:判斷你要表達的內容是觀察還是評論。觀察和評論是有區別的,但有時我們自己沒有清晰地認識便脫口而出,所以在日常溝通中,我們要能夠準確區分我們表達的是評論還是區別,如:
1)缺乏依據的是評論。如老公對老婆說“你花錢太大手大腳了”,老婆多數會反駁,我哪里大手大腳了。而如果這個老公說“我們家衣柜6個格子放滿了你的包,上周才買了一個一萬多塊錢的包,這周又花1.5萬元買了2個,而我們倆都是普通的工薪階層……?!比绻@么說,老婆還能反駁你嗎,這里表達的就是觀察。
2)把推測當作唯一的可能是評論。如你的兒子不喜歡吃蔬菜和水果,你對他說“如果你不吃蔬菜和水果,你的健康就會出問題”,這里你認為你的兒子不吃蔬菜和水果就一定會出現健康問題,而其實這只是你的預測。如果你說“如果你不吃蔬菜和水果,我就會擔心你的健康會出問題”,這里表達的就是你的觀察了。
3)把主觀想法當作事實是評論。如有的人覺得舒琪的嘴巴像兩根香腸,所以說“舒琪長得很丑”,還些人覺得舒琪的嘴唇很性感說“舒琪很漂亮”,而不論你怎么說,都會有一部分人反駁你。如果你說“舒琪的嘴唇太厚,對不喜歡厚嘴唇的我而言沒有吸引力”,因為你表達的是你的觀察,就不會招人反駁了。
第二步:留意發生的事情及其時間和地點。在通過第一個步驟地練習后,我們已經知道如何區分評價和觀察了。但有很多人雖然知道有區別卻因為忘記了觀察到的事情,而只能表達評價了。所以第二步就是要將發生的事情及其時間和地點都記錄下來,有的人記性比較好,可以用他的最強大腦記下來,像我們這種記性不好的建議好養成用記錄本或手機記錄的習慣。
第三步:清楚描述觀察。這里要強調的是在溝通前再自我審視一遍,注意自己是否清楚地表達了觀察結果,而未作絕對化的結論。
【A1聯系過往經驗】
昨天因為一些不可抗力導致凌晨一點多來睡,早上起來時,已經7點45了。我心想如果這個點趕去單位還是會遲到,不僅吃不到食堂的早飯,而且被人發現我遲到的概率比較大,于是我決定干脆在家里吃完早飯再去上班。沒想到老媽看到我快遲到了還在家吃早飯,就大發雷霆,說“你還真不適合結婚,這結了婚的哪個可以像你這樣總是搞不贏。別人都要跟老公搞早飯吃,你是自己的事情都搞不完哪里還有時間跟別人搞飯吃,你最適合一個人過!”。聽到老媽說完這番話,我該怎么辦?我什么也沒說,繼續吃我的早飯……
從我媽的話語里,我聽到的信息只有她的兩個判斷:1.我不適合結婚;(絕對性評價)2.結了婚的女人都要幫老公做飯吃(絕對性評價)。而我當時的想法是:1.我確實是單身,所以我踐行了你的判斷;2.鑒于我沒有老公,所以老公們是否需要老婆做早飯給他吃,不在我需要操心的范疇。在這個例子中,我不清楚我媽希望我給出怎么樣的互動,我甚至認為她并不希望跟我溝通,她只是沖著我發了一頓牢騷。所以,我只能選擇繼續默默地吃著早餐。雖然我猜測她也許是想表達她認為遲到不對,要我以后不要遲到(畢竟今天的遲到已經發生了,你怎么要求都不可能改變已經發生的事情)。但我已經連續早睡早起早到單位保持了快兩個月了,我也已經向我媽說明了昨天晚歸的原因,她如果是擔心我明天又晚起又遲到應該直接把她所觀察到的告訴我,包括她看到的事實和她擔心的情況。而這次,我認為她只是說了一段氣狠狠的廢話。
【A2規劃今后應用】
這段時間在忙著報銷今年科室同志為工作墊付的開銷票據,這項工作需要科里所有人簽字,還要找財務和相關主管領導審批。在做這項工作時,我要同事A將所有票據簽好字再給我去報批,第一次A簽完后給我,我準備報批的時候發現了幾張A沒簽完的票據,沒想到補簽后重新給回我的票據又發現一張沒簽的,我只得將所有的票據重新檢查一遍,清查出所有A漏簽的票據給A簽,卻發現A已不在辦公室……。今天票據全部準備好,因為相關領導不在又耽擱了一天。因為財務關賬在即,同事們對報賬的事一定很焦急,如果明天A怪我做事效率低,這項工作做了那么久賬都沒有報完。我應該怎么說呢?如果是以前我會直接說“你什么意思,就只會怪我,難道你沒有一點責任嗎?”而現在我會先想一想這些話表達的是我的觀察還是我的評價?!熬椭粫治摇?,這屬于把我對A的主觀想法當作了事實,是評價;“難道你沒有一點責任嗎?”這是一個反問句,換成陳述句表達為“你也有責任”,這表達的是我對A的沒有依據的評價,所以同樣是評價。如果我這樣表達,雙方一定會就“我哪里怪你了”,“你就是怪我了”,“我又沒說我沒責任”,“你就是想把所有責任都推給我”這些評價與反駁類的內容進行毫無意義的爭執(區分)。所以,今天我會將上次去找A簽發票的時間以及找其他人簽發票的時間和遇到的障礙記錄一下(記錄),然后再A明天怪我后對他說,“上個星期一我把所有發票整理好后請你在所有發票上簽好字,周二你給我時,我發現有幾張漏簽了。當我將所有你漏簽的7張發票整理好請你補簽時,你出去辦事了。這中間……”,我會把這段時間報賬過程中所有遇到的阻礙都清楚地敘述出來,而不會再像以前那樣給出一些絕對化的評價(清楚描述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