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yond
說到搖滾音樂,在我們國內,70后,80后可能會想到崔健,想到零點,想到黒豹,90后和00后的朋友可能會想到汪峰,喜歡英文歌的朋友可能會想到披頭士和MJ,但是在香港,有一支我們很多朋友都非常喜歡的本地搖滾樂隊,他們成立于80年代初期,在90年代到達影響力的巔峰,2005年宣布解散各自單飛發展后,這種影響力還有增無減,現在一些00后的弟弟妹妹也開始聽他們的歌,他們就是beyond樂隊,組成于1983年,大家比較熟悉的成員包括已故的主唱黃家駒,
四子時代
吉它手黃貫中,貝斯手黃家強,鼓手葉世榮,1993年6月主唱黃家駒意外去世后,樂隊以三人姿態出現,2005年宣布解散后各自單飛發展。
2005年告別演唱會
我想問一下,有沒有哪位朋友第一次聽他們的歌是透過視頻來聽的。如果有,你應該是個00后,我相信大部分8090后的朋友都會見過這個
磁帶時代
在整個90年代,音樂是透過磁帶傳播的,到了后面,有了VCD和DVD,我們有了光碟,其實在磁帶和光碟之間,還有一個短暫錄像帶時期,我記得那時候我在上中學,周末經常翻墻出去看錄像,我記得有一個錄像廳,在電影開始前經常會播放beyond的演唱會。我為了看這個演唱會片段,就算不喜歡看后面的電影,也會買票進去。在互聯網時代,這種行為是相當不可思議的,現在只要你想看,不管是文字,音頻 ,視頻,網上都可以找到,在關于beyond的所有的報道中,我認為相對比較客觀的要數《三聯生活周刊》的一個專題報道。他們把beyond的歌曲比喻為撒了一點人文作料的心靈雞湯。這話有一定道理,同時我也覺得最大的亮點,也是最值得很多搖滾樂隊學習的一點是,他們流行和搖滾之間,或者說在理想和現實之間,找到一個很好的平衡點,開啟了一個搖滾音樂的流行時代,在這個過程中,黃家駒的角色就相當于東北二人轉中的趙本山,把一些大眾短時間內難以接受的搖滾元素過濾掉,讓這種加入了流行元素的搖滾音樂走進大眾視線。
光輝歲月
最后,如果拋開音樂和市場,beyond代表的其實是一種精神,一種堅持自我,超越自我,永不放棄的精神,在他們二十二年的搖滾生涯中,從早期的《永遠等待》《再見理想》到顛峰時期的《光輝歲月》《海闊天空》再到后面的《抗戰二十年》這一路上這些歌大部分都是反映他們當時當地的所做所想,這一點在流行文化泛濫的中國樂壇是非常難得可貴的。
beyond
在beyond三人當中,我最佩服的是鼓手葉世榮,1999年底,beyond樂隊宣布暫時解散后,已經38歲,性格內向最不被看好的葉世榮開始了艱難的轉型,為了得到更多的現場演唱經驗,他只身一人拿了一把吉它到了深圳,放下自己的身段,以一個新人的姿態,不管場子大小,不管有沒有報酬都去演唱,目的只有一個,積累現場演唱經驗。
鼓手葉世榮
今年是2017年,他已經54歲了,還活躍在搖滾第一線,到處巡演,做推廣和培養新人,這份精神,已經超越了音樂層面。
葉世榮
他的這些經歷深深觸動了我,我想到我自己,為了追求自己的夢想,只身一人來到廣州,在toastmasters international的講臺上,為了提升自己,在各個俱樂部之間奔走的日子,每當我感到徬徨的時候我總想到他。我想我們每個人也一樣,不管你是個搖滾巨星還是個普通人,在追夢的路上都一樣有挑戰,不管你年齡有多大,不管你面對什么樣的困難,只要你有這種打不死,永不放棄的搖滾精神,一定會走出屬于自己的一片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