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頂之下》讓環保變成了一個“熱詞”。既然是“熱詞”,就會有冷下來的時候。環保是很好,可人們覺得還有更緊急更重要的東西,比方說:車子,房子和孩子。事實上,環境和每個人有關系,卻又和每個人都沒關系。拿我們每天共同呼吸的空氣來說,工業排放,汽車尾氣和工地揚塵是灰霾的幾大來源。可具體到每個普通市民,學生的行為,似乎又沒有什么責任。這些好像和我關系都不大。環保,與大學生有什么關系?最多就是舊物回收改造,吃飯不剩飯菜吧。
以我服務的機構——拜客廣州為例,拜客致力于推動廣州成為單車友好的城市,讓人們享受更優質的城市生活。且慢,單車怎么會和優質城市生活,怎么會和環保掛鉤呢?要是我只坐公交和地鐵,不騎車呢?在過去幾年的工作中,我們發現了一個驚人的事實:
私家車占用約90%的道路,卻只能運輸40%的人
根據《2012年廣州市交通發展年度報告》,2012年公共交通與個體交通的比例基本維持在2011年的6:4水平。這意味著全廣州有6成人是靠公交汽車、地鐵和出租車等公共交通方式出行的,剩下是私家車。在《廣州市主城區交通容量分析報告》中發現,地面公交與社會車輛的資源占有比是12:88。現在是2015年,這個數據恐怕不會相差太遠。
公共交通的投入和支持不足,服務水平自然不高。小汽車作為交通工具,兼具舒適性和私密性,市民想買車代步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可廣州的道路資源能夠承載這么多人的購車需求嗎?
停車占用空間大,廣州已不能容納再多的小汽車了
一個令人難以接受的事實是,盡管購買小汽車在今天并非難事,停車卻成為問題。與其他國內外大城市一樣,小汽車帶來的諸多問題讓城市管理者頭疼。2015年,廣州的中小客車保有量約200萬輛,是香港的3倍多。可廣州只有64.94萬個營業性停車泊位,還有非經營性停車泊位,包括單位內部停車場,空地、城中村等。
所以我們不難看到馬路邊成為違規停車的場地。這樣最直接的后果是自行車道被機動車蠶食,就連不少人行道也難逃厄運。力量的強弱代替規則成為馬路的生存法則。如果我們留心觀察思考,這也是交通堵塞的主要原因之一,公共汽車因此延誤,乘坐體驗變差,更多人不愿意搭乘。
在未來,大城市的人口越發增多,相應的道路資源越來越稀缺。在沒有革命性的科技發展前提下——小汽車可以折疊或者放上天空中——小汽車的使用成本只會越來越高,完善公共交通是唯一的出路,就像香港和東京。
自行車——Less is more 。
大城市的邊界不斷向外延伸,出行距離越來越長。住在番禺,到天河上班是不少人的選擇。退一步來說,廣州天氣炎熱,橋梁多,自行車能發揮些什么作用?她不昂貴,讓人沒面子;沒有冷氣,讓人不舒服。相比現在的各種智能交通工具和共享理念,自行車可謂是落后。
這些長距離出行中突顯出來的缺點,映出自行車車在短途出行的巨大優勢:體積小,不占地方;出行靈活,隨處可達。當自行車成為公共交通的接駁工具的時候,這些優勢就變得很可觀。試想一下,公共交通完善,而最后一公里有單車來接駁,還需要擔心小汽車泛濫帶來的問題嗎?
在我看來,既是體積的less,又是出行范圍的less,成就了城市交通的more。
騎行,城市中人與自然的和解之道。
在城市中生活,每天不外乎是走出鐵盒子,鉆進水泥盒子。騎行帶給你不一樣的感知世界的方式:迎著風,看看朝陽,踏著落葉。城市不再是冷冰冰的,而是有溫度的,花香鳥語固然美好,酷暑嚴寒也有其魅力。當選擇這種生活方式,我們開始感悟和探討事物與人的關系,而這些能把我們帶往人與自然的和解之道。
因為當我們關心單車像關心糧食和蔬菜一樣的時候,我們會去爭取優質公共交通服務,慢慢地放棄對小汽車的迷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空氣慢慢變好,道路更加安全,人們更愿意走在路上,騎在路上。
這些轉變不是一部紀錄片能夠帶給大家,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