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題:
本次訓練營學習的知識和我之間的聯系——
讓我領會只有真正去做了,寫下來了,才會真正看到自己的盲區。一直以來自己積累的理論知識挺充足的,以為知道了就等于懂得,卻在實踐的時候忘記,依舊是那個什么都不懂、知道卻沒用上的狀態,所以對我的現狀并無改觀。
而本次訓練營,提供了一整套理念、方法、流程、工具和案例,并由永澄老師帶領我們一步一步走實了,一天一個主題階段性遞進的安排也給我們留足了充足的思考和吸收空間,帶領我們做出了自己的小成果,在這個“結果”的路上,我們領會的更多,看清自己的更多。讓理論客觀具象的體現在我們的實踐生活中。
啟發語錄
1.不要在解決問題的路上困于方法,忘記初衷
【提問】我是丁又專,目前在做“365青年成長計劃”,有12-3人,在“自愿打卡”階段;但感覺已經有點“堅持不下去”了,請問現在是在群里說明一下,還是按照今天老師您說明的方法,和小伙伴分享,一起練習呢?
【回答】“堅持”本身就是有時間段的,如果要用堅持,時間不要超過3天,超過3天的堅持很快就完蛋了,沒有人有這么高的意志力。我在活動中提到過,你到底要解決什么問題,解決這個問題的方式中打卡是不是最好的方式?如果是,那就搞下去,增加些彈性機制和運營手段,如果不是,那在錯誤的路上早點停下來,也是一種成功。
2.你選擇的方法是你能力所及的嗎?
我們最大的問題就是去做自己能力遠遠達不到的事情。比如說時間管理,你在沒有了解基本框架的情況下如何去邊做邊實踐,我認為這是不現實的。你應該設定一個目標,通過一個月的學習了解時間管理的框架,然后找到一個自己最需要的點,來設置一個合適的習慣。我個人建議,你不如設置一個每天三件事,先開始入手。時間管理,其實是一種管理手段,不完全是習慣。如果沒有管理思維支撐,只是學習和實踐,也是搞不定的。
我建議,你把自己遇到的問題說出來,我給你解決掉,然后看看用什么具體的手段來優化,而不是直接找到“時間管理”這個解決方案
3.做之前弄清背后的目的
你到底是要早睡還是要早起?你要的是哪個?我個人建議,弄清楚背后的目的,即便它是表層習慣。你要的是什么?如果要早起,那么早睡就不是習慣,而僅僅是一個保障機制;如果你要有這個保障機制,那你就單純訓練早睡,而不要增加早起。你可以在訓練三個月早睡之后再增加早起。
4.習慣是個人成長的保障和加速器,但不能是一次性的。
【提問】我是張詩穎 我要養成的習慣是:持續30天澄清價值觀學習輸出。我的標準考評值以輸出時間的番茄鐘衡量(比如,day01,標準考評標準為閱讀+輸出=4個番茄鐘),會有風險問題嗎?
【回答】感覺很僵化,雖然你的文章特別棒。明顯應該是一天解決一個問題,你要學習難道不是以解決問題、輸出框架為導向的么?你的這個習慣不是一個習慣,而是一個目標的前決條件而已,這個目標就是未來用要事優先的方式來要求自己,為了達到這個,所以你要去探索所謂的價值問題。雖然我認同你的做法,但是我不認為這個就是個習慣。這是個任務,每天一個的設置是你對任務目標的質量要求罷了。還不如每天就價值提出一個問題來的實在,雖然也是個任務,但是畢竟是習慣化,做做也無妨。
5.明確背后目的,了解能力現狀,以此為依據來確定習慣的設定。案例:
但凡每天都做的,除了刻意訓練的項目,剩下的就是維系生命的,其他的一概不用每天做。所以,你的表層習慣是每天1k字,要問清楚目的是什么,如果是為了刻意訓練,那可以設置(但是我覺得也笨笨的,明明應該設置是精深訓練質量,而不是數量),否則,設置這個表層習慣,說明你沒有考慮清楚。
我給你個參考吧。我武斷地判定你的輸出系統不完善,缺乏素材層的建設,也就是說你沒有平時的素材積累,只是單獨的文章輸出。這本身就是一個認知不足的錯誤,你應該先建立素材層輸出的習慣。然后素材層有了,你就可以實現“我有靈感就可以每天寫幾千字”了。而素材層提升是你當下缺失的,你的表層習慣應該設置為:每天積累3張素材卡片,每張卡片字數不少于200字。然后把幾張設置為彈性指標就可以了啊。
6.日計劃和日回顧這樣不好量化的表層習慣用計劃完成率做指標。
【提問】我是-惠 對于日計劃和日回顧這樣的習慣,怎樣的設置標準才合理能。是按照今日完成的工作的量所耗費的時間,精力,還是其他?而且每日的計劃內容是否能夠完場其實還和做事時的專注程度和效率有關,這樣的話我是否該把我的習慣調整成專注只做一件事情,然后用專注的時間來衡量?
【回答】日計劃和日回顧就是行為的習慣化,是一個典型的表層習慣。我覺得指標可以定位:計劃完成率。用完成率來訓練計劃的精準度和掌握度。
只不過,要考慮更大的彈性,以及過程中的彈性,可以為自己增加緊急豁免權。畢竟,未來不可見,不能掌控的事情太多。計劃本身就是一個高彈性的事情,要看你是否具備相關的知識進行設置。
要記得設置的時候,稍稍高出自己的能力一點點,要有趣,要有彈性,偶爾要高挑戰。
7.變化頻繁不好嗎?看為了什么?過程中不要評判自己
【提問】我是beatrice娟 我感覺您的彈性計劃大概分三步走,有三種節奏,開始有點小難度,中間稍微歇會,等穩定了,再使勁往上沖一沖。我對自己早起的期望是最遲6:30起,最高標準是6:00。永澄老師的那個早起計劃我覺得變化比較頻繁,我就按照快-慢-再快的節奏來設置不同難度的起床時間,您看可以嗎?另外,如果哪天起床比最低標準都慢了2分鐘,那算失敗嗎?該設定懲罰手段嗎?還有就是,我想問永澄老師,您起床是自然醒還是鬧鐘叫醒?
【回答】“變化頻繁”從來都不是問題,關鍵是它會影響你什么。你覺得變化頻繁就要改成自己想要的樣子,有效性能否確保保證?變化頻繁是否觸碰了小我?所以,如果變化頻繁通過理性思考之后判斷確實不適合,那就調整,否則,謹慎調整。因為這是我花了時間、精力和金錢打造的體系,是有道理的,風險保障達到了最大化。
此外,過程中不懲罰、不批判、不懊惱,等到結束時復盤。
鬧鐘叫醒,因為是刻意訓練。自然醒,那就不用定這個習慣了。
8.慢下來,了解自己
個人成長中有個思路非常寶貴:“但凡看到著急,解決方案就是慢下來”。很多東西要學習,就更要找到自己的階段和定位,根據定位找到策略,然后確定具體要做什么。而不是別人說學什么我們就學什么,我甚至覺得,你當下最重要的是找當下的定位,根據自己的優勢、特長、喜好、性格類型來選擇精進的方向。
9.思維導圖的標準值怎么設定?
【回答】思維導圖的本質是什么,訓練這個用來解決什么問題。我不知道你的思維導圖學的是哪個派別,我自己的思維導圖就用來梳理思維的,所以,我會以節點數和二級標題個數、節點打通率為指標。呼,想起2013年時候的訓練,每天都在算節點打通率。結構化思維快速提升。
10.不要隨意地將其他領域的認知帶入刻意訓練來,明確其背后的價值,所解決的問題。
我們現在做的是習慣養成,我們在刻意訓練習慣養成,那么,就要考慮表層習慣背后的意義了。所謂的做1-4件事的目的是為了什么?要解決的問題究竟是什么,是不是積極主動,還是注意力分散,還是其他的?你還是要明確這一點。如果是注意力分散,那么訓練的內容可能就是:每天專注時間180分鐘。如果是積極主動,那就是上午把重要的事情都完成等等。
我僅僅是舉個例子供您思考,關鍵點在于:不要隨意地將其他領域的認知帶入刻意訓練來。我們在刻意訓練,必須要知道每個訓練背后的價值所在。
三件事其實是給新人入門體驗用的習慣養成、目標管理類活動,重點解決的是目標達成的問題,而不是單純每天就做個三件事。重點在于通過這個手段可以達成某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