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博星教育108將講師朱老師課堂,這里是朱老師第1377天早安問候。
我們在面對孩子、面對親人說話時,可以先緩一緩,覺察一下自己的心,是在愛的位置,還是在分裂的位置?話說出口,會讓關系更親近,還是更疏遠?
好的父母與不好的父母,核心區別在于:
父母是希望孩子成為他自己,還是成為父母想像中的人。
如果是前者,哪怕父母不是什么成功人士,做不到時時刻刻回應孩子,也沒關系,孩子的一生照樣會過得逍遙自在。
但如果是后者,即使父母學了很多育兒方法,跟孩子說話總是溫和有理,孩子依然會反感、抗拒。
有一些學習家庭教育的家長,他們學習了很多,但學會的往往是溫和而堅定地控制孩子、改造孩子。
無論他們說的話多么有道理、多么正確,跟孩子的關系依然緊張。
讓孩子成為他自己,而不是成為父母想像中的人,這是很高深的境界。
如果一個人能修練到對任何人,包括自己在內,都沒有改造欲望,那么他就是所謂的「覺醒」的人。
《圣經》中有一句話說得特別好:不是在愛中,就是在恐懼中。愛帶來如其所是,帶來對事實的臣服和行動的智慧;而恐懼帶來分裂,帶來對錯評判,帶來應該與不應該的較勁。
有這樣一個例子:孩子買了一堆面包放在冰箱里忘了吃,媽媽看到后,忍不住想教育她「面包要及時吃,不要浪費錢」。這個時候,媽媽就是想改造她,媽媽的心已經不在愛的位置上,而是處于分裂的位置。
這個分裂的位置,源自媽媽頭腦中妄想出來的恐懼——「如果我不教育她,她今天對食物這么不珍惜,以后就會一直這樣,逐漸變成一個浪費成性的人。」
其實,媽媽小時候也整天被父母這樣妄想,活在恐懼的劇情里,制造著無休止的分裂、評判和沖突。
所以,當媽媽覺察到自己偏離了愛的位置時,就立刻讓自己回來。只是帶著愛,簡單地告訴孩子:「這家面包店的面包都沒有添加防腐劑,只能放三天,三天過后就不能再吃了。」孩子「哦」了一聲,但從此以后每次都會及時吃掉面包,有時還會提醒媽媽「面包要到期了」。
可以想像,如果媽媽處在分裂的位置上,去教育孩子不要浪費糧食,她必然會感受到媽媽語言背后的能量。這個能量是評判、不接納,所以即使她意識上不反抗,心理上也必然會疏遠媽媽。這就是為什么有人一輩子說話、做事都很正確,但跟親人的關系卻冷淡疏遠。
美劇《福斯特醫生》中,爸爸對婚姻失敗的福斯特說:「你總是能夠『正確』地傷害別人。」是否傷害別人,并不在于你說的話對不對、有沒有道理,而在于你的心——你的心是處于愛的位置,還是分裂的位置。
很多家長問「孩子之間搶玩具,自己的孩子上去咬別的小朋友,我該怎么辦?」。
當家長這樣問的時候,背后的能量就是分裂的——「孩子咬人是錯誤的,他應該變成一個懂禮貌、不給我惹麻煩的孩子,所以請教給我正確的改造方法」。可問題在于,如果家長的心遠離了愛,就看不見真實的孩子了。這個時候,無論家長說什么、做什么都是無意義的。
家長愈是嚴肅地教育孩子不應該打架,孩子就愈會打其他小朋友,性子倔的孩子甚至還會自殘。
那么,處于愛的位置上的做法是怎樣的呢?
愛是看見真實的孩子,放下改造孩子的念頭,才可能看見真正的他,看見他打架行為背后的情緒感受。
孩子之間打打鬧鬧,有時只是一種游戲。打過之后,不需要大人干預,三分鐘就和好了。
有的孩子之所以咬人,背后可能是恐懼,怕自己的玩具被剝奪,怕沒有能力自我保護。這樣的孩子,或許在嬰兒時期就有過太多因被剝奪而產生的無助感和恐懼感。
當我們看見真實的孩子,就知道該如何用愛去回應。對待咬人的孩子,就讓他感受到自己是被保護、被愛圍繞的,用愛去融化他內心的無助和恐懼。當孩子內在溫暖的體驗愈來愈多,無助感愈來愈少,自然就不會咬人了。
孩子是父母內在的鏡子,父母在孩子身上看到的任何問題,都可以用來反觀內照。當父母化解了自己內在的評判和對立,孩子就什么問題都沒有了。
我們在面對孩子、面對親人說話之前,可以先緩一緩,覺察一下自己的心,是在愛的位置,還是分裂的位置?話說出口,會讓關系更親近,還是更疏遠?其實,我們的內心都知道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