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讀書最有效?不在書,而在人。即是說,你讀書的目的是什么?
同樣的一本書,或者一篇文章,小時候上學的時候讀,和工作后,為人父母以后讀,感覺產生的共鳴和感情就完全不一樣了。小時候,為了應付老師和考試,我們一直在背誦很多的文章。
讀書的時候,為了寫作文,背誦了很多寫景色的文章。背誦完了以后,只是覺得終于完成了一個任務。頭腦里面是不會想起這些景色的畫面感。而現在有時候拿起兒子的作文書,看到那描述四季,春天的萬物復蘇,夏天的荷葉,秋天的金黃,冬天的白雪皚皚,腦袋中就會冒出那些美麗的風景。會覺得好美。忍不住想要再去看一看。那么同樣的文章為什么會如此不同,更多的可能是我們自己不一樣。
看到了文章,我們與我們聯系的風景聯系在一起了,讓我們更加有畫面感了。
看到了文章,我們更加會去聯想到我們沒有見過的畫面,讓我們更加向往了。
同樣一本書,一篇文章,我們的心,我們自己不一樣了,那么當這本書可以與我們的心產生感應的時候,讀它就會心生喜悅。但是如果心里沒有它,那么跟以前為了應付考試背誦很多文言文,或許差不多難受。感應不了的東西,我們為什么要強迫自己呢?
---《傳習錄:陸澄傳》
問:“看書不能明,如何”
先生曰:“此只是在文義上穿求,故不明。如此,又不如為舊時學問。他到看得多,解得去。只是他為學雖極解得明曉,亦終身無得。須于心體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須反在自心上體當,即可通。蓋四書、五經不過說這心體。這心體即所謂道,心體明即是道理,更無二。此時為學頭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