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課堂上,我正沉迷于評講作業。突然,一個聲音劃破教室的安靜“老師,小浩沒有做作業!”這句話一出,所有孩子的注意力瞬間被吸引過去,大家紛紛扭過頭想看個究竟。一時間,教室里如同一鍋煮沸的開水,大家七嘴八舌,議論紛紛……當我的目光一觸及小浩,他立馬臉紅地埋下了頭。為了不影響課堂節奏,我示意孩子們安靜下來,等評講結束后再處理。
? ? ? ? 不久,評講結束了,孩子們開始自主完成課堂作業,而我,恰好有時間處理剛剛課堂上出現的情況。我讓小浩拿著練習本上講臺找我,卻見小浩遲遲不肯上來。最后,在我眼神示意下,他無可奈何地把練習本拿給我。原本還想安慰他別害怕的話剛到嘴邊,卻被我看到的一切堵回去了:天,小浩的練習本基本是一片空白!那一刻,心中的怒火噌的一下子冒了上來,我把手背到身后,用力地捏了捏手心,不斷提醒自己冷靜。當深呼吸幾次后,我提出下課后讓小浩帶著練習本到我辦公室說明情況。
尋找內心的需求
? ? ? ? 坐在辦公室中,看著眼前從一進辦公室就埋著頭的小浩,我百思不得其解。說到小浩,老師們差不多都會給出一個籠統的評價“這孩子很安靜?!钡f到具體表現時,卻都說不上來。小浩在班上,有點像邊緣化的隱形人:不會因為成績拔尖而得到老師、同學的贊揚,也不會因為過低而遭受懲罰;平時課堂上,他從來不會主動舉手發言,也不會擾亂課堂,有時候點名他回答,他都是紅著臉不說話;下課時,小浩也是靜悄悄的坐在座位發呆。這樣一個孩子,快一個學期了,作業竟然基本是一片空白。那一刻,我深深地察覺到自己工作的失職,同時深刻的反思原因何在?
? ? ? 《非暴力溝通》一書中說到“每一行為或情緒的背后,都是因為某一些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毕氲竭@,我問小浩為什么沒有完成作業?小浩紅著臉告訴我是因為前段時間作業本不見了?!澳墙酉聛?,你愿意為自己的錯誤承擔責任并改正嗎?”我問小浩。小浩重重地點點頭“我愿意。”最后,我和小浩一起商量,每天下午放學后晚走半小時,一天補上一些內容。然后,我電話聯系了小浩家長,將今天的情況和解決方案告訴了家長,同時,也希望接下來和家長共同提醒孩子,幫助孩子。家長一聽,頓時感覺十分抱歉,沒有顧得上孩子,并表示接下來也會多關注孩子。
風波再起未及料
? ? ? ? 接下來的幾天,小浩都會主動交作業并且放學時留下來補完一課的作業再回去。當我為自己的教育收到效果而開心時,意想不到的事情又發生了:一大早,我檢查家庭作業,發現有一名孩子沒帶。詢問班上的孩子,大家都說自己交了。沒辦法,只能采取逐一點名的方式。最后,查出來竟然又是小浩。我讓小浩到辦公室和我說明原因。來到辦公室,我問小浩“為什么沒有交作業?”小浩的回答依然是沒有帶。“那你告訴老師,你完成了嗎?”我追問道?!袄蠋煟易隽说模 毙『瓶隙ǖ鼗卮稹!澳锹撓导议L送過來”。我說“今天課堂上,老師要評講昨天的家作。”于是,我聯系了小浩媽媽,請她把孩子的作業送到學校來。
? ? ? ? 中午,我讓小浩去保安室去取媽媽剛送來的家庭作業。小浩拿著家作單,遲遲不肯走進辦公室。我拿過他的作業本一看,竟然又是一片空白。那一刻,氣憤、被欺騙、挫敗……百般滋味涌上心頭。我強烈地意識到,光靠學校的努力,孩子的問題始終得不到解決。小浩長期不完成作業的背后,肯定有某種隱秘的原因。于是,我聯系家長放學時來學校當面溝通孩子的問題。
有效溝通化沖突
? ? ? 放學時,小浩的媽媽來了。一見面,她一臉抱歉,我請她坐下。同時,我把小浩叫過來,一起幫助他解決問題。我問小浩,為什么不完成作業?他抬頭看了看我,最后又把頭深深地埋下。我繼續嘗試和他溝通“小浩,現在問題已經發現了,咱們一起來想一想怎么解決好嗎?”這次,他緩慢地點點頭,我連忙說:“找到原因才能幫助你解決問題?”小浩看著我,不說話。一旁的媽媽著急了,告訴我:這段時間,孩子周末上輔導班時,老師讓家長檢查的作業,自己都是檢查了的。學校的作業,每天她都是讓孩子自己在房間做,等孩子走出房間,都會問孩子做完了沒有。小浩每次都回答家長“做完了?!?/p>
? ? ? 聽完后,我意識到或許第一次小浩因為某些原因沒有完成作業,老師、家長沒有發現,他還會感覺到惶恐。但漸漸的,他發現,沒有完成作業,家長和老師都不會關注,就像班級中其他同學也不會關注他時,他漸漸地放任自己。我靜靜地看著小浩,幾分鐘過后,小浩忍不住了,小聲地說“不想做?!薄澳切『葡胱鍪裁茨??”我問他,小浩看著我,半天說不上來。一旁的小浩媽媽見狀,再一次哭紅了眼,抱怨孩子在家里也是這樣,不發生問題還好,一旦發生問題,就悶著不吭聲,任憑打罵,就是無動于衷,她自己也很無力。我問小浩媽媽:“發現孩子的問題后,家長有沒有試著引導過孩子?”小浩媽媽說,平日里只有自己在管孩子,孩子的爸爸性格和小浩一模一樣,都是一整天悶不啃聲的,極度內向。平日里,除了工作,對家庭和孩子,都是不管不問的,就連父子倆的交流都少的可憐……
? ? ? 那一刻,我想到了《非暴力溝通》中談到的:“暴力的根源在于人們忽視彼此的感受和需要,而將沖突歸咎于對方,至少大部分暴力的根源都是如此?!蓖瑫r,深深體察到小浩的無助,也明白了,問題的根源在于小浩父親的“缺席”。心理學研究表明:當父親缺位時,家庭教育就會出現失衡的狀況。對于孩子來說,沒有父親的教育,孩子在獨立自主的生活能力方面,包括敢于承擔、個性發展都將受到影響;沒有父愛的陪伴,孩子感受不到完整的親情之愛。同時,父親的缺席會導致孩子的膽子變得越來越小,勇氣和創造力減弱……我建議小浩媽媽和爸爸就孩子的教育問題好好溝通,講事實、講感受、講原因、講要求,一起為孩子的成長努力,做出改變。同時,告訴小浩,像個小男子漢積極去完成生活中的挑戰:主動學習、參加鍛煉、主動和爸爸溝通……小浩點點頭,我鼓勵他,小小男子漢,答應別人時應該大聲、肯定地回答“好的!”小浩猶豫了一會,終于在我期待的眼神中大聲、肯定的回答“好的!”看著孩子的邁出的第一步,我欣喜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