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驅動力之所以如此重要,幾乎可以說是終身學習者的第一性原理,是因為學習是一件總被我們“想得容易”的事,而學習同時又是一件非常長期的事,難以量化,所要求的持續和動力遠超我們想象。
一提起學習每個人都能說上兩句,就好比我們隨時都能拿出一瓶水說,你看,我隨時都提醒自己多喝水;但實際上這瓶水放了多久,自己多久才喝一口就很難說了,我們也很久未曾照過鏡子,自己已經嚴重脫水卻不自知。
所以自我驅動力提供了持續學習的兩個必要條件:主動和長期。
去年我明白了一件事,真正的終生學習者的詞典里是沒有“堅持”這個詞的,因為學習這件事已經成了生活中像吃飯喝水一樣自然而不可或缺的事了,有哪個人會說自己吃飯喝水需要堅持的?
所以擁有“自我驅動”的關鍵在于,給這件事情賦予重大的意義,甚至有多重重大的意義 。
知識之外的各種提升自我價值的能力,有一種最重要的方法意義上的能力,就是閱讀能力。
通過閱讀能獲得什么?起碼有三項:
1.思維方式
讀書首先是學別人的思維方式,哪怕是無意識的閱讀也會重塑個人的思維體系。學習的本質不是學知識,因為知識本身不是重點,重點是能夠構建起你的知識架構。跨界學霸嚴伯鈞老師也說過知識架構如同蓋房屋,沒有骨架地基的水泥終是一盤散沙。知識是“死”的,但知識架構是“活”的,不斷汲取新的知識,知識架構才能不斷完善。
讀書-思考-嵌入是一個長期反復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最初建立的知識架構不一定完全正確,可以在新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去調整改造,逐步鞏固。
2.故事人情
包括兩點,第一是移情能力
移情不是同情,同情是跟別人有同樣的感受,移情則是能夠在不同的境況中理解別人感受,是一種能夠在看起來沒有聯系的事物之間找到相互聯系,能夠在看起來不合情理的現象中發現規律的能力。
第二是道德境界
歷史也是片面的,科學也是主觀的,當你知道自己看見的、所知的都只是這個世界的一小個片段的時候,就不太容易做出“道德判斷”了,也不太容易輕易的闡述什么的道德。就連我們常說用來明鑒的歷史,都是“被記錄的歷史”,有的時候,我們知道有個很重要的事情發生了,但它本來是什么樣,我們可能無從知道,很多時候我們甚至連在某個地方可能發生過很重要的事情都不知道。
道德不是說教,而是在遇到復雜問題時的審慎取舍,可以說是一種選擇。何帆老師在閱讀中總結出學習道德的一種途徑,就是思考在遇到各種道德兩難困境時該何去何從。
3.第三選擇
生活中兩難選擇太多,更難的是我們不知道有第三選擇的存在。我們所受的教育模式悄悄的給我們的心智注入很多的負資產,比如選擇題這種有唯一正確選項的考試方式,就影響了我們的學習和思維方式。
我們常常不自覺的獲得了一種認知:面對這個世界,我們要解決的問題都是在有限的,甚至是極有限的選項中去做出一種選擇。很多選擇甚至都不再是選擇,而是按照一種思維慣性去找到所謂的標準答案。就像“丐詞魔術”,有人給出一個問題,表面上好像有兩種選擇,但你無論選哪一種都落入到它的圈套。
但是同樣的問題前人可能遇到過,別人可能經歷過,閱讀會通過別人的眼光告訴你,幾乎所有只能二選一的選擇當中,都存在著一個我們沒有看到,或沒有意識到的第三選擇。其實很多沖突、嘗試和犧牲都是沒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