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為一名“斜杠青年”?
01
前幾天,在知乎上看到了這個問題,點進去看了一下, 發現大家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標準不一。
“斜杠青年”這個詞最初來源于英文“Slash”,是《紐約時報》專欄作家麥瑞克阿爾伯在他2007年撰寫的書籍《雙重職業》中提出的概念,其含義是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人群。他們可能會有一份穩定的職業,在工作之余會利用自己的興趣愛好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并利用這個優勢獲得額外的收入。
雖然這個概念在2007年才被提出來,可是斜杠文化卻由來已久。像民國才女林徽因,就具有建筑學家/詩人/作家三重身份。現在我們熟知的,像不老偶像林志穎也擁有多重身份:職業賽車手/歌手/演員/企業家/攝影師/摩托艇手/臺灣網絡協會。跨度之大,涉及范圍之廣,令人驚嘆于他超強的學習能力,控制力以及時間管理能力。再例如,我們熟知的作家韓寒,不僅擅長寫文章,還是一個專業的賽車手。等等這樣的例子很多。
近幾年,隨著互聯網和新興媒體的快速發展,不僅給名人,也給越來越多的普通人提供了跨界和成為“斜杠青年”的可能。
例如:有的人,上班的時候只是公司里一個小小的財務,業余時間確早已是擁有百萬閱讀量以及超強粉絲群的作家,偶爾還能在畫報上看到他優秀的攝影作品。這無疑是對“斜杠”最完美的詮釋。
“斜杠”不僅意味著多重的職業和身份,更是對自身學習能力,時間管理能力和自控力等多種能力的肯定。除此之外,還代表著一個人的閱歷,社會經驗。
02
要想讓自己的興趣變成職業,要有強大的自制力和對自身優勢的正確分析。
我表姐大學剛畢業,面試到一家公司做財務,也算是跟她的專業相關。可是工作了一段時間以后,她發現自己并不喜歡這份每天都重復的工作。卻又不舍得辭職。于是,她想到自己喜歡畫畫,小時候學了一段時間就荒廢了,她決定在工作之余重新拿起畫筆。
由于不喜歡自己的本職工作,白天上班心不在焉,工作上總是出錯,領導老是批評她。白天不好的情緒延續到下班回家。報了繪畫班,去了幾次,發現在即跟不上別人的進度,又放棄了。最終導致自己的本職工作沒做好,興趣也沒了。下班回家一如既往的刷劇,抱怨。形成惡性循環,不久就被辭退了。
03
那么,在這個人人都有可能成為“斜杠青年”的時代,什么樣的人才最有可能脫穎而出呢?
不難看出,能夠成為“斜杠青年”的人大多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能夠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對生活抱有熱忱,除此之外有著本身的興趣愛好,并利用這些興趣愛好合理的轉化為自身的優勢,形成自己不可替代的競爭力。
大多數人連自己的本職工作都做不好,更談不上去發展自己的第二職業了.有了興趣愛好,不肯花費時間去學習研究,也是枉然。“一百小時定律”不無道理。
許多大學生一邊上學一邊兼職或者創業,有的人就能很好的兼顧學業和事業,有的人卻把自己的生活和學習搞得一團糟。還有的人只注重創業賺錢,卻荒廢了學業。區別就在于他們如何合理的規劃自己的時間。
能夠兩者兼顧的人大多對自己的人生有著合理的規劃以及明確的目標,知道自己學生階段最重要的就是學習。有了良好的知識儲備才能為以后的事業打下基礎。
個人認為,既然是學生,就應該首要把學習放在第一位。
寫作的時間長了,也認識了很多對寫作有興趣的朋友。他們一般會說:我也很喜歡寫作,可是找不到方法怎么辦?”我一般會告訴他們:要想學會寫作要先開始寫。如果不想在一件事情上投入太多的時間,那么掌握再多的技巧也是沒有用的。
就像前段時間微博上很火的的一個問題:為什么從小學開始學習英語,可是還是學不好?答案就是我們并沒有靜下心來認真投入時間去學習。
要想成為“斜杠青年”必須要明確自己的目標,對自己的人生有合理的規劃。并且對自身要有深刻的剖析及反思。當然,還有最重要的就是拿出自己的行動。
04
要想成為“斜杠青年”首先要問問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了嗎?
其次了解真正的興趣愛好是什么。
最后就是最好時間管理,做到堅持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