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經·正義精講257
卷六·師傳第二十九
2/6
原文:
黃帝問:順之奈何?
岐伯曰:入國問俗,入家問諱,上堂問禮,臨病人問所便。
黃帝曰:便病人奈何?
岐伯曰:夫中熱消癉,則便寒;寒中之屬,則便熱。胃中熱,則消谷,令人懸心善饑,臍以上皮熱;腸中熱,則出黃如糜,臍以下皮寒。胃中寒,則腹脹;腸中寒,則腸鳴飧泄。胃中寒、腸中熱,則脹而且泄;胃中熱、腸中寒,則疾饑,小腹痛脹。
原文譯文對照:
~~~~~~~~~~
黃帝問:順之奈何?
黃帝問:怎樣做才叫順應民眾的情志好惡呢?
岐伯曰:入國問俗,入家問諱,上堂問禮,臨病人問所便。
岐伯答道:進入異鄉要主動詢問當地風俗習慣,去別人家要主動了解其有何忌諱,進入大堂要詢問該處的禮儀體統(人際交接模式)——給患者診病也是如此,要主動詢問病人的飲食起居之偏好,處方時,須當迎合病人的偏好,使患者感覺適宜。
黃帝曰:便病人奈何?
黃帝問:了解病人的飲食起居喜好,對于診病,有什么輔助作用嗎?
岐伯曰:夫中熱消癉,則便寒;
岐伯說:凡中焦(腸胃)有熱邪盤踞,且已發展出消癉證候(多食善饑、日漸消瘦階段的糖尿病)的患者,其必偏好寒涼飲食。處方時,宜于以能令身體產生涼爽感覺之法對治。
寒中之屬,則便熱。
凡因中焦(腸胃)有寒邪郁積而發展出的疾病,其患者必定偏好熱食。處方時,宜于以能令身體產生溫暖感覺之法對治。
胃中熱,則消谷,令人懸心善饑,臍以上皮熱;
胃里有熱邪盤踞,則胃腑的消化功能過于亢進,使進入胃中的食物消化得過快,導致胃火上炎(胃中食氣上熏)而令心血被灼爍,使心神懸懸不寧,也即早搏、心律不齊;胃腑也因消化過快而常常空虛,故時時發出饑餓信號;胃腑在肚臍以上(西醫小腸之十二指腸段與西醫小腸之空腸段相分野之處,中醫胃腑包含西醫小腸之十二指腸段),故胃火所熏蒸之處在臍上,體現為肚臍以上的皮膚有熱感。
腸中熱,則出黃如糜,臍以下皮寒。
若胃中濕熱之氣向下傳導,令腸中也有熱邪盤踞,則患者因腸道之吸收功能變差,使腸中食物尚未充分被吸收就泄出體外,令大便呈現出稀爛的黃米粥樣;且因腸中熱邪梗阻導致腸冷,而使肚臍以下的皮膚有寒涼體感。
胃中寒,則腹脹;
若胃中有寒邪駐留,則胃腑之消化功能必然低下,使食物長久不消化,且當食物運行至腸道時,也不易被吸收,體現為腹脹;
腸中寒,則腸鳴飧泄。
若胃中寒邪下注至腸中,使腸中亦有寒邪駐留,則令腸道吸收功能低下,盡管腸壁不斷擠壓食糜,卻難以吸收其中的水分,也因胃寒導致食物不曾被消化液充分消化、而使小腸難以吸收食糜中的營養;混合水液的食糜在腸道中不斷受擠壓,如同受到拍打,從而發出腸鳴之音;蘊含水分的食糜經過整個大腸段之后,水分依然過多,大便難以成型,引起泄瀉,大便中可以見到成型、未消化的食材,也即“完谷不化”。
胃中寒、腸中熱,則脹而且泄;
若胃中有寒邪駐留,而寒邪下注腸道,久留而寒極生熱,成為腸中熱邪(腸道宿便、息肉),則患者不僅腹部脹實,又且有泄瀉之癥。
胃中熱、腸中寒,則疾饑,小腹痛脹。
若胃腑有熱邪駐留,而腸中卻有寒邪駐留,則患者有因胃熱而消谷善饑(吃得多餓得快)之證,且又疊加腸寒引起的吸收功能低下,則小腸所在的小腹區域,就必然感覺疼痛且脹實。
~~~~~~~~~~
老黃歷擇吉,2024.9.9
上一篇:靈樞經正義精講256
下一篇:靈樞經正義精講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