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象征著光明或是善,雖然它們本是溫和柔美的事物,但是當其在內心中與罪惡發生了劇烈沖突時,便會濃烈地燒心、灼心了...
上周五,在商場里吃完飯,不料卻下起了雨,我與妻子想都沒想,就一頭扎進了影院龐大的人群之中。看電影本來就是我們的一個愛好,剛好也能躲躲雨,多好。
最近聽說鄧超的《烈日灼心》不錯,就是這部了。
不過我不得不承認這的確是一部從開頭就能壓抑到結尾的電影。沒有一個恐怖片里的妖魔鬼怪出現,卻總是能悄然的揭示出內心的心魔,將人性的某一個部分表現的淋漓盡致,不時地會帶來一種毛孔悚然之感。
當人們在深沉壓抑中欣賞完之后,也會帶來深刻的關于人性的思考。在這里,我主要挑選其中關于“善”與“惡”兩個方面來分析一下。
盡管同樣是“善與惡”,《捉妖記》與《烈日灼心》所表現的不能相提并論。不一定是因為深淺不同,而是它們索要表現的角度是不同的。
先來說說片中惡的部分:
惡,是我們大家都討厭至極的。但是我們又不得不承認,人性中的確存在著這種“惡”的種子,只是往往它會被善、道德或是法律限制住,鎖住,不會輕易的出現。
不過,有時它卻會突然的強大到沖破了封鎖。于是,這股好似蠻荒之始就存于天地之間的那股劇烈的能量,爆發了。它失去了我們的控制,像極了一頭饑餓至極的野獸沖進了羊群,在某一個片刻吞噬了我們自身,失控了、發瘋了...
片中鄧超飾演的“辛小豐”在某一個片刻,就出現了這樣的一種情況。他習慣性的手捻滅燃燒的煙頭。他不是為了耍酷,而是為了讓自己的指紋變得越來越不清晰。
他在七年之前,犯了一個讓其后悔至深的錯誤。這個錯誤很嚴重,甚至導致了一家子被滅門。他們三人,其實是四人,雖然在當時因為此案件成為懸案,逃跑生活了七年。
他們也因此得到了兩種犯惡之后的懲罰:
1、辛小豐他們好友三人,在這七年里一直被內心的善那部分燒灼著自己的那份罪惡。他們活得很卑微,其中一個裝傻、另兩個雖然有體面的工作,卻也活得很卑微。他們還收養了一個小女孩,取名“尾巴”,他們在之后也經常做善事,做起善事來會表現的比常人還英勇,因為什么?因為他們內心中那份曾經曝光過的惡成為了“善”的一個巨大遮擋物,被燒灼的很難受。除此之外,他們當逃犯的那股漂泊無助之感也會有影響。但我覺得,從片中來看,前者是更能讓他們難受的。
2、七年前的那次慘案,犯案人員其實是四人。除了辛小豐他們好友三人,還有另一個犯了錯的惡人。表面上來看,這個人貌似沒有像辛小豐三人那樣事發之后一直在懺悔,一直在痛苦。難道除了法律之外,就沒有能“懲罰”他的存在了嗎?
不是的。他也被懲罰了。不只是,他最后終于被繩之以法。另外他在慘案之后的那幾年嚴重的被那股蠻荒之始就存在的惡吞噬了。他的心魔霸占了他。他似乎變得越來越罪惡,因為他為了逃避善,儼然以及變成了一個“惡魔”的代言人。人們討厭他,痛恨他。他表面活得逍遙自在,卻貌似沒有了靈魂,社會容不下他,地球容不下他。他在變態中發了狂。
他心中的惡之花越開越大,他丟失了自己,丟失了健全的人格。變成了連他自己都討厭的人,雖然他自己是不會承認的。
關于惡,我不由的想到了《禮記》中“慎獨”的那個觀點。
沒有別人監督時,我們心中那可怕的惡會不由地發出點小芽,這時就需要我們自身的智慧與修為將其控制住,使其不能長大、開花。否則,我們自己也遲早會被心中的罪惡吞噬,亦或是被“烈日”灼心。
再來說說片中“善”的部分:
善是我們大家都喜愛的。它是光明的,溫暖的。因為善的存在,我們的社會更加和諧。
片中的幾個惡人為了贖罪,他們做了不少的善事,獲得了不少周遭的人的好感。
郭濤飾演的“楊自道”為了見義勇為,險些喪命
辛小豐甚至還在極度危險的時刻救了他的長官一命...
只是,他們的這份善出現的晚了,應該在慘案發生之前就把善培養起來。
在反思中,我們也能深刻的意識到,我們應該因為善的本身去行善。如果這份善被灌入了太多贖罪的因素,那么這份善之美也是大打折扣的。
在電影的最后,還有一個有趣的橋段。那位自以為裝傻就能逃脫掉的惡人(陳比覺),最終也因烈日的燒灼與法律的限制放棄了生。好似一切命中注定,好似上天早有安排…
雖然這部電影是壓抑、深沉的,甚至有些人不愿意正視那份人性中的真實存在,而混亂點評,都不能蓋住這部電影的光彩。
它不會像爆米花電影那樣,看完輕松。但我覺得,能帶來深刻反思的電影也是非常具有存在價值的。
它暴露出來的惡是殘忍的、血腥的;
它暴露出的善是直接的;
它表面上沒有多說什么,卻深刻的讓我們明白了,不要去越過那個惡的底線,否則之后的一切,都會籠罩上一層黑暗的色彩。即便充滿了后悔,卻再也回不到從前了。
“菩薩畏因,凡夫畏果。”
控制好自己的“念”,一切因果自有定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