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這篇文章膾炙人口,作者借漁人的行蹤,展現了一個美好的社會。我覺得陶淵明寫的這個漁人很有意思,他雖然生在魏晉時期,但一點都不過時,像極了現代生活中的某些人。
漁人以捕魚為業,有些冒險精神,有一天去捕魚時冒了一次險,行進的過程恰好體現了人生追求的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好奇。愛因斯坦說:“永遠保持好奇心的人是永遠進步的人。”此時漁人就是一個充滿好奇心的人。他去捕魚,捕著捕著,忽然間遇到了一片美麗的桃花林。“甚異之”,好奇心被激發出來了,因為這是從未見到的情景,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漁人“復前行,欲窮其林”。走著走著桃花林沒有了,眼前出現一座大山擋住了去路,本以為“山重水復疑無路”,沒想到的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那個小口,那透出來的光線,對于充滿好奇心的人是極具吸引力的。這光線也許就是一個光明的未來呢,漁人馬上沿著小口循著光線,想要探個究竟。
第二階段是取舍。人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去尋求可能與原來做的不一樣的事情,這就必須有所取舍了。漁人看到光線后馬上做出果斷的決定:“便舍船,從口入”。要知道漁人此時“舍”的是可是謀生工具啊,“船”對漁人來說何等重要!如果不是對前方極其好奇向往又充滿探索的激情,誰有那樣的勇氣把自己的謀生工具舍棄掉呢?所以,此時懂得“舍”,是一種極高的生命智慧。“舍”后,才能輕裝上陣,才可能有新的收獲。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舍”也是“得”。漁人決然舍船走進一個陌生的未知領域,大智大勇!
第三階段是探索和堅持。漁人從山小口進入后,“初極狹,才通人”。當一個人離開原有的舒適區進入到完全陌生的領域,開始時都會覺得很難,這也不會,那也不懂,到處障礙重重,只能在黑暗中慢慢摸索,可能還經常碰壁。這是一個非常艱難的階段,甚至還可能覺得路窄得通不過,想著要回頭。如果緊縮身子咬緊牙關努力挺下去,堅持前行,“復行數十步”后就會跨過那個瓶頸,漸漸來到“豁然開朗”的地方。來到此境之后就會特別感慨,如果沒有之前的舍棄和接下來的努力堅持,就不可能有眼前“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的美景。這個階段是最難的,堅持就是一切!漁人挺過來了。
第四階段是收獲。經過了前面長時間堅持不懈的努力后,終于迎來了收獲的季節。來到這里,漁人看到了一個從未見過的美好景象:“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這景象令人愉悅;體驗到從未有過的眾星捧月般的感受:“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這感受令人滿足;享受了從未受過的高級待遇:村中人家家戶戶邀請漁人去做客,“設酒殺雞作食”,“皆出酒食”熱情周到,這待遇令人心暖。此時,鮮花和掌聲齊聚,物質與精神雙收。這個階段是人生追求的過程中身心最為滿足的階段,所以漁人在這里“停數日”,好好享受了一番。
最后是回歸。一個人奮斗久了,累了,也有些收獲了,想歇歇了。因此漁人就“辭去”,告別紛繁絢爛緊張的生活,“便扶向路”,回歸簡單純樸自然的日子。至此,漁人的形象是良好的。
可惜的是,漁人從桃花村出來后把持不住自己了。他一路上“處處志之”,并且“及郡下,詣太守”,完全忘記了離開前村中人“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告誡。而且他告訴的對象是太守不是普通人,為什么?不是為權就是為利。不講誠信,貪求權利,所以“遂迷,不復得路”。
漁人一生奮斗,本來可喜可賀,但沒有把握好自己人生之船的最后航向,導致晚節不保,最終迷失了自己。聰明一世,糊涂一時。當今社會中某些人也是這樣的,實在令人扼腕。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后人自當引以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