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別讓舒適區成為“淪陷區”》等三節內容,第153頁到第164頁。
走出舒適區,達到促成專業成長,何去何從這個問題,從來沒我在理解到這么透徹。今天是第一次勾連,把三節內容整合到一起的辦法確實可以在今天實現了。
將概念進行轉移,有信息舒適區,閱讀舒適區,寫作舒適區,思維舒適區,社交舒適區,飲食舒適區,身體舒適區,環境舒適區等的。
人的生活需要舒適區,我們對世界才會有安全感和秩序感,為我們節約了身體能量和認知成本,能騰出精力做出更有挑戰性的事情。
學習,某種程度上就是不斷擴大舒適區的范圍,把不舒適的變舒適。
為什么要走出舒適區
避免陷入前面所提到的各種舒適區,換句話說還想要提升能力,就需要拓展圈子,把區域擴大,在舒適區的邊緣,拓展范圍。
從舒適區到學習區,學習區是在挑戰中獲得。走出舒適區的前提是元認知能力和成長型思維。
元認知讓思維可見,讓潛意識變成顯意識。如何發展元認知能力,一是走出自以為是,增強反思意識,對習以為常的觀點進行懷疑,對教學過程中的目標、內容、組織、教學策略、師生互動等各個環節進行新的思考和探討。二是透徹理解關鍵概念和專業術語。三是找到相關領域的高人并建立關系,謙虛向他學習。四是找到最適合解決當下問題的書,認真讀,反復讀。
具備成長型思維的人認為,任何能力和技能都可以通過后天努力而得到發展。
走出舒適區遭遇的往往是挑戰、磨難、壓力,乃至挫折和失敗。只有具備成長型思維,才喜歡挑戰,擁抱變化;才喜歡探索新事物,在困境中不斷尋找機會,才能鍥而不舍,鉆之彌堅。
走出舒適區的策略——有效的方法是刻意練習,走出舒適區,很大程度是反本能。
刻意練習四原則:目標,專注,反饋,挑戰。
1,有清晰的目標,能制定目標,能分解目標;
2,保持專注,盡量集中精力,不要有走神的空間;
3,獲得反饋,找到導師,知道做得對還是錯,錯在哪里;
4,不斷挑戰,不斷打破記錄,但又在最近發展區。
不要讓自己成為學生成長的“天花板”
理想的課堂應該是教師通過有價值的提問,開辟一個新的認知領域,啟迪學生思考。市的一個仿佛原本不存在的領域全新地出現在學生面前。
學生發展的高度取決于教師專業水平的高度。
所以拓展的范圍,發散的啟迪思考過程。
未來世界充滿變化、復雜性和不確定性,教育要培養適應未來世界的優秀人才,就要塑造學生的健康人格,發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給決策能力、問題解決,自我調整等高階認知能力和溝通與協作等社會技能。
給大腦安裝”糾錯機制“
對自己觀點進行反思,對支撐自己觀點的深層次觀念進行懷疑,注意根本原因,把問題思考深度拓展一些,再多想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