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樊登《論語》三十天共讀,第二十六天。
【今日論語】鄉(xiāng)黨篇七至十一章
10.7?齊,必有明衣,布。齊必變食,居必遷坐。
10.8?食不厭精,膾不厭細(xì)。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10.9?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10.10食不語,寢不言。
10.11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
【學(xué)習(xí)心得】
10.7 齋戒沐浴的時候,一定有浴衣,用布做的。齋戒的時候,一定改變平常的飲食;居住地也一定要搬移地方。
齊,同齋。
變食,齋戒的時候,改變飲食,不飲酒、不吃蔥蒜等、不吃魚肉,以示誠意。
在我老家,一些老人會在一些固定的日子,吃齋。這些日子里,他們只吃素,不喝酒、不吃肉,和這有點類似。
遷坐,古代的上層人物平常和妻子居于“燕寢 ”,齋戒知識則居于“外寢”,和妻室不同房。
10.8?糧食不嫌舂得精,魚和肉不嫌切得細(xì)。糧食霉?fàn)€發(fā)臭,魚和肉腐爛,都不吃。食物顏色難看,不吃。氣味難聞,不吃。烹調(diào)不當(dāng),不吃。不到該當(dāng)吃食的時候,不吃。不是按一定方法砍割的肉,不吃。沒有一定的醬醋調(diào)料,不吃。
席上的肉雖多,吃它不超過主食。只有酒不限量,卻不至醉。
從市上買來的酒和肉干,不吃。
吃完了,姜不撤除,但吃得不多。
這是孔子對自己飲食的管理,很有章法,也很節(jié)制。
一個對學(xué)問、對人生有至高追求的,不僅在工作中、待人接物時有高要求,對個人日常的穿衣、飲食等都有清晰的條例。
點滴中看到,“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10.9 參與國家祭祀典禮,不把祭肉留到第二天。別的祭肉留存不超過三天。若是存放過了三天,便不吃了。
古代沒有冰箱,肉的存放不能超過一定的時間。前一章里,“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所以要在三天內(nèi)把這些肉吃掉。
楊伯峻先生理解“祭于公,不宿肉”是,祭于公的肉,在未頒下來以前,至少是放了一兩天了,所以不要再放一夜再吃。
10.10 吃飯的時候不交談,睡覺的時候不說話。
食不言,吃飯的時候,特別是嘴里有飯菜的時候不說話,是很重要且必要的。
相信很多人,都遇到過吃飯時,自己或者他人因為說話將嘴里的飯菜噴出來的情況。這就很不好了。讓人感到很粗魯,且嚴(yán)重影響當(dāng)事人吃飯的體驗。
寢不語,睡覺的時候不說話。家里上幼兒園的小朋友,在我像小時候給她哄睡唱歌或者背詩時,跟我說,“媽媽,老師說了,睡覺不說話”。
這當(dāng)然是,幼兒園老師對孩子午睡的管理,要求小朋友不要說話,快快入睡。但寢不語,真的是盡快入睡的要求之一。
現(xiàn)在快節(jié)奏的生活中,不少人都覺得睡覺是一種浪費時間。睡眠雖然不至是浪費時間,但根據(jù)睡眠理論,睡眠的前90分鐘為,黃金90分鐘,十分重要。
快速入睡,能大大提高睡眠質(zhì)量。
10.11 雖然是糙米飯小菜湯,也一定得先祭一祭,而且祭的時候還一定恭恭敬敬,好像齋戒了的一樣。
重要的不是吃的什么,還是那顆虔誠的感恩的心。就算是粗茶淡飯,也做到禮數(shù)周全,恭敬地完成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