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改革和開放相統一
要堅持改革和開放相統一"。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明改革與開放的內在統一關系。改革與開放相輔相成、不可分割.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我國現代化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寶。
習總書記以福建廈門為例,回顧了改革開放初期的探索歷程。在編制《1985年-2000年廈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時,面對未知的挑戰,如自由港的建設、人員的自由流動以及金融、貨幣政策的制定,廈門選擇了試點先行、摸著石頭過河的策略。這一過程中,改革成為了破題的關鍵,而開放則推動了形勢的成熟。從首家外商獨資企業的落戶,到經濟特區范圍的擴大,再到自貿片區的掛牌和綜合改革試點的開展,廈門的發展歷程充分展示了改革與開放的相互促進和深度融合。
如今,改革開放的要求已經遠遠超出了過去的深度和廣度。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對開放水平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同時,開放水平的提升也為改革提供了更強大的動力。因此,堅持改革和開放相統一,就必須在推進深層次改革的同時,實現高水平開放。
面對新的國際形勢,黨中央及時作出了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戰略部署。這一戰略既強調了內部市場的擴大和消費升級,也注重了外部市場的拓展和開放水平的提升。通過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等措施,中國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為國內外企業提供了更廣闊的市場和更便利的營商環境。
向內看,中國通過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激發社會消費潛能,為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向外看,中國則通過優化區域開放布局、推進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等措施,進一步提升了對外開放的水平。這些舉措共同推動了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使得中國經濟在風雨中更加堅韌、體量更大、體質更優。
實踐再次證明,越是面臨困難和挑戰,越要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開放為改革增添了活力,改革則為開放提供了堅實的支撐。只有正確把握改革和開放相統一的關系,構建新發展格局如此,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也是如此。
一方面,我們無比堅定,面對封鎖打壓,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自主創新是我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方面,我們也無比清醒,科學技術是世界性的、時代性的.自主創新是開放環境下的創新絕不能關起門來搞,而是要聚四海之氣、借八方之力,實施更加開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國際科技合作戰略。
近年來,無論是令國人驕傲的國產大飛機,還是暢銷海內外的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都既是自主創新的經典案例,也是全球合作結出的碩果.一方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一方面,主動布局和積極利用國際創新資源,努力構建合作共贏的伙伴關系,才能牢牢掌握創新主動權、發展主動權。
在自主創新方面,我們也應堅定信念。面對外部的封鎖和打壓,我們深知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因此,我們必須堅持自主創新,不斷提升自身的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這不僅是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需要,更是我們贏得未來國際競爭主動權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