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過得好快,一轉眼就迎來了年底,也到了我們寫年底復盤的時間。復盤,在我的人生字典里似乎是每天都在進行的事。何為復盤?我想每個人對它的定義都不一樣。而在我看來復盤更像是曾子說的“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對人對事進行反思,在我看來就是復盤。
昨天下午參加貞心之愛閱讀俱樂部的讀書會之時,在讀書的過程中,一段話讓我觸動比較深。
家長先要滿足孩子的依戀需求,孩子才能有精力發展自己的個性,開始自己的獨立意識之旅。在《個人形成論》一書中心理治療師卡爾·羅杰斯描述了一種溫暖、關愛的態度,他稱之為“無條件的積極關注”,他如此命名是因為“這種態度沒有任何附加條件”。羅杰斯在書中寫道:“它是一種關愛,沒有占有欲,不要求個人滿足。它是一種氛圍,只表明我關心你,而不是因為你先這樣做或者那樣做了,我才去關心你。”
當下我們有多少人對孩子、對愛人、對朋友是屬于“無條件的積極關注”呢?當我們在聽別人說話的時候,是否發自內心的,不帶有任何評判在里面,不去打斷別人說話,只是靜靜地傾聽她說話呢?
昨晚我在聽課時,兒子默默的坐在了我的旁邊,他給我準備了一個暖手的水焐子,然后他拿出臨摹字帖在我身旁練起字來,中途沒有說話,只是安靜的坐在我身邊。這在我看來,就是兒子對我的“無條件的積極關注”。兒子和我說,“媽媽,我喜歡和你在一起上課”。似乎那一刻,上課也賦予了兒子使命感。但我更多的是看到了無條件、積極、關注。
兒子有一次數學測試沒有考好,回來時先生耷拉著臉,一副不高興的樣子。兒子撅著嘴巴,皺著眉頭對我說:“媽媽,我這次數學沒有考好,全班倒數第二”!聽到這樣的話,我沒有去責備兒子,對他說:“分數的意義,是想告訴你,哪些知識你掌握了,哪些知識你沒有掌握”!
到了晚上,兒子寫完作業之后。
我重新打印了一份兒子今天測試的卷子,讓他做了一遍。做完之后,我給兒子批改了卷子,并且給他分析了錯題的原因。在那一刻,兒子清晰的明白了,哪些他掌握了,哪些沒有掌握。
前幾天測試,兒子考了80幾分,他對我說的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媽媽,我上一次測試,看圖形做題目,扣了很多分,這一次我扣了很少”!聽到兒子這樣說,我及時的給予了反饋:“耶,媽媽看到了你的進步”。在這一刻,我們的心流同時產生。無條件的積極關注,也在我們之間起著重要的意義。
寫到最后的話,
一年又一年
我們經歷著不同的人和事
希望我們把自己活成
自己的太陽
這枚太陽是堅定的
坦誠的
是懷抱希望的
附上《無條件的積極關注》解釋
無條件積極關注,也稱正向關注或者積極關懷。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卡爾·羅杰斯提出,是以人為中心療法的一個重要的心理治療方法,也是處理心理治療中雙方關系的中心原則,在心理咨詢中起著重要作用。
無條件積極關注是對心理咨詢中以人為本的最好詮釋。它表現為不以評價的態度來對待當事人,不依據當事人行為舉止的好壞來決定怎么對待當事人。無條件地從整體上,接納對方,對待當事人就像對待跟自己一樣的人。真誠地對待他,細心傾聽他所說的,鼓勵他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包容他的不合理行為,尊重他,看重他。簡單的講就是不帶批判性的態度,不作反對或贊成,僅僅去接納和認同。
昨天我在現場分享了“無條件的積極關注”在我學習“心理學”時,有學習過!卡爾羅杰斯,有一句話,種到了我的心里,“每個人都有治愈自己的能力”。
我們學習任何知識,首先要了解它的含義,然后再去結合自身,去深挖它帶給我們的影響。這種影響可以是心靈上的,也可以是身體上的。如果兩者結合那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