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水鄉人,一直對古鎮情有獨鐘。即使在繁華的城市中,不管時間、距離,深深的古鎮烙印不會消失,總會吸引我前往,撩動縷縷鄉思。
金澤古鎮位于上海青浦區最邊緣,地處江浙滬兩省一市的交界處,南臨太浦河,北靠淀山湖,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是上海地區有名的橋鄉,有“江南第?橋鄉”之美譽。
初秋,天上浮著連綿的棉花云,帶著訪古探幽之心,來到金澤古鎮,感受千百年的橋鄉文化。
金澤古鎮早在宋初已建鎮,相傳昔日有穡人獲石如金,故曾取名“金石”,也因此地為水鄉澤國,江河湖水密布,且盛產魚米賽金,故稱“金澤”。
穿過頤浩禪寺的牌坊,沿寺前路緩緩前行,江南名剎頤浩禪寺躍入眼簾,寺中一株700多年的古銀杏樹高大挺拔。
走出頤浩禪寺到河邊,河水清澈,漣漪圈圈,一條南北流向的市河金溪塘貫穿古鎮,一派流水潺潺,歲月靜好的江南水鄉風貌。
正對頤浩禪寺的朱紅色的單孔木拱橋普慶橋,如長虹臥波,古樸典雅,異常吸睛。這座《清明上河圖》中汴水虹橋的復制拱橋,是美國電視公司為了拍攝《中國虹橋》專題節目,在金澤的河道上仿建,再現當年的橋姿風采。因與普濟橋相近,且都是宋代橋梁,取名為普慶橋,名字也相近,便與普濟橋成了姐妹橋。
古鎮以水為脈,一條金溪路將古鎮分為兩段。市河以東為上塘街,市河以西為下塘街。雖然歷經千年的風雨,但依然保持著原始的模樣,粉墻黛瓦,古橋掩映在樟樹之間。
這里更有著一種全無喧囂的真正水鄉本色之美,記憶如初的水鄉生態,幽靜的街巷,眾多的古橋,淳樸可親的原住居民,時光仿佛靜止了一般。
老街依舊,但熱鬧、繁榮已不復存在,有的只有少數當地人家開的小店。清澈的河邊,翠綠的香樟樹下,一張小方桌,一個熱水瓶,人前一杯綠茶,吳儂軟語聊著家常。偶然可見的坐在屋里打盹或閑話的老人,老屋里飄出蘇州評彈的聲音,韻味濃濃。
穿過金溪路邊下塘街入口處古樸、并不起眼的牌坊,匾額上書“幽巷古肆”四個字。楹聯:家鄉水景水秀水清,古鎮古跡古色古香。這恰如其分地描述了金澤古鎮的景致。
走過古樸的百年老店狀元樓,往日的繁華早已煙消云散,曾經的繁華早已無處可尋,現在只有在金溪塘上留下的宋、元、明、清四朝的七座古橋,見證了金澤悠長的歷史。到了金澤,不能不看橋。
翻開歷史的畫卷,古鎮金澤曾有四十二橋,且橋橋有廟,廟廟有橋。金澤鎮現存古橋28座,位于古鎮的有宋元明清的古橋7座,是上海保留古橋最多的古鎮。風格不同的七座小橋,古樸典雅、寧靜致遠,靜臥于市河之上,伴隨著歷史年輪的轉動,形成了宋元明清四朝古橋一線牽的橋鄉意境,向人們訴說著歷史的承載,這便是金澤古鎮之特色,也是古韻深厚之脈源。
伴著粉墻黛瓦,小橋人家,一座具有明顯宋代風格的萬安橋出現在眼前,萬安橋是金澤古鎮上最大、最高、最古,歷史最悠久的一座橋。據《金澤志》記載:“四十二虹橋,萬安為首。”
這座有著近800年歷史的宋橋為單孔石拱橋,建于北宋景定年間(1260-1264年),拱跨大,橋上原有亭閣,其欄石雕刻透著宋橋的古意之美。
過萬安橋到河對岸,行至古鎮北端,建于元代的單孔青?拱橋為林老橋。這座掩映在雜樹中的?橋,為紀念出資建橋的林青老人而得名。橋北對著關帝廟,故又名關帝橋。
因年久,橋面青石十分光滑,顯得古樸典雅,臺階上滿是歲月的記憶。
看過元代的林老橋,沿上塘街向下塘街往回走,是始建于明代的天皇閣橋,是江南少有的三孔聯拱石橋。橋拱高聳,橋面狹薄輕巧,碧水倒映下靈動秀麗,造型別致優美。橋體中間有“寶幡”、“蓮座”等多種佛教圖案,惟妙惟肖,栩栩如?。
再次穿過金溪路,行走到頤浩禪寺的對岸,繼而往南行,遠眺普濟橋,其形如新月,質感厚重敦實。
建于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的普濟橋,稍晚于萬安橋,與萬安橋結構、造型基本相同。橋身為紫砂石建成,又稱紫石橋。雨過天晴時,橋面晶瑩光澤,宛如一座用紫石鑲嵌的寶石橋。
?過橋面,橋體雜以青石、花崗石等石材,歷史的印記清晰可見。走下橋階,細看橋壁上,石縫里的青草,似乎在訴說著?命的起源。
普濟橋旁的陳家倉庫大門緊閉,這個江南傳統倉儲建筑,建于民國初年,是金澤解放初期重要的糧庫。因為大門緊閑不得而入,我只能想象著過去這里裝貨卸貨的熱鬧場景,感嘆時代的變遷改變了這里的一切。
過陳家倉庫,占地七十余畝的金澤工藝社,庭院優雅精致。這里原來是一片廢舊的工廠區,包括縫紉機廠,歷經十多年的改造、建設,打造出這個古典庭院。
庭院大門緊閉,只能轉入高高筆直的圍墻下狹窄的巷道。因為縫紉機廠舊址前身是上海市勞動局第四、第五技工學校,六十年代中期建于金澤鎮,承擔軍工配套產品生產,難怪廠區高墻森森,也就不奇怪了。
繞過金澤工藝社到到古鎮南首,迎祥橋橫跨??,宛如長虹臥波,頗為輕巧。它始建于元年間(1335一1340年),距今有600多年歷史,是目前難得一見保存完好的元代橋梁。
在金澤,迎祥橋是一個很特別的存在。橋的建造材料很特別,組合采?磚、?、?,青?為梁柱,橋?覆貼?磨?磚,橋體?欄?階,下有五根楠木梁。橋面坡度和緩,雖然沒有臺階,但因青磚是逆向斜砌,每隔幾步就有一排微微凸起的磚塊,所以上下橋不會打滑。
每當夜晚?亮升起之時,在這?可欣賞到“?印川流,?天??”之勝景。這座五跨連續簡支梁架式橋,被當代橋梁專家稱為“連續簡支”梁橋的鼻祖,當時它的倩影還登上《人民畫報》。
迎祥橋向南?約50?,便來了始建于元代的如意橋,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重建。橋南原有?座祖師廟,故?稱祖師橋。重建后的如意橋完全是清代的風格,體型高大,采用堅固的花崗石,橋面有護欄、望柱、抱鼓石,尤其是楹聯作為裝飾。
站在橋上,看著橋旁的綠草青亮耀眼。“橫橋遠畫如游龍,明珠落水長河中。”詩中描繪的如意橋始建于元,清光緒年間重建。因為諸條支流匯集于市河,所以,如意橋溝通了下塘街和東勝港兩岸。
?下如意橋,遠觀之,弧形單孔石的如意橋稱得上是一件完美的工藝品,古橋的造型、雕琢、裝飾之美,尤其反映出古代工程技術之精湛。橋拱倒影碧水,虛實相接時,恰成一圓形,使其成為別具匠心的建筑藝術珍品。
過了如意橋,便來到了單孔石拱橋放?橋,此橋始建于明代,因橋下為放?河,故為放?橋。橋的西側有?對橋聯:“?出灣潭通秀?,橋連如意接康衢”。整座橋?青?和花崗巖混合建造,質地較堅,臺級整齊、拱桿堅固,顯現出古樸典雅的特征,遠觀有飛動之感,近看似連接天壤。
經過歷史的變遷,金澤絕大部分寺廟已廢,但保存下來的橋卻風姿猶存,大多橋廟一體的風貌景觀已經不復存在。目前僅見總管橋橋頭還佇立著總管廟,映證著金澤“橋廟一體”的說法。
站在總管橋畔,望向對岸,金澤工藝社的全貌一覽無余,樹木婆娑掩映著亭臺樓閣,一幢幢古建筑迥廊相連,與對岸的古鎮民居互為風景。
?路?完汴水虹橋這座仿古橋和這七座四朝古橋,看看停停,從容漫步,欣賞市河兩岸湖光水色的旎旎風光,一下就能感受到江南水鄉的獨特魅力。
讀橋,是需要帶著?份質樸?平靜的?思去憧憬,去慢慢讀它,或許只有這樣才能讓這些從歲?深處留存下來的景物,更有?種久遠的風采與韻味。
回望橋景,我想,世間的橋,似乎都是為了邂逅?設,邂逅?個?,成為?道風景。??澤古鎮的橋,本?就是風景,它在畫中,美?不?知。
讀橋,橋亦在讀你,它在這?等你,陪你?起欣賞歲?的畫卷,不見不散。
逛完古鎮回到普慶橋,從市河中寂寞的游船來看,金澤古鎮不是沒有開發古鎮區旅游景點的設想,只因重視不夠,動手太晚,知者甚少。雖然距朱家角古鎮、大觀園不遠,卻游客寥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