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龍
今天來談談《正面管教》這本書。
《正面管教》這本書也是上世紀80年代就已經出版了。經過幾次修訂。作者是簡·尼爾森。在今天的中國,它已經成為非常流行的一本兒童教育書和一種教育方式。甚至出現了很多相關的培訓機構。
我接觸《正面管教》是最近一兩個月的事情,很遺憾,自己沒有更早接觸到這本書。因為這本書中闡述的理念和方法,其實正好可以解決我心中的一些困惑。如果能夠更早的應用這本書中提供的一些指導原則和方法,我就可以少走很多彎路,少遇到一些麻煩。所以我是非常誠懇的推薦這本書的。
當今育兒的書特別多,為什么我對這本書情有獨鐘?因為這本書主題鮮明,方法簡潔有效。它的主題之一就是大家非常頭疼的孩子的不良習慣和不良行為問題。當然內容遠不止如此。同時,它是一本理論堅實簡潔,且在方法和案例方面,講得非常通透且詳實的一本書。它所基于的理論,正是來自我非常欣賞的心理學家阿德勒。
總體而言,這是一本實用性和操作性非常強的書,不是那種泛泛而談卻言之無物的書。
01 正面管教理念核心:和善而堅定
正面管教的教育理念,歸納起來就是和善、堅定四個字。一種既不懲罰也不嬌縱的方式。
正如正面管教字面意義所示,它倡導的是正面而非負面的方法,也就是避免采用批評懲罰的方式,而是正面的鼓勵的方式。正面的含義包括兩方面,一個是和善,也就是對孩子態度友善,體現對孩子的尊重。另一個是堅定,就是在對孩子遵守共同制定的規則方面立場堅定,避免滑落到寵溺、嬌縱的一面。
這實際上遵循了中國的中庸之道,是我很欣賞的一種方法。
這種方式能達到什么目的呢?在這種和善而堅定的氣氛中,能培養出孩子自律、責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使他們受益終身的社會技能和生活技能,也能取得良好的學業成績。這正是大多數父母的期待和夢寐以求。
02 理論基礎
尼爾森在書中指出,它的理論基礎來自阿德勒,后者是奧地利著名的心理學家,正是心理學名著《自卑與超越》、《個體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的作者。
阿德勒是個體心理學的創立者。阿德勒的學說以“自卑感”與“創造性自我”為中心,并強調“社會意識”。主要概念是創造性自我、生活風格、假想的目的論、追求優越、自卑感、補償和社會興趣。他繼承和發揚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但其基本觀點與之大相徑庭。
個體心理學認為人的行為是由社會力量決定的。人天生就是一種社會存在物,在社會生活中,人們進行交往,相互依賴,相互合作。而弗洛伊德則強調人的生物學本能,人的成長過程只是本能的自然展開,其行為是先天決定的。
其次,個體心理學視人格為統一的整體,強調其不可分割。阿德勒認為每個人的人格都是內在各種動機、特質、興趣、價值所構成的統一整體;而弗洛伊德把人格分為本我、自我、超我這些不同的部分,各部分各司其職。
第三,個體心理學認為意識是人格的中心。阿德勒認為,人是一個有意識的存在物。
尼爾森采納了這些基本概念,尤其是社會的人(合作)和社會意識。不過尼爾森把社會意識稱為社會責任。她在書中談論的許多方法和工具,例如著名的邏輯后果,都是基于上述基本概念和理論。
所以對《正面管教》感興趣的讀者,了解一下阿德勒的理論和著作是有幫助的。
03 正面管教方法和工具概覽
正面管教不僅有堅實的基于阿德勒人格學說的理論基礎,而且基于這個理論發展出了一套有效的方法,并把這套方法總結為簡潔的幾個工具,同時結合生動的案例進行闡述。這大概是很多人喜愛這本書的一個重要原因。
書中并沒有將它的方法和工具做一個羅列和總結,這里我試圖梳理和總結一下:
1. 贏得合作的四個步驟。
2. 針對不良行為的“目的揭示法”工具。
3. 針對不良習慣的“自然后果”和”邏輯后果”工具。
4. 關注解決問題的積極暫停和啟發式提問方法。
5. 有效的鼓勵方法。
6. 解決權力之爭和促進合作的家庭會議和班級會議。
當然還有其他的一些工具。如果我們孤立的來看待使用這些工具,會顯得有些零散。實際上,所有這些方法和工具都有共同的內核,我總結為理解,尊重,合作,責任八個字。全書倡導的和善和堅定,也是建立在這八個字基礎之上。如果我們能對孩子多一份理解和尊重,我們就能更好的做到發自是內心的和善;而之所以對孩子堅定,也是因為基于合作和責任的要求。
我們很多時候對孩子不良行為態度粗暴,其實正是因為我們對孩子的這些行為不了解和不理解。如果多了一份了解和理解,我們就能更好的尊重孩子。而目的揭示法就是為了更好的了解孩子的不良行為。同樣的,要贏得孩子的合作,就要尊重孩子。所以我認為,贏得合作的四個步驟以及目的揭示法,處于所有方法和工具的基礎和核心地位。而其他方法和工具,都是它們的一個擴展和延伸。
通過上面梳理,我們就對這些方法和工具的內在要求和聯系,有了一個更好的認識。
另外正面管教孩也談到了父母的性格以及生活態度取向,對孩子的影響。這也是重要的內容。
正面管教篇幅很長,方法和工具也非常多,這里我重點談一談,對我幫助比較大的幾個方面。
04 贏得合作的四個步驟
孩子出現問題或者不聽話時,很多父母傾向于控制和責備孩子。但書中指出,不要贏孩子,而是要贏得孩子。前者意味著控制,后者意味著尊重和合作。怎么來贏得孩子?書中提供了四個步驟:
第一步:向孩子表達你的理解,并向孩子得到核實。
第二步:向孩子表達同情。但同情并不意味著認同和寬恕孩子的不良行為,只是表示理解孩子的感受。
第三步:向孩子說出你自己的感受。如果你也有的類似行為和感受,可以向孩子說出。
第四步,詢問孩子,要避免將來出現這個問題,有什么想法?如果孩子沒有想法,那可以向孩子提出建議。
前兩個步驟是最關鍵的。這是一種傾聽的姿態和藝術。父母需要學會傾聽孩子,孩子才愿意聽你的,才會跟你合作。
當我讀到這些時,其實發現這跟咨詢師和來訪者相處是類似的。換句話說,當我們在學習正面管教的方法時,是在要求父母成為一個初級的心理咨詢師。父母需要學會傾聽,尊重,共情這些基本的能力和方法。
這幾個步驟看起來簡單,其實對父母要求蠻高的,需要父母們耐心體會和練習。
05 針對不良行為的目的揭示法
孩子的不良行為是許多父母非常頭疼的問題。這也是本書的一個重點。
其實父母們對孩子不良行為的看法就發生了問題。父母要正確處理孩子的不良行為,首先需要正確認識孩子的行為。
阿德勒認為,”人的行為取決于所處的社會環境。孩子對自己的看法以及如何行事,是以他們怎樣看待自己與他人的關系,以及他們認為別人怎樣看待他們為基礎的。所有行為的目的都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追求歸屬感和價值感。”
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在試圖告訴我們:“我感受不到歸屬或自我價值,而且我對如何得到它們抱有錯誤的想法。”
在不良行為的背后,是一個僅僅想要有所歸屬并且不知道該怎樣以一種恰當、有效的方式來達到這一目標的孩子。
書中指出大人眼中孩子“不良行為”的幾種情況:缺乏知識或意識的行為、缺乏有效技能的行為,以及發展適宜性行為、因失望而產生的行為或受原始腦操縱的行為。其實并非真正的不良行為。只是行為不當。
成年人常常會和孩子一樣缺乏知識、意識和技能,并且會像孩子一樣陷入原始腦的操縱中。大多數時候,孩子做出的只是與其年齡相稱的行為,而不是不良行為。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就是一個喪失了信心的孩子。這種信心的喪失來自于其失望的信念,以及沒有歸屬感和自我價值感。
也就是說,孩子行為背后的共同目的,都是為了獲取歸屬感和自我價值感。而這一共同目的又可以細分為四個小的目的和行為,其背后對應不同的錯誤觀念。即:
錯誤目的一:獲得關注。錯誤觀念:我只有獲得關注,才能獲得歸屬感。
錯誤目的二:獲得權力。錯誤觀念:只有我說了算時,才能獲得歸屬感。
錯誤目的三:報復。錯誤觀念:我不好過,但你也別想好過。
錯誤目的四:自暴自棄。錯誤觀念:我覺得我做不好了。
作者指出,父母需要仔細的鑒別這四種不同的錯誤目的和行為。因為它們對應的處理方法不盡相同。
其中,目的一和四比較相像,孩子都表現為失望和沮喪。但目的一在孩子獲得關注后會有好轉,而目的四中,孩子則要求父母走開。
另外一種鑒別線索是,父母對照自己的感受。如果感到受到傷害,那就是目的三:報復。如果感到受到控制,那就是目的二:權力。
目的揭示法就是揭示出孩子行為后面的目的,讓他理解他的行為。揭示采用啟發式提問的方式,而不是直接說明。然后和孩子一同進行處理。每種目的有不同的處理方法。
對于目的一,正確的處理方法是,引導孩子轉向建設性的行為,也可以給孩子予關注。對目的二,父母就應該適當的退出權力之爭,改由合作和建設性的方式,可以請求孩子來幫助完成。對目的三,實際上是孩子的補償機制,可對孩子表示理解,并請求孩子原諒。對目的四,則需要給孩子設定一個小的目標,一點點幫他建立自信。
因此,這對父母仍然有比較高的要求。父母需要仔細的觀察,并且體會孩子行為的目的和邏輯,予以不同的恰當處理。
06 針對不良習慣的自然后果和邏輯后果工具
這也是兩個被廣泛使用的工具。用來解決孩子的不良習慣,讓他們承擔起自己的責任,非常有效。
所謂自然后果,就是一種不加干涉的方式,完全由孩子去體會和承擔這種不良習慣造成的自然會發生的后果。
書中講了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自然后果的例子。
孩子上學需要自己帶午餐。但這個孩子上學經常忘帶午餐。以前媽媽會給他送去。但學習了正面管教后,這位媽媽不再給孩子送午餐。孩子只有向老師借錢買午餐。媽媽知道后跟老師約定,不要讓老師借錢。孩子沒有飯吃,打電話給媽媽,媽媽就和善而堅定的說,我相信你能自己解決。
這個孩子就只能問同學借一點面包吃。這樣他就吸取了教訓。以后就很少再忘記帶午餐了。
這個例子很好的解釋了,為了養成孩子良好的習慣,父母其實不應該替孩子承擔他們該做的事。但心軟的父母可能經常不忍心,所以就需要父母在執行時非常堅定,狠下一條心來。
而邏輯后果是,某一個后果,是雙方事先約定的。與自然后果不同的是,邏輯后果要求父母以合作的方式參與到這件事情中來。
使用邏輯后果工具要遵循“四個R”的原則,需要注意,即:
相關(Related)
尊重(Respectful)
合理(Reasonable)
預先告知(Revealed in advance)。
書中同樣講了另一個精彩的邏輯后果的例子。
一個媽媽,她的幾個孩子經常不按時吃飯。后來她和孩子約定,早飯在8點半結束。如果晚于這個時間還沒有吃飯,就只能等到中午再吃。這就是父母和孩子約定的某件事情邏輯后果。
其中一個孩子挑戰了這個規則,故意拖到8:31來吃飯。但媽媽和善而堅定的跟他說,對不起,早飯已經結束了,我相信你能堅持到中午,這是我們約定好的。孩子哭鬧著去抓食品吃,但媽媽每次都堅定的制止,一直持續了45分鐘。第二天仍然如此,但持續的時間短了。此后,孩子就再也不敢挑戰規則,乖乖的執行。
所以要執行好自然后果和邏輯后果,關鍵是父母要意志堅定,但仍然以和善的態度進行。從而幫助孩子真正養成良好的習慣,培養他們的獨立性,承擔起他們該有的責任。
另外我注意到,和很多吹噓自己的書的作者不同,尼爾森在這里謹慎地指出,父母要非常慎重的使用這些工具。因為在多年的教學中,尼爾森發現很多父母使用邏輯后果,進行變相處罰。這也是各位父母們要用心體會和注意的。
07 關注解決問題的積極暫停和啟發式提問方法
當問題出現的時候,應該關注問題的解決,而不是問題本身。
當雙方情緒都比較激動時,可采用積極暫停的方式,讓雙方都冷靜一下。
在要求孩子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可以采用啟發式提問的方法而不是直接命令的方式。書中也舉了一個比較精彩的例子。例如,當要求孩子學會打掃廚房的時候,可以這樣說,在廚房變得干凈之前,你可以做些什么呢?如果孩子遺漏了什么,我們就可以進行提醒。總之,我們不應直接給出答案或者直接命令。
08 有效的鼓勵方法
尼爾森非常提倡對孩子進行鼓勵。孩子只有在感覺好的時候才會做得更好。
但鼓勵也需要有效的方法。倒如,著眼于優點,而不是缺點;安排特殊的時光;抱一抱;讓孩子從錯誤中學習,等等。
09 一點體會
正面管教確實是一套有效而實用的教育方法。盡管我接觸時間不長,但已經在嘗試使用,取得了初步效果。
我感覺,要正確應用和善而堅定的管教方式,關鍵仍然是父母的自我成長。對于那些慣于批評或懲罰孩子的父母,他們需要學會如何尊重和理解孩子,如何變得和善。對于那些慣于嬌縱孩子的父母,則需要學會如何變得堅定,要學會讓孩子承擔他們的責任。
同時,每個工具有其適用的范圍和場合,要仔細辨別。
對于今天對孩子嬌縱和懲罰大行其道的中國,正面管教的出現,是一個非常積極而有意義的事情。我衷心希望中國的學校和家庭都能推廣正面管教的方法和理念,讓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和社會合作能力,從小學會承擔責任,建立自信,為他們將來建立健全的自尊自立的人格打下基礎。
如果比較蒙臺梭利的教育法和正面管教教育法,我發現它們的內核仍然是一致的,就是,都是要發現孩子,了解孩子,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給予孩子愛。但蒙臺梭利法更注重孩子自我內在天性的發展,而正面管教更側重于父母和老師以積極參與和合作的態度來對待孩子,發展孩子社會化的一面。兩種方法其實可以互相補充。尤其在幼兒園階段,可以更多的應用蒙臺梭利法,利用其精神胚胎和敏感期原則,以便更好的發展孩子的天性和創造力。在小學和中學階段則可以更多的應用正面管教的方法,發展孩子的社會合作能力和其他各方面能力。
但所有方法的前提,都要求父母和老師,從尊重和理解孩子開始。
2018/4/13,北京。